【文獎條例爭議】盼打開租稅優惠「水龍頭」 藝術界批:錯誤政策害死產業發展

楊毅 2021年01月10日 21:12:00
民進黨推動《文獎條例》修法,國內藝術界認為,打開文物及藝術品交易所得租稅優惠「水龍頭」,才有助重新活絡及帶動藝術產業發展復甦。(取自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民進黨推動《文獎條例》修法,國內藝術界認為,打開文物及藝術品交易所得租稅優惠「水龍頭」,才有助重新活絡及帶動藝術產業發展復甦。(取自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民進黨積極推動《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法,擬將文物、藝術品拍賣之財產交易所得,改採「分離課稅」免併入個人綜所稅計算,實質稅率則調降為1.2%或0.6%;未料,此舉遭在野黨強烈抨擊,質疑為富人降稅、圖利特定業者,掀起爭議。對此,國內藝術界人士強調,過去錯誤的租稅政策,導致台灣藝術市場大外移、產業嚴重萎縮,期盼政府及朝野政黨能放下成見、共同支持修法通過,唯有打開文物及藝術品交易所得租稅優惠的「水龍頭」,才能有助於重新活絡及帶動台灣藝術產業發展復甦,切勿將其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據了解,為推動《文獎條例》修法順利闖關,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群,將於明天(11日)上午偕同視盟、中華文物學會、台北市藝創工會代表等多個藝術產業界人士,拜會國民黨立院黨團,希望讓此次修法可以解決產業發展困境,同時兼顧稅收及改善年輕藝術家和從業人員的市場與就業環境。此外,考量政院版仍過於保守,對挽救國內藝術產業不斷流失的市場和競爭力,幫助極其有限,藝術界也將提出「共識版」修法版本,包括主張將文物及藝術品交易所得降至0.6%、藝術品交易營業稅全免、持有1年以上藝術品交易免稅避免炒作等。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群(右一),11日上午將偕同視盟等多個藝術產業界人士,拜會國民黨立院黨團,盼能讓此次修法可以解決產業發展困境。(取自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臉書)

 

 

台灣藝術產業萎縮20年 胡永芬​:錯誤租稅政策害死產業

 

「國民黨覺得怎麼那麼急,但對我們來講,這個案子已經討論20年了!」長期從事當代藝術環境及市場領域觀察研究的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接受《上報》訪問表示,20年前,因為稅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導致蘇富比及佳士得等2家國際知名拍賣公司相繼離開台灣,國內藝術產業及市場也跟著「大外移」,轉往香港、中國等地發展,造成這20年來,台灣藝術產業整體發展萎縮得相當嚴重,至今仍是低迷不振。

 

他指出,當時蘇富比要離開台灣之前,文建會曾安排協調會盼解決問題,但財政部卻十分堅持,認為「租稅公平」是一個絕對不能打破的原則,「把原則變得比目的還重要」。原本在2000年時,台灣藝術市場的拍賣件數、成交額都是兩岸三地最好的,但到了2014年,台灣整體市場交易金額卻已經不到香港的10分之1,完全驗證當初大家預測蘇富比、佳士得的離開,對台灣藝術產業發展影響甚鉅。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獨立策展人胡永芬則補充,光是以今年現當代繪畫作品的交易金額來看,香港就高達67億元港幣,台灣則是還不到2億元港幣,差距非常懸殊,「說我們的錯誤政策害死了產業,一點都不為過!」

 

 

財稅學者堅持「租稅公平」  綠營改推《文獎條例》修法闖關

 

石隆盛表示,2014年時任國民黨立委陳學聖有感於上述情況嚴重,因而協助藝術界推動《所得稅法》修法,希望改採分離課稅、調降稅率等,讓台灣的文物、藝術品參加拍賣會的所得計算及納稅方式能與國際接軌,該次修法進度也非常快;後來時任財政部長張盛和則提出以6%的純益率認列,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累進稅率課稅、實質稅負最高降到2.4%,最後大家協調後雖然妥協了,只是一如預期,高單價作品還是沒有回來台灣的交易市場,未能產生實質效應。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表示,20年前,因稅的問題沒辦法解決,導致2家國際知名拍賣公司離開台灣,藝術產業至今仍低迷不振。(取自大觀藝術空間臉書)

 

為此,民進黨立委施義芳於是在2019年再度提出《所得稅法》修法,但立院財委會公聽會上,財稅學者們卻仍死抱「租稅公平」原則,導致法案最終「卡關」無法推過。直到去年大選立院換屆後,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等人認為,既然財政部那麼捍衛《所得稅法》,乾脆改以《文獎條例》來推動修法。然而,當初文化部版本提出的實質稅率是0.6%,但到了行政院會審查時,財政部又疑慮如此修訂會遭質疑為富人減稅,加上萊豬開放議題已經吵成這個樣子,政院為避免再開「戰場」於是通過了1.2%的版本,但效果恐怕仍很有限。

 

 

修法為富人降稅? 石隆盛:人不在台灣交易怎減稅

 

石隆盛指出,因為台灣的稅制讓高單價的藝術作品外移到香港之後,整個國內藝術產業的「資金鏈」就會開始萎縮。不管是畫廊或拍賣公司,都是位於整體藝術產業的「最高端」,就像是「水龍頭」般,「愈鬆水流就愈大、金流就愈大」,下來後大家能得到的資金就相對多,底下各種專業包括運輸、裱褙、修復、藝術保險、藝術行政等就可以成立。但現況是上面緊縮,涓涓細流大家分到的都有限,底下很多支援性的專業,聯公司都不可能成立,畫廊也沒辦法負擔營運費用,不僅產業獲利沒辦法提升,相關就業、待遇也變得更不好。

