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之前防控愈好 之後疫苗修復社會就愈快發功

李濠仲 2021年05月27日 07:00:00
去年夏天紐約疫情出現緩和跡象,民眾上街搶拍曼哈頓懸日,沒多久疫情又再惡化。(攝影:李濠仲)

去年夏天紐約疫情出現緩和跡象,民眾上街搶拍曼哈頓懸日,沒多久疫情又再惡化。(攝影:李濠仲)

紐約近兩千萬人口(紐約市人口密度和雙北相當),全州一年燒到200萬確診,去年3月第一例社區傳染爆發,到去年12月第一支疫苗出現,足足等了9個月,9個月內共78萬9千餘人確診,第一位醫護注射疫苗當天,單日確診為1萬7380人,在這樣的條件下,紐約疫苗施打歷經初期一度預約難求,到供給趕上,直至今年5月覆蓋率已達50%,雖然現在每日確診仍有一至兩千多人,所幸陽性率自5月已降至1.5%左右,這意謂醫院資源不再緊繃、重症和死亡銳減以及前期追蹤確診系統又可發會作用,病毒可望不會再大規模擴散。

 

從去年3月「居家防疫」起到今年整體回到接近正常生活,紐約整整走了一年四個月,如果前期防控做得更好,疫苗施打不必從單日確診上萬、累計確診近80萬起跑,其實是可以大幅縮短多餘的煎熬,紐約也不會過去五個月來一邊加快施打疫苗腳步,一邊又新增130萬確診。紐約是全美疫苗覆蓋率最高一州,今年2月疫苗供給趨穩後,每日施打人數(第一劑)最低平均為一天2萬2785人,而這還不及紐約官方期盼的進度(一天至少3萬),疫苗夠最好,怎麼讓疫苗效用跑得比病毒快也至關重要。台灣現在最關鍵的當然就是社會自控能力,之後再視疫苗接上速度,以決定我們抗戰期的長短。

 

過去一年,全球疫情重災區的數字戰分成幾個階段,初期是看數字、接著是看趨勢,之後是看陽性率,那些曾面臨疫情海嘯的城市或國家,都走過這些日子,只是每一階段區間長短略有不同。每天單「看數字」,關心的是這個地方有沒有人感染,主要處於零星個案,防堵目標清楚的狀態下進行。「看趨勢」關心的是疫情發展,例如一定時間內確診人數曲線,究竟是陡升、緩升還是持穩,並據此研判高峰期,以及當下防疫措施是否奏效。至於到以看「陽性率」為主階段,目的則在觀察疫情是否已有效控制,再據此決定防疫強度可以更緊還是可稍微鬆弛。

 

以過去一年疫情嚴峻的紐約為例,2020年3月1日發現第一例確診,即進入「看數字」階段,第二天再有零星個案,到第三天、第四天就開始出現大量確診,當時紐約防疫小組根據之前流感傳播模型估計,很快就知道紐約「完蛋了」。因此,紐約自發現第一例確診三五天後,就急轉直下進入看趨勢階段。對照台灣,從看數字到看趨勢,間隔則是一年五個月。

 

進入看趨勢期,各式降緩疫情擴散的手段便紛紛出籠。例如紐約宣布了「居家防疫」柔性封城,在大規模社區感染後,防疫光看數字意義就不大,因為只有從接下來一定時間的趨勢走向,才能回溯當下避免擴散措施是否發揮效果。紐約是在首例確診後的第45天才到達高峰期,四月中確診數則已來到10多萬之譜。

 

接下來,當居家防疫進行超過一個月,無論平日生活還是經濟活動都已受到很大影響,不光紐約如此,全球都發生同樣的問題,就是儘管是寬鬆封城,但和過去的日常已不可同日而語,何時解封於是成了民眾最關切的問題。

 

什麼狀態下可以舒緩禁令,到去年四、五月各國並沒有一定標準,當時最嚴重的紐約市在居家防疫100天後,逐漸將確診率從15%以上降至10%以下,接著持續緩降,到七、八月除居家工作和居家上學持續之外,大家已有鬆口氣的感覺。

 

同一時間,WHO則提出一地只要達到陽性率3%以下,或能解禁商業活動,例如餐廳有限度室內用餐等等,若降至1%左右,則開放的範圍更大,如百貨公司、電影院等經常人潮聚集的地方也都可獲得一定程度重啟。紐約正是那個時候起開始在全州各處廣設篩檢站,還出現了汽車「得來速篩驗」,也就是只要大幅增加篩檢人數,則確診率就會明顯下降,到去年9月,紐約陽性率終於拚到3%以下,也終於開放室內用餐(原容納人數的25%),其他商業活動於焉有限恢復。

 

只是紐約防疫確實鬆散,沒多久又因為陽性率破表,再退回原點。來來回回一年餘,商業活動就像電燈開關一樣不斷切換。陽性率的升降,關鍵還是人際互動,去年9月紐約因陽性率超標再次關閉餐廳內用時,有項數據可為參考,即當時確診者有74%病例源於家庭成員和社交群聚,另有約8%是來自醫療過程,當時也發現確診年齡層有2%為高中生,至於個人在餐廳和酒吧染疫者僅占1.43%。人我接觸群聚一直都是紐約確診比例居高不下的主因,卻又是公權力最不可控的範疇,而要大幅降低病毒傳播,就必須嚴格斷絕人我接觸(這樣的訴求必然也是在挑戰人性),由此若能給予疫苗施打後一個更好的基礎,不令一邊防護效果還沒出現(疫苗施打約一個月後才會產生足夠防護力/共兩劑),一邊依舊確診蔓延,如此就能促使民生日常盡早解除封印。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