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是同島一命:海外僑民創造最英國的故事

李筱雯 2021年07月04日 07:00:00
杜瑞爾一家人長年旅居海外,或者到處旅行工作,卻為英國創造了最豐厚的自然與文化資產。(維基百科)

杜瑞爾一家人長年旅居海外,或者到處旅行工作,卻為英國創造了最豐厚的自然與文化資產。(維基百科)

自2020年疫情在全球爆發開始,許多海外僑民回台避疫,無論暫居或永居,都帶回了知識與經驗的交流,而政府外交官員忙於國際防疫合作,無論捐送物資到國外,或外國回贈疫苗給我們,乃至於社會各界與世界各國分享的台灣防疫經驗,在加深與世界的連結之際,也創造了台灣人「同島一命」的故事,展現台灣島民的Taiwaneseness。

 

杜瑞爾一家人 The Durrells

 

英國ITV電視台於2016年製播的喜劇「杜瑞爾一家人」(The Durrells),因為大受好評,收視率居高不下,因此一再製播續集,直到2019年為止,總共播出四季26集。「杜瑞爾一家人」是描述杜瑞爾媽媽,帶著四個自由放任又淘氣的孩子們,於1935年到1939年,移居希臘科孚島的日常生活與冒險故事,內容詼諧,充滿輕鬆愉快的氣氛,後因二戰爆發,納粹逼近希臘,才被迫離開。

 

這部電視劇是根據半自傳小說「科孚島三部曲」(The Corfu Trilogy)改編而成,作者是英國知名的倡導野生動物保育的自然學家傑洛德杜瑞爾(Gerald Durrell, 1925-1995),他當時才10歲,是家中老么。三部曲之一,「我的家庭與其他動物們」(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1956)也是英國中學生人人必讀的英國文學教材,BBC兩度根據此書改編成電視劇與電影。

 

事實上,杜瑞爾一家人都是在英屬印度出生長大,杜瑞爾爸爸畢業於湯瑪遜土木工程學院(現今的印度理工學院,IIT Roorkee),是一位盡忠職守的工程師,他的工作身影遍及印度大陸,從旁遮普邦與喜馬拉雅山到孟加拉,甚至遠到緬甸的森林。1918年,他曾任迄今仍在運行的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的總工程師。1920年,他在新興工業城鎮Jamshedpur開設自己的工程公司,與塔塔鋼鐵計畫興建一座花園城市,後來又因工作搬到Lahore,最後操勞過度,於1928年在Dalhousie因腦溢血過世。

 

雖然傑洛德才3歲半就因父親驟世而離開印度,回英國伯恩茅斯定居,但他自認他對大自然與野生動物的鍾愛與熱情來自於印度,杜瑞爾媽媽說,傑洛德最早學會說的話是「zoo」,若不讓他去動物園玩,他的哭喊聲,可以從艾佛勒斯峰山頂,傳到孟加拉灣。

 

 

墜入喪夫之痛又有酒癮的杜瑞爾媽媽,讓四個孩子想幹嘛就幹嘛。傑洛德一生從未上過學,沒通過任何考試,也沒有任何文憑,他堅拒上寄宿學校,選擇在家自學,成天與各種動物為伍。在希臘科孚島遇到自然學家史提芬奈迪斯(Theodore Stephanides)醫生,跟著在島上做田野調查,學習自然歷史,也成為他的人生導師。二戰過後,傑洛德曾在寵物店工作,再到動物園當學徒,21歲開始參加海外探險,到英屬喀麥隆與蓋亞那。

 

當時英國人從海外獵捕奇珍異獸後,大肆炫耀,或將其高價賣掉賺取厚利,但傑洛德認為應將瀕臨絕種的動物,圈養繁殖(captive breeding),營造自然環境保育野生動物。他本來在倫敦動物園工作,因與主管意見不合鬧翻而失業,轉赴曼徹斯特,又因生活窘迫以及想籌錢到海外探險,開始寫作出書。其中「我的家庭與其他動物們」一出版就成為暢銷書,讓傑洛德從此聲名大噪,被喻為自然學家。有了豐厚版稅之後,他決定要創建自己理想中的動物園- 將野生動物帶回圈養保育,特別是亟需幫助的小動物。

 

