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歐洲國家只剩抗中一途

林煒軒 2021年03月28日 00:00:00
歐洲國家這幾次因和中國交鋒而態度鬆動,開始思考加入以美國為首的抗中體系。(湯森路透)

歐洲國家這幾次因和中國交鋒而態度鬆動,開始思考加入以美國為首的抗中體系。(湯森路透)

近日,有兩件事點燃歐洲與中國的導火線,一件是中國不滿歐盟因新疆人權議題制裁四名中國官員及一家機構,決定對歐盟及英國的十九名人士和八個實體進行反制裁。另一件是瑞典的H&M去年因反對強迫勞動與宗教歧視,宣布禁用新疆棉花,中共為了修理歐洲而翻舊帳,高分貝痛斥牽涉的歐洲品牌,更脅迫台港在內的藝人終止其合約,支持新疆棉,進而表忠中國。

 

於此,這也引發法國、德國、瑞典、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接連召見中國大使,針對中國禁止入境的制裁舉措及不當發言表達強烈抗議。歐洲議會亦臨時取消審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並強調:「歐盟是講價值觀和原則的」,直指中方的制裁令人無法接受。此外,美國總統拜登透過視訊加入歐洲聯盟(EU)峰會,在外交政策上針對中國、俄羅斯的威脅,共商對策。這也是自天安門事件以來,雙方對峙的最大衝突點。

 

然而,無論是歐盟議會制裁中國官員,還是歐洲企業抵制棉花,都是以人權的普世價值角度出發。中共設置的「新疆再教育營」,不啻施行洗腦教育、強迫勞動,甚至以強制親子骨肉分離和強制絕育方式進行文化與種族的消滅。中共卻不思反省,以「八國聯軍」回應,企圖升高到民族主義,遂行國族的對抗。

 

不過,中共的粗暴做法,也讓歐洲國家見識到,歐洲與中國,不只是政治體制不同,中共透過經濟脅迫、軍事威脅,來進行強制性外交,對於區域和平的穩定與全球體系的權力平衡業已產生巨大的威脅。

 

其中,有位被中國使館批評「流氓」的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波恩達茲(Antoine Bondaz)講得相當傳神:「我們過去以為不公開談論中國人權能帶來經濟好處,這是錯誤的,因為權力關係是其問題核心。若我們無力捍衛自身的價值、模式,那麼中國就會在這場敵對中,企圖詆毀我們的體系。」

 

這也讓人聯想起,1930年代時,面對德國軍國主義的抬頭,歐美國家因分別採取綏靖政策、孤立主義,讓德國開始有恃無恐地入侵周遭國家,最後釀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因此說出:「戰爭之前你選擇屈辱,屈辱之後你仍須面對戰爭。」

 

過去許多歐洲國家,確實為了經濟利益,或避免捲入美中對抗,試圖走出第三條路,尤其在美中之間保持槓桿,才能將利益最大化。因此對於中國將政經勢力的手伸進其他國家,僅只口頭警告而已。這幾次的交鋒,也讓歐洲國家的態度鬆動,開始思考加入以美國為首的抗中體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重啟跨大西洋間的中國對話,更呼籲盟國重振軍事能力和備戰狀態,以面對隨之而來的挑戰。

 

在這波衝突中,可以觀察兩個面向。一個是,歐洲面對中國的制裁,政府與企業同步反制,能否持續,或是就此收手。另一個是,中國經濟的打擊效果,是否會產生邊際效應遞減,反而讓歐洲國家有機會重新調整產業布局、分散市場,解決人力資源過於集中的問題。

 

近幾年,中國鄰近的西太平洋國家,就有不乏與中國交手的經驗,像是2017年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中國抵制韓國藝人與相關商品;2019年中國為介入台灣大選,取消中國47個城市來台自由行;2020年中國對澳洲紅酒課徵反傾銷稅以及加拿大拘留孟晚舟,引發中國拘留兩名加拿大公民作為報復。

 

這些國家,並非全像歐洲有傳統合作的基礎,卻也因上述一次次的政治事件,透過建立同盟關係,在政治、經濟與軍事上有更緊密的往來。這也凸顯了政治現實的問題,與獨裁國家打交道,沒有「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說法,唯有避開單一市場,風險控管,才能讓整體體制的運作更加彈性、正常化。

 

中國的崛起,伴隨更緊縮的人民自由與更具狼性的外交軍事系統,勢必也壓縮歐美國家的生存空間。謹記當年二次大戰的經驗,屈辱不能換來和平,那麼,基於共同價值與全球利益,歐洲國家也只剩抗中一途了。

 

※作者為國會助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