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世紀英國社會不接受變裝!反串可能會被法庭起訴

露絲•古德曼 2021年05月17日 07:00:00
電影《男兒王》劇照(圖片取自金馬影展臉書)

電影《男兒王》劇照(圖片取自金馬影展臉書)

這個嘛,對啦,根據舊約中的《申命記》(Deuteronomy),神的確將男扮女或女扮男視作可憎的行為,從一五七○前後到一六三○年間,也幾乎一直都有清教徒牧師在講道時大肆攻擊變裝活動,並印出佈道內容以廣為宣揚。

 

這些擅長神學的辯論士認為變裝問題在當代非常嚴重,僭越性別的衣著在路上每天都看得到,對上帝的安排和自然法則十分不敬;此外,某些其實不是神職人員,但自認信仰虔誠的作家也加入了這場撻伐,就連詹姆斯一世與六世也都開始要求教會「在佈道時使勁地激烈抨擊」穿著異性服裝的行為。不過具體而言,究竟要怎麼穿,才能惹怒上述這些衛道人士?而實際變裝後,又會惹出多少麻煩呢?

 

在那個年代,變裝是道德上的瑕疵,而不屬於民事或刑事責任,所以女扮男或男扮女後,可是會遭到宗教法庭起訴的。其中最有名的案例,大概是在一六一一年聖誕節當天,因「衣著不雅」的罪名而被逮捕的瑪麗‧弗李(Marry Frith),她的事件不僅轟動當代,也流傳後世。

 

雖然當時也有人傳聞弗李道德敗壞,但真正導致她慘遭懲處的,仍是所謂的「不雅服裝」。她身上裹著白色亞麻床單,在聖保羅大教堂的十字架前接受公眾侮辱,這樣的懲罰在當時的羞辱儀式中相當常見。親眼見證弗李受罰的作家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曾寫道:「她哭得十分淒慘,看起來充滿懊悔之意」,後來卻發現她跑去喝得爛醉,還醉到淚眼汪汪,因此便不太相信她是真心懺悔。

 

那次的變裝事件並不是弗李首度犯罪,其實她先前就曾多次因偷竊而惹禍上身,也曾女扮男裝,根據眾人的說法,她公然變裝的習性行之有年,而且惡名昭彰到有兩齣戲都以她的故事為劇情藍本,在她受罰的前一年上演。

 

其中一齣由約翰‧戴(John Day)執筆,劇名為《瑪麗‧莫爾在泰晤士河畔的瘋狂胡鬧》(Madde Prankes of Mery Mall of the Bankside),可惜文本已不復存在;至於托馬斯‧米德爾頓(Thomas Middleton)和戴克合寫的《咆哮女郎》(The Roaring Girl),則不僅流傳至今,還經常上演。劇中關於弗李的情節帶有爭議,基本上可以想成以真實故事為基礎,但改編幅度很大的好萊塢式傳記片,不過若對相關歷史有所了解,應該還是能看出戲中的真實部分。

 

(延伸閱讀:「機器人」的概念最早出現在 1921 年!這種「萬能工人」的發明是否會導致人類毀滅?

 

話雖如此,弗李一六一一年被捕前,曾在時運劇院(Fortune Theater)的某場演出中著男裝粉墨登場,親自飾演自己,所以戲中現實與虛構的界線也越發模糊。在那法律禁止女性登台演出的年代,這樣的舉動可說是絕佳的自我宣傳,不僅能操作自己的公眾形象,也看得出是鐵了心要故意反叛傳統。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她後來曾從事贓物買賣,並持續創造出許多情節浮誇的冒險故事(由她自己或其他人創作的都有),造就了許多極受歡迎的著作。

 

一六二一年的一則訴訟案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弗李的贓物買賣生意,以及她在倫敦遠播的惡名。這樁官司由星室法庭審理,主人翁亨利‧喬立古勒(Henry Killigrew)表示他的錢包被妓女搶走,且「聽說……許多人錢包被搶或東西被偷後,都能失而復得,而發現或揪出竊賊的……」都是弗李。