1959年,傑洛德在位於英吉利海峽的澤西島,創辦杜瑞爾野生動物園,安置他從喀麥隆與南美洲帶回的動物。為了籌資進行挽救瀕臨絕種動物的多項計劃,成立澤西野生動物保育信託,後來更舉辦國際援助會議,邀請明星藝人為動物園站台,連英國皇室的公主安,也加入贊助之列。傑洛德一生著作多達40本,數度與BBC合作拍攝自然紀錄片,走訪許多國家探索野生動物及復原棲地。1978年成立國際訓練中心,推廣生態保育教育,迄今已有來自151個國家,超過6000人參加訓練課程。傑洛德晚年受訪時說,「當初我提出圈養繁殖時,所有的自然學家都無法接受,30年過後,大家都贊同,真是太棒了!但也等太久了!」

 

不過,杜瑞爾一家人名氣與影響力最大的其實是大哥勞倫斯(Lawrence Durrell, 1912-1990),也是鼓勵傑洛德寫作的推手。勞倫斯是英國著名的多產作家,作品涵蓋了小說,劇本,詩集,短篇,遊記,傳記以及翻譯等等,多不可數。但他一生長居海外,在英國居住的時間只有短短數年,11歲被爸爸從印度送回英國唸寄宿學校,15歲開始寫詩,19歲就出版詩集,後來屢次申請劍橋大學被拒,23歲帶著妻子與全家人移居科孚島,在島上寫作,出版第一本主要小說「黑書」(The Black Book,1938),以及科孚島生活遊記 (Prospero's Cell, 1945)。

 

二戰爆發後,1941年,他搬到埃及,先後在開羅與亞歷山大城,為英國新聞處工作,就此展開長達17年,為英國外交部在海外各地工作。戰後,勞倫斯改到希臘羅茲島,擔任英國軍管多德卡尼斯群島的新聞官員,之後陸續到阿根廷的科爾多瓦,以及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為英國文化協會工作。1953年在賽普勒斯島的政治動盪期間,擔任英殖民政府的新聞公關主任。離開公職後,勞倫斯開始全時間投入寫作,雖然他聲稱不喜歡外交工作,純粹為了糊口,但不可否認,戰後大英帝國面臨瓦解的混亂時代,也讓勞倫斯有深度觀察的機會,發表在許多作品中。

 

例如,「兵團精神:外交生活寫照」(Esprit de Corps: Sketches from Diplomatic Life, 1957),記錄了他在巴爾幹半島工作情況的諷刺小說。「塞爾維亞上空的白鷹」(White Eagles Over Serbia, 1954),則是關於介入共產黨與地下保皇黨的英國間諜小說。「苦檸檬」(Bitter Lemons, 1957),描述他在賽普勒斯島的生活,以及遭遇「回歸希臘」(Enosis)運動的衝突與險境。同年,勞倫斯也開始陸續發表他最著名的系列作品,「亞歷山大四重奏」(The Alexandria Quartet,1957-1960),四本小說由同樣一群人,在個別的小說中敘述各自的觀點。勞倫斯說,這是部集合現實的新概念的小說,反映了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的想法,也匯聚了東方與西方的形上學。這部小說不僅是他的暢銷代表作,也曾代表英國,入圍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而後的「亞維農五重奏」(The Avignon Quintet, 1974-1985),也採同樣的寫作技巧。不過,有些批評家卻認為,勞倫斯的詩集與非小說作品,才是他最永恆的成就。

 

退休後的勞倫斯,在法國南部定居長達33年之久,專心寫作,直到過世。他被視為廿世紀晚期,英國最暢銷也是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但令人意外的是,2002年,衛報披露勞倫斯沒有英國籍,根據1962大英國協移民法案規定,出生於殖民地的人若沒有註冊為英國公民,就會失去國籍,他錯過申請期限,因此被拒門外,為了避免政府為難,1966年之後,每次進英國都申請簽證。公文顯示,當時的駐法大使寫信怒罵外交部與內政部,「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會如此對待一位舉世聞名的作家,要是哪天他獲得諾貝爾獎,這件事被爆出來,我們看起來會有多蠢!」

 

杜瑞爾一家人長年旅居海外,或者到處旅行工作,但卻為英國創造了最豐厚的自然與文化資產。在大英帝國瓦解之後,兄弟倆的創作與成就,把英國與世界,用他們的方法再度深切地連結在一起。於是,杜瑞爾一家人的故事,也成為最英國的故事。

 

※作者為旅英台僑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