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台灣拆掉外交「裹腳布」只會走得更好

李濠仲 2021年01月13日 07:00:00
台灣對外交涉復行常軌,對其他國家本來也不會是任何壞事,唯一顧忌,就只有中國一個國家的愛憎。(湯森路透)

台灣對外交涉復行常軌,對其他國家本來也不會是任何壞事,唯一顧忌,就只有中國一個國家的愛憎。(湯森路透)

2019年底,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在批評民進黨時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民進黨執政下,世界忘記台灣、台灣忘記世界,像「宋朝女人裹小腳」,台灣必須走出去,要走開放的路。「裹小腳」(纏足)當然是扭曲的審美觀,內含病態的控制慾有諸多文獻討論,也經常被移用為政治上的譬喻,但當時韓國瑜卻忘了一個最貼切的引證,也就是台灣外交才真是以「裹小腳」方式長年行走國際江湖,而且顯然時間久到讓很多人幾乎忘了不裹小腳究竟要怎麼走路。

 

美國國務卿龐佩奧日前宣布取消台美官方接觸限制,隨即在台灣政壇引起震盪。外有中國照例高規格抗議,就連台灣政界也有很強烈的反彈聲音,其中確實有出於意識形態的心理反射,好像美國愈拉抬台灣國家地位,就愈和他們所想望融入的中國生命共同體背道而馳,於是為此情緒相當激動。

 

但攤開龐佩奧所謂取消國務院《對台交往準則》,實則僅是打算鬆綁「美國官僚體制對台互動的自我設限」,不再限制美國外交官、公務員及其他官員和台灣對等官方位階的往來,過去在這「準則」下,一方面維持了兩國既有官式交流,又為是否承認台灣為一國家留有操作空間,彈性放寬時,可讓台灣總統在出訪友邦「過境」美國時發表演講(陳水扁、馬英九皆曾如此),彈性緊縮時,則連台灣要在華府雙橡園升中華民國國旗都不准,這背後當然取決「中國因素」的施力發揮多大作用。

 

但撇開外部環境,台灣人自己對美方的《對台交往準則》立場又該如何?自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迫使台灣退出聯合國,歷經半世紀以來,台灣在地球上一直屬於實質存在,存在的形式也符合現代國家的組成要素,包括有效行使主權的土地、人民,以及擁有執法機關、甚或民選產生的政府等等,不只未如現今聯合國中近三分之一被視為「失敗國家」的會員一般(美國智庫和平基金會所定義,未能滿足和履行某一些作為主權政府應有的基本條件和責任的國家),和任何正常國家對照,一樣也顯示了國家要件的同等完備。

 

美方「解禁」之後,美國駐荷蘭大使Pete Hoekstra隔兩天就在推特上貼文表示,說他在美國駐荷蘭大使館接待了台灣駐荷代表陳欣新,是為創造歷史,美國宣布取消對台官方互動的限制,至多是讓兩國官員稍微回歸正常交流,撇開中國偏執的民族大義,在台灣又怎麼會有那麼激動的反彈?這樣過去不被允許的互動,突然跨過隱形的門檻,則全球暖化加劇了?南亞海嘯再現了?國際金融風暴再起?人類糧食短缺了?國家人均壽命降低?還是COVID-19全球確診因之暴增?除了中國官方、黨媒的叫囂,世界運轉的秩序依舊,台灣對外交涉復行常軌,對台灣當然是好事,對其他國家本來也不會是任何壞事,唯一顧忌,不就只有中國一個國家的愛憎,何況其愛憎心理並不健康。

 

當中國接連對台灣施以斷交壓迫時,中國國台辦曾說「不會有國家會和一個不正常的國家建交」,就是為羞辱台灣是不正常的國家,但台灣真有「不正常」,長年以來,不就正如龐佩奧所提,成因即在「那些美國單方面對台灣採取的自我設限」,而一切終究只是為了安撫北京政權,不只美國如此,全球主要國家皆然,益發促成台灣的不正常國家化。

 

美國務院取消《對台交往準則》,當然不代表台灣立刻會被以正式國家對待,尤其無以迴避中國的非理性反應,為政需要把所有自變項和依變項擺在一起分析,但台灣自己內部首要,或者可藉此再一次釐清何謂國家交往的「常識」或「常態」,據此而來的利弊論說,縱然仍有黨派之別,應該都好過一票人仍耽溺於「不正常國家」的斯德哥爾摩症,那才真落入韓國瑜對台灣「裹小腳」的形容,以為纏布褪去,會讓人不知道怎麼走路,而寧可相信只有把腳繼續纏下去才是最舒服的。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