 

針對財稅學界質疑修法為富人降稅?他反問,這些人現在根本不在台灣交易,到底幫他們減了什麼東西?胡永芬則認為,這樣的說法是「一廂情願」地認為可以課到稅,但實際上現在就是課不到稅,「望梅止渴還是別人的」,她並批評,財政部及財稅學者一方面堅稱「租稅公平」,但面對電子業或台商回流,卻又隨便打破原則,租稅優惠給到一蹋糊塗,許多大企業、大公司甚至可以10年都不用繳稅,如此又符合公平正義?

 

 

打開市場「水龍頭」 石隆盛:稅是決定藝術品走向唯一關鍵要素 

 

至於財政部及財稅學者認為稅非藝術產業發展的唯一要素,石隆盛強調,稅可能對其他產業來說不是唯一的要素,但對藝術品市場而言,稅的高低,是決定要到哪裡拍賣或交易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不管一級或二級市場,整個藝術產業鏈的金流都是從那邊進來,前面若不放鬆的話,外流之後進來的資金動能就完全不夠,當然就沒辦法帶動整體產業發展,這些年來台灣藝術產業嚴重萎縮,問題就是出在稅制的問題上。

 

 

「稅決定了藝術品的走向、拿去哪裡拍,絕對是這樣子!」他舉例,英國脫歐後的增值稅為5.5%、義大利則是10%,最近很多人討論,義大利的畫廊或收藏家買賣東西,寧可拿到英國去交易後再運回去都划算。而全球三大拍賣中心倫敦、紐約和香港,倫敦及紐約的市場規模、腹地本來就很大,香港則是「彈丸之地」,若非有稅的誘因,把中國、台灣、日韓及東南亞都納入腹地的話,香港怎麼可能會成為全球三大拍賣中心之一,因此稅對藝術市場絕對是關鍵因素,絕非財政部或財稅學者講的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

 

石隆盛強調,對藝術品市場而言,稅的高低,是決定要到哪裡拍賣或交易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取自Sotheby's 臉書)

 

 

藝術品拍賣交易所得租稅優惠 反增稅創造「多贏」環境

 

「我們只差政府租稅的這把鑰匙,水龍頭打開之後,資金下來藝術產業就會活過來!」石隆盛強調,給予文物、藝術品拍賣財產交易所得租稅優惠,不是降稅、而是增稅,反而能增加國家整體稅收,因為當上面少收一點稅,讓資金進來活絡、帶動下面整個藝術產業鏈發展後,其所能課得到的營業稅、營所稅及所得稅,加起來一定會比前面扣的稅還要多,不僅稅收可以增加、產業可以發展、人才的就業待遇也可以改善,絕對會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面對在野黨批評綠營欠缺嚴謹的稅式支出評估即貿然推動修法,石隆盛則說,政府推動一個產業動不動幾百億元都在發,藝術產業少個3到5億元的稅收,其實對政府來講根本沒有太大問題,「拜託!一個產業只有3億的稅收,你要稅式評估幹嘛?」更何況,文化部一開始作出來的稅式支出評估是會增加稅收1億多元,但最後卻被財政部砍到只剩下1千多萬元,而財政部不能接受的原因,可能是一旦接受了等於證明過去政策是錯誤的。胡永芬也不以為然地表示,2019年台灣藝術品拍賣能課到的稅連1千萬都不到,已經萎縮到不能再萎縮,「跟零差不多了,這有什麼好評估的,還不趕快設法振衰起敝!」

 

胡永芬表示,2019年台灣藝術品拍賣能課到的稅連1千萬都不到,「跟零差不多了,這有什麼好評估的,還不趕快設法振衰起敝!」(取自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亞洲最大藝術品入超國 台灣稅制修正有助資金回流

 

石隆盛表示,政府收稅是必須為人民服務,今天台灣藝術產業的總體稅收一年才僅3億多元,比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一個人繳的稅還要少,代表政府根本沒有為藝術產業作任何服務,憑什麼要跟這個產業大談租稅公平?

 

台灣每年都是亞洲最大的藝術品入超國,是亞洲最開放的市場,如果我們的稅制能夠修正,放眼亞洲,看不出來還有哪個城市或國家比台灣有更好的選擇,國際畫廊或拍賣公司沒有理由不來台灣。更何況,政府一直稱要扶植年輕藝術家,花了一大堆錢,藝術家還是進不了國際市場,假如未來能吸引國際畫廊或拍賣公司來台設點,不僅有助於國內藝術產業資金動能鬆綁,台灣藝術家被國際看見的機會也會大很多。

 

【文獎條例爭議】

●香港局勢變動成契機 藝術界爭取市場回流「加乘效應」

●提供租金、地價及房屋稅減免優惠給藝文團體 文化部估反增1.76億淨稅收

綠營急推藝品拍賣稅降至0.6% 遭疑為富人減稅淪洗錢工具

●推行藝術品交易分離課稅 文化部估較符合租稅成本利益

●推動台灣成「亞洲藝術品拍賣中心」 文化部估中港回流交易額達47億元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