 

弗李專營贓物買賣,對當地竊賊以及他們各式各樣的犯罪手法都相當熟悉,所以當年瑪格麗特‧戴爾(Margaret Dell)因此案被捕,並由喬立古勒指認為搶錢包(以現今的觀點來看,可能等同於索取保護費)的犯人後,弗利特街(Fleet Street)聖布里奇教堂(St. Bride’s)的治安官便將她押至弗李的住所,不過戴爾被捕前,或許已把搶來的東西交給她轉賣也說不定。

 

喬立古勒一案之所以能解決,是因為弗李答應當地治安官幫忙抓人,以賺取酬勞;這樣的撈錢法,她可能也曾用在戴爾以外的其他「顧客」身上。不過話說回來,罪犯如果機巧到治安官必須聯合弗李才抓得到,那麼當局有過經驗後,大概也就不會再那麼急公好義地逮人,並要求他們歸還贓物了。

 

文藝復興時代最有名的變裝女子弗李,許多人也稱她為「扒手莫爾」(Moll Cutpurse)(創意市集提供)

 

關於弗李的傳聞很多,內容也各不相同,舉例而言,據說弗李自己就曾寫過一篇故事,收錄在一本名為《瑪麗‧弗李女士的生與死:眾人口中的扒手莫爾》(The Life and Death of Mrs Mary Frith: Commonly called Moll Cutpurse)的小冊子中,並於一六六二年(也就是她死後三年)出版,至於故事情節,則是隨著一樁賭注與形象同樣鮮明的馴馬師威廉‧班克斯(William Banks)展開。

 

班克斯有一隻名叫摩洛哥(Morocco)的馬,能表演各式各樣的伎倆,就算要爬一大堆樓梯,登上聖保羅大教堂的屋頂也不成問題。據弗李的說法,班克斯以二十磅賭她不敢身著男裝,騎摩洛哥穿越倫敦市區,但她一路暢行無阻,直到抵達主教門(Bishopsgate)時才出問題:

 

穿越主教門時,一個討人厭的妓女認出我來,我一通過,她就馬上大喊:「騎馬的是扒手莫爾!」結果路人和附近的店家都開始大呼小叫,好像發瘋似的,還用低沉的聲音喊道:「恥辱之女,立刻下馬,否則我們就來硬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但突然想到有個朋友在不遠處開餐館,於是便快馬加鞭地揚長而去。身後的那群烏合之眾還是不斷地對我咒罵,不過當中也有腦袋比較清醒的幾個人開心地笑談我的冒險。

 

這段敘述十分精采,可惜時間兜不起來。班克斯在一六○一年就已帶摩洛哥離開英國,而弗李則生於一五八四或一五八九年,且各方對於確切年代的說法不一。她雖然在一六○○年就已首次觸法,但要到許多年後才成為知名人物;不過她對於群眾反應的描述相當有說服力,所以或許這是她成名後的經歷也說不定。

 

在英國當時的社會,知名度最高的變裝人物非弗李莫屬。成為戲劇角色之後,她也陸續出現在許多世代的民謠、詩歌與道德譴責作品之中,如果要說明社會對變裝行為有多麼不認同,舉弗李為例準沒錯。

 

經由法律程序審理後,她被眾人公開羞辱了一次,晚年則因「精神失常」住進伯利恆醫院(Bethlehem hospital,也就是俗稱的「Bedlam」伯利恆瘋人院),但原因是否與她女扮男裝的行徑有關,我們無從得知。我在研讀關於她的記錄時,可以感受她人格之中的好鬥與反叛,可能是長期遭受霸凌的結果,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直覺罷了。

 

(延伸閱讀:法國大革命中最出名也最持久的發明!但發明者卻不願意為「它」冠上自己的名字?

