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很難承認這是一場單純的意外

主筆室 2021年04月06日 07:02:00
恐懼、悲情,甚至政治陰謀的新聞敘事,最容易挑動社會大眾的情緒;將新聞「災民化」、「人物故事化」的傾向,也最容易捉住閱聽者的目光。(湯森路透)

恐懼、悲情,甚至政治陰謀的新聞敘事,最容易挑動社會大眾的情緒;將新聞「災民化」、「人物故事化」的傾向,也最容易捉住閱聽者的目光。(湯森路透)

台鐵出軌意外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外界對於事故發生的原因有諸多揣測。諸如,有人認為這種專為窄軌設計的傾斜式列車有其危險性,所以東部幹線不到三年就發生兩次重大意外;也有人揣度鐵路邊坡在連假還危險施工,可能跟台灣的過勞加班文化有關。甚至也有人趁機指責環保團體長期阻撓蘇花高速公路的興建,讓東部人連擁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都好難。

 

即使在事發三天後,也有媒體看圖說故事,說事發的邊坡上方站了好幾個人,這些人不但袖手旁觀,還「悠哉看救災」,甚至「邊笑邊聊天」。

 

事後證明,這些速食評論幾乎多是妄自揣測、毫無根據。第一、這是一件工程車摔落鐵道導致電車出軌的意外,與東部幹線的窄軌設計無關;第二、這是台鐵局明令暫停施工的連假輸運期,所以意外也與台鐵的工程進度沒有直接關聯;第三,既是工程車摔落鐵軌的意外,扯到蘇花高興建問題,那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事後也證明,站在坡堤上的人竟有驚魂未定的電車乘客,而台鐵也初步證明多數人並非施工的工人。所以,那些憑藉著幾張遠方拍攝的照片,就當自己如臨現場,宛若成包青天再世,把特定人形塑成冷血怪物的臆測,又是另個謬誤。

 

除了揣度災難發生的原因,媒體也反覆地呈現受災者悲悽的模樣。諸如,採訪一位親人過世的生還者,要他們再敘述一次事發當時的經過;拍攝一位失去自己孩子的父親,哭著訴說他沒盡到保護孩子的責任,還加上配樂。連續三天,大量地以受難者家屬的悲愴、眼淚為新聞的主軸。

 

而即使有人討論到台鐵這家老公司事故頻繁的系統性原因,也多以政治角力、政治陰謀論切入,歸咎哪些人、哪個派系或哪個政黨「沒有勇氣與魄力」改革台鐵。卻鮮少公允地分析台鐵公司化,乃至於民營化可能呈現的困境與難題。

 

事實是,那輛工程車原本停在哪裡?以及滾落的路徑都早已被掌握,這件事到底是一場意外,還是蓄意製造的事端,根本逃不出科學跡證的研判。至於站在坡提上的那些人到底是誰?為何站在那裡?既有照片為證,也有監視器畫面在案,只要稍待檢警查察也可一目了然。

 

大量的恐懼、悲情,甚至政治陰謀的新聞敘事,目的在於挑動社會大眾的情緒;將新聞「災民化」、「人物故事化」的傾向,也最容易捉住閱聽者的目光。但以上種種,除了消費災難、剝削災民的眼淚,對於還原事實、解構問題、提出建議,其實幫助甚少。

 

說到底,我們其實是很難承認造成這麼慘重傷亡的一場災難,可能是來自於一個單純的疏失意外。許多人心中無法接受50條人命就在瞬間烏有,所以透過媒體不斷地搜尋一個追責的對象,這對象可能是人謀不臧,可能是官商勾結,可能是一個冷血殘虐的司機(工地主任),只有將他「繩之以法」,才是「天理昭彰」,也才有辦法讓自己身心安頓。

 

但事實上,承認意外並非不追責,要讓自己身心安頓的關鍵在於完整的真相。只有知道真相,我們才能知道這件重大的意外事故,有多少部分是人為疏失?有多少系統偏誤擴大了這些災難?而為了改正這個系統,我們有多需要台鐵的公司化乃至於民營化?而台灣社會又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打造一個更安全的台鐵?

 

災難事件裡的真確新聞報導與分析很困難,但拍攝災民的眼淚、消費悲悽,或拿著網路照片看圖說故事卻很容易。如何捨易行難?需要與更多的新聞同業共勉之。

 

 

關鍵字: 災難 媒體 台鐵意外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