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芳專欄:疫情下 連七月出口正成長別具意義

蔡明芳 2021年02月12日 07:00:00
台灣目前經濟成長是健康的,惟產業貧富不均的現象並沒有消失。(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台灣目前經濟成長是健康的,惟產業貧富不均的現象並沒有消失。(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財政部公布2021年 1 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顯示,1 月出口 342.7 億美元,再創單月新高,這已是自去年七月以來,我國出口連續七個月維持正成長,並連續 6 個月超越 300 億美元大關,年增率達 36.8%。惟去年 1 月碰到農曆春節,工作天數比今年少 3 天,使今年 1 月基期偏低,不過,若排除工作天數因素,調整後的出口總值仍年增 18.6%。由出口的表現可知,世界各國對於台灣產品的需求不斷地增加,同時,也因為台灣有相對完善的醫療環境以及良好的海空運輸,才得以讓台灣的貨可以生產出來且運的出去。

 

從各產業的出口表現來看,電子零組件以及資通與視聽產品持續保持正向的成長。其中,包含積體電路、電容器與電阻器、印刷電路與發光二極體的電子零組件出口 132.9 億美元,為歷年單月新高,較去年同月增 42.8億美元(積體電路就貢獻了 37.8 億美元)。這顯示各國對台灣晶片製造產能的需求不斷增加,也凸顯世界主要車廠近期對於車用晶片嚴重缺貨且短期內無法解決的擔憂。除了上述產業外,塑橡膠及其製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與機械等產品的出口也都加速復甦,如果這些產業的復甦得以持續,則可以減緩電子產業與其他產業發展差異日益擴大的趨勢。

 

台灣產業結構的轉變正在加速進行

 

就資通與視聽產品而言,不論武漢肺炎病毒是否會消失,肺炎疫情已明顯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與商業行為,遠距應用相關需求不斷增加,相關的資安維護與資料儲存以及資料應用分析的產業也會逐漸成長,這又會進一步帶動電子零組件的需求,換言之,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管制所產生的廠商生產基地移轉以及肺炎疫情導致的商業行為改變已不可逆,因此,台灣未來在上述產業所扮演的角色只會愈來愈重要,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會愈來愈深,這些產業所產生的附加價值也會愈高,這是產業結構顯著轉變的一個重要指標。

 

出口的表現是去年台灣的經濟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國家的重要原因,主計總處上月底公布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2.98%,高於中國的2.3%,南韓則衰退1%、新加坡與香港則分別衰退5.8%與6.1%,這對於過去許多人認為台灣經濟不如上述國家是有極大落差的。除了台灣政府的外貿政策朝向多元布局外,包含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轉變所衍生的加速台商回台,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導致全球供應鏈斷鏈與內需消失下,只有台灣仍可以有健康的生產環境以及讓人安心的國內觀光環境,才得以讓我國的經濟可以比外國表現得更好。

 

出口帶動投資的正向循環

 

台灣出口的表現也帶動我國進口的增加,根據財政部的資料顯示,受惠於出口引申需求增加,基本金屬等國際原物料行情回升,以及手機換機潮,1 月總進口較上年同月增 64.7 億美元,成長將近三成,包含農工原料進口增加42.6億美元、資本設備進口增加7.8億美元與消費品進口增加13.7億美元。農工原料中的電子零組件就增加 23.7 億美元,資本設備的進口也證明今年許多科技廠商紛紛大幅增加資本支出的決策,換言之,台灣出口持續成長已開始帶動民間投資的增加,從設廠到新廠的運作都會增加勞動雇用的需求,台灣經濟已逐步邁向正向的循環。消費品進口較去年增加五成之多,主要以手機、食品與藥妝的消費為主,這也顯示民間消費的動能不弱。

 

由上述分析可知,整體而言,台灣的進出口、民間投資與民間消費都維持正向的成長,這也顯示目前的經濟成長是健康的,惟過去本專欄所指出的產業貧富不均的現象並不會消失,這反而是政府需要介入與協助的重點,這是因為與世界接軌的產業已有完善的自我修復能力,政府也無須再有過多的政策介入。在未來的世界中,因為產品附加價值不高而付不出合理薪資的廠商只會愈來愈多,特別是許多微型企業或微型經濟,這些經濟體的樣態非常多元,非單一政策可以幫忙,因此,政府應該要盡速盤點這些產業的現況,才可以讓經濟成長更為人民或企業有感。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