 

曾面臨司法訴訟的變裝人士不只弗李一個,不過人數不多、分佈零散,而且真正會像通姦犯或其他道德犯遭判公開受辱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一般而言,當局都只是判處罰金並告誡不要再犯;事實上,多數人也都不是因為刻意選擇的生活型態而變裝,只是在派對狂歡或進行囂鬧的傳統遊戲或慶祝時,偶而為之而已。

 

歷史學家大衛‧克雷希(David Cressy)曾描寫過一則特別罕見的男扮女裝事件。這個有趣的案例於一六三三年發生在牛津郡(Oxfordshire)德馬格納村(Tew Magna),根據目擊者的說法,當事人湯馬斯‧賽門(Thomas Salmon)之所以會穿女裝,是為了混入女性在親友順利生產後,於產房內所舉辦的聚會。

 

按照慣例,這個社交場合是不容許男性在場的,賽門的行為可說是違反了重大社會禁忌,足以讓許多人大驚小怪,畢竟當時除了變裝行為遭教會妖魔化以外,生產的流程與相關習俗也嚴格僅限女性參與,任何男性都不得加入,連父親本人也不例外。

 

這項規定完全沒有通融餘地,即使新生兒可能無法存活,男性牧師也不得進入產房行浸禮,但當時的人又相信嬰兒如果不受洗,會導致無法上天堂的嚴重後果,所以教會決定特別授權讓助產婦代替牧師進行簡單的浸禮。在當時那個眾人都深信只有男性可擔任聖職的文化脈絡之中,這樣的安排更加凸顯了男性進產房是多麼大的禁忌。

 

在德馬格納村一案中,助產婦家的幫傭賽門在旁人慫恿後穿上女裝,跟隨產婆的媳婦伊莉莎白‧弗萊契(Elizabeth Fletcher)進了產房。就相關記錄看來,賽門是個「年輕人」,確切歲數我們無從得知,不過當時多數的傭人都介於十四到二十六歲之間,所以他大概只是個小伙子而已。就手法而言,他似乎偽裝得不錯,沒有馬上穿幫,助產婦當庭陳述時,也表示她是在發現賽門穿著她媳婦的衣飾後,才定睛細看。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相信新生兒和剛生完的母親視力會減弱,需要溫暖漆黑的環境才能從辛苦的生產過程中恢復,所以傳統產房多半昏暗無光,話雖如此,賽門勢必從頭到腳都變裝得很徹底,絕不只是隨便穿件女性服飾而已。他雖把那身裝束穿了兩小時,但實際待在產房的時間很短;根據弗萊契的證詞,他們「只是覺得好玩」,賽門本人也宣稱他只是想湊個熱鬧而已。法官似乎願意把這事當成笑話看,不過為了讓賽門知道玩笑開得不得體,仍判他公開懺悔。

 

*本文摘自《白目英格蘭:穿越到16世紀當混蛋,叫罵吃屎、仇女仇富、一言不合就單挑,莎士比亞也無賴的反指標文化攻略​》,創意市集出版。

 

 

【作者簡介】

 

露絲•古德曼Ruth Goodman

社會歷史學家,經常上電視、主持節目,如BBC廣獲迴響的《維多利亞時期農場》(Victorian Farm)、《愛德華時期農場》(Edwardian Farm)、《戰時農場》(Wartime Farm)、《都鐸時期的修道院農場》(Tudor Monastery Farm)及《食物工廠大解密》(Inside the Food Factory),近期的《蒸汽火車發展史》(Full Steam Ahead)也很受歡迎。古德曼常以專家的身分擔任《第一秀》(The One Show)的客座主持人;在寫作方面,除了與諸多節目一同推出的書籍外,也曾出版廣受文壇好評的《維多利亞時代生活實錄》(How to be a Victorian)及《都鐸王朝生活實錄》(How to be a Tudor);她更定期與博物館、劇院與教育機構合作,提供顧問服務,並舉行演講和實務工作坊。

關鍵字: 書摘 英國 變裝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