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2000增程型首測失敗 計劃主持人壓力大飆血壓住院

朱明 2021年02月07日 11:49:00
今年1月底在屏東九鵬基地首次進行100公里火箭彈全彈測試,火箭彈未達射程落海失敗,雷霆計劃室徐姓主持人疑因壓力大傳出輕微中風跡象;圖為雷霆2000火箭射擊畫面。(蔣銀珊攝)

今年1月底在屏東九鵬基地首次進行100公里火箭彈全彈測試,火箭彈未達射程落海失敗,雷霆計劃室徐姓主持人疑因壓力大傳出輕微中風跡象;圖為雷霆2000火箭射擊畫面。(蔣銀珊攝)

為增強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遠距打擊能量,國防部以代號「雷昇專案」委中科院研製射程100公里與300公里的雷霆2000增程型火箭彈,據指出,1月底在屏東九鵬基地首次進行100公里火箭彈的全彈飛行測試,結果火箭彈飛行中途發生問題,未達預定射程就直接掉落海中,代表這次測試失敗。究竟是火箭彈最前端的導引飛控系統的問題?或是尾部活動尾翼出問題?目前正由中科院雷霆計劃室調查此次測試失敗的原因。

 

據了解,研製射程100公里以及300公里的增程型多管火箭系統有其戰備需求的急迫性,中科院雷霆計劃室的徐姓主持人的壓力相當大,飛行測試失敗後,徐姓主持人突然血壓飆高暈倒,緊急送醫後被診斷為輕微中風現象,經治療後已於日前出院回家休養。

 

 

彈頭前端裝飛控導引系統 為彈著點精度關鍵

 

陸軍現役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使用的火箭彈種分為射程15公里、30公里與45公里3種,據指出,研製發射程100公里火箭彈雖外型與射程45公里相同,將彈體長度拉長一點,多填入固態燃料增加其射程,但真正的關鍵是在火箭彈最前端彈頭,安裝具有4個小前翼的控制飛行路線的飛控導引系統,才能提高彈著點的精度;另火箭彈尾部則不能用固定式尾翼,改用活動具有旋轉軸承的尾翼,靠活動尾翼旋轉來提高飛行穩度。

 

至於300公里火箭彈則是飛彈的設計概念,因過去中科院曾以天弓防空飛彈為主體研改,並小批量生產的「天弓二B(TK-2B)」短程地對地飛彈,因此反而在研製300公里火箭彈是比較有經驗,但重點還是在導引系統上。

 

中科院早已具備火箭推進的技術,因此射程距離不是問題,但精準導引技術一直為軍方高層所擔心,據了解,火箭彈與飛彈最大的不同,就是火箭彈要製作簡單,成本低,與飛彈成本相差有數十倍,所以火箭彈的導引系統沒有尋標器、終端導引,不能要求「準度」,只能以圓周誤差率(CEP,Circular Error Probability)作為火箭彈精度定義,也就是多少比例的彈著點均落在一定範圍。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圖)研製發射程100公里火箭彈,雖外型與射程45公里相同,關鍵在火箭彈最前端彈頭安裝4個小前翼飛控導引系統,可提高彈著點精度。(國防部提供)

 

 

增程火箭彈實測未過關 疑飛控導引出狀況

 

據指出,各國研發射程200公里以內的火箭彈,都是用有限成本來增加其低階導控功能,因此雷霆計劃室一開始就認為可自行研發具有4個小控制前翼的Flight Path Steering(FPS)+Impact Point Prediction(IPP)的飛控導引系統,認為該系統運用慣性導引等組件而成,並不是太困難。雖彈頭前端設計4個發射後可伸出的小控制前翼技術瓶頸低容易達成,但前端空間小,微小型慣性組件的關鍵技術高,並不是容易突破,雖內部曾有人提議,以外購成熟的飛控導引系統組件,可縮短研發時程,也可有限控制成本,但該計劃室仍決定以自行研發來獲得。

 

再者,火箭彈在發射瞬間要將固態火藥完全燒完,產生最大的推力,射程愈遠其尾部發動機與噴嘴前端所產生的高溫高壓,除不能設計固定式尾翼,以防瞬間高溫將破壞尾翼結構,就必須用石墨隔熱材料與具有活動旋轉功能的尾翼,發射後靠尾翼活動旋轉來提高飛行的穩度。但如何避免旋轉軸承介面在發射時受損而降低性能,這也是關鍵技術。

 

雖然中科院在增程型多管火箭系統研製上,在火箭推進技術上沒問題,據指出,1月底的射程100公里全彈飛行測試,飛行根本未達預定距離落海,中科院將重新檢視是自製的飛控導引系統?還是活動旋轉尾翼出現狀況?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執行下一個研發進度與實彈測試驗證。

 

 

 

【延伸閱讀】
●找不到直線距離300公里測評區域 中科院雷霆2000增程飛彈恐卡關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