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的出歐羅巴(Europa)記

白舜羽 2017年02月05日 00:00:00
英國脫歐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不確定的迷霧仍未消散,但文化、地域、政治、社會、世代的各種斷層持續擴大,銀色海洋上的寶石將何去何從,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世恐怕也沒有答案。(湯森路透)

英國脫歐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不確定的迷霧仍未消散,但文化、地域、政治、社會、世代的各種斷層持續擴大,銀色海洋上的寶石將何去何從,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世恐怕也沒有答案。(湯森路透)

這群幸運的人民,這片小天地

這顆銀色海洋上的寶石

讓海洋築起高牆

或成為堡壘外的護城河

抵禦境遇較差土地上的覬覦

這片上天恩賜的沃野、這塊土地、這座王國,英格蘭

--莎士比亞《理查二世》第二幕,第一景

 

在《理查二世》中,病入膏肓的老臣岡特的約翰感嘆英格蘭徒有大好條件,卻被理查二世胡亂揮霍,變成一塊「便宜的農場」,這段引言往往成為英國(英格蘭)愛國主義的象徵,也屢次出現在脫歐的爭議中,但脫歐對英國來說代表了什麼,這恐怕還得回到歷史中重頭說起。

 

歐盟可說是二戰餘燼中誕生的產物。在人類史上受過慘烈磨難的人,往往抱著「不讓歷史重演」的烏托邦理想,希望能在廢墟之上建立一個嶄新美好的世界。在伊恩•布魯瑪的《零年》中,對歐盟誕生的歷史脈絡便多所著墨。

 

書中寫道,英國作家西里‧康納利主張只有團結的歐洲才能築起屏障,阻止另一場自毀的衝突。1944年12月,他在《地平線》雜誌裡慷慨陳詞:「每場歐洲的戰爭都是歐洲的失敗。」不讓歷史重演意味著「歐洲聯邦並非名義上的聯邦,而是一個不需要護照的歐洲。是一個所有人想去哪裡就能去哪裡的文化實體。」邱吉爾雖同意他的看法,擁護「歐洲合眾國」,但前提是這個團結的歐洲必須由「英國、大英國協」和歐洲的「盟友和支持者」所組成。

 

在《零年》中,另一種鼓吹歐洲聯合的觀點則是基於愛國主義,認為各國只有在歐洲聯合的條件下才能重振國威。法國政治經濟學家讓‧莫奈是核心人物,他的統一夢並不侷限於法國,他表示自己終其一生都在把握「關鍵時刻」。莫奈告訴戴高樂,國家計畫是法國唯一能再現輝煌的辦法。頭一項工程便是將經濟國有化,把德國的煤礦交給法國工廠使用,從而實現法國現代化。接下來的計畫事關全歐洲,即煤鋼共同體,再接著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按照莫奈的藍圖,最終將發展為聯合歐洲的宏圖大業。

 

歐盟依然聳立嗎

 

伊恩•布魯瑪在介紹戰後規劃風潮專章的結語寫道, 歐盟本身還是戰後規劃的主要里程碑,儘管萎靡殘破,如今依然聳立。1945年,一統歐洲的崇高目標是多數人的信仰。 最重要的是,團結的歐洲將確保歐洲人不再自相殘殺。就這點來看,1945年的理想主義還算有點收穫。

 

這本書於2013年出版,如今看來,可能要在「依然聳立」四個字上頭打個問號,若多年以後,歷史學家回頭看2016年,也許會說:「英國脫歐勢不可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在歷史長河中,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關係一向藕斷絲連,錯綜複雜,這次也不例外,英國將重新界定自己與歐洲大陸的關係,而內部的分歧與矛盾也更形艱險。

 

在古老的英國史中,這座島嶼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歐陸的一部分,從一開始的羅馬帝國、卡努特王朝、征服者威廉,一路到金雀花王朝皆是如此。然而,兩大歷史事件改變了英歐關係。其一是15世紀時,在聖女貞德的號召下,英國被趕出歐陸,此後英國對歐洲便抱持較為防衛的態度。隨著歐陸強權相繼崛起,最符合英國利益的外交政策是讓歐洲保持恐怖平衡,無暇算計英國。到了當代,柴契爾夫人口中的「歐洲超國家」,很自然指向歐盟,成為疑歐派的眾矢之的。

 

其二則是17世紀大航海時代到來,英國成為全球貿易的核心,面向海洋,進而降低了對歐陸的依賴,這一點在首相梅伊最近的脫歐演講中展現無遺:「我們要利用這次機會成為全球化的英國。」對某些支持脫歐的英國人而言,歐洲單一市場竟是種阻礙。在雲深不知處的歐盟總部內,總有一批官僚正在阻礙英國的貿易機會。

 

 

疑歐與保護主義的歷史陰影

 

由於脫歐的影響遍及生活的每個層面,各方專家紛紛用不同的歸類方式試圖理解這次歷史事件:有人認為是世代之爭,有人則主張是城鄉差距,也有人說是全球化的反挫,這些分類與解釋都有待後續進一步的研究。但在煙硝之中,最明顯的兩大議題仍是移民問題與國會主權。

 

據統計,2015年約有320萬歐盟公民住在英國,大多數人的原因都是為了就業。但「過多的移民」造成人民的疑慮,「福利賊」(為了英國的福利而移民者)或「工資太便宜害我們失業」的聲音此起彼落;另外,「奪回控制權」的主張也應運而生,脫離歐盟可以阻止「失控的移民數量」,也可以擺脫「令人窒息的法令限制」,不讓「布魯塞爾那夥人」主導英國的漁獲配給或是輪胎法規。無論這些說法是否真確,我們的確從中看到了疑歐與保護主義的歷史陰影。

 

歷史的必然往往也出於偶然,如果沒有保守黨內部的異見,不會促使前首相卡麥隆貿然進行脫歐公投,也有政治評論者指出,如果不是工黨勢力薄弱、自由民主黨全滅,卡麥隆也不會進行這場政治豪賭,黯然下台。

 

脫歐公投或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現在盒子已開,不確定的迷霧仍未消散,但文化、地域、政治、社會、世代的各種斷層持續擴大。銀色海洋上的寶石將何去何從,莎士比亞恐怕也沒有答案。

 

※作者從事翻譯十多年,曾多次翻譯英國知名紀錄片《冰凍星球》與女神卡卡的演唱會實錄。另著有《倫敦腔》一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