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期通貨膨脹與金融不穩定的相關性? 價格又是由誰決定?

金融不穩定過去是因經濟蕭條,今與通貨膨脹較為相關。(pixabay)

金融不穩定過去是因經濟蕭條,今與通貨膨脹較為相關。(pixabay)

編按:本書提到,近二十年來出現一個新現象,在高失業率時期仍會發生通貨膨脹,政府赤字也不會降低,甚至有暴增趨勢。

 

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消費者物價的表現便與戰後初期的行為模式迥異(見圖11.1)。原本在1967年以前表現溫和且偶發的通貨膨脹,在本質上出現了改變;通貨膨脹變得更嚴重,而且明顯呈現週期型態。尤其過去一段時間日益惡化的通貨膨脹,和如今不時發生的金融危機息息相關。在過去,金融不穩定性是深度經濟蕭條所導致,但以今日的經濟結構來說,金融不穩定性似乎和週期性通貨膨脹的日益惡化較為有關。

 

八旗提供。

 

我們已經在第五章說明,在美國這個資本累積型經濟體,價格是傳遞獲利的媒介,以及加速促成盈餘的工具。此外,價格所傳遞的獲利有時足夠應付因負債結構而產生的成本,並足夠回收企業過去為取得資本資產而支付的價格,但有時不足以應付上述成本與費用。另外,勞動成本的已實現總成本加成,取決於為生產產出而產生的融資需求,而這項成本加成所傳遞的現金流量,將被用來應付過往融資所造成的成本,並產生可用的新財源。這個論述說明,絕對價格(也就是市場流程的觀測結果)與相對價格(也就是可使用的替代方案條件)是同時產生的;這兩種價格一樣真實,也一樣基礎。

 

利用最基本的價格方程式PC=WC(1+μ)AC,消費者物價的變動率(即通貨膨脹率)等於工資增加率減去勞動生產力增加率,再加上這項成本加成的增加率。1這個關係的第一部份記錄了「當工資增加幅度超過生產力,便會引發通貨膨脹」這個過分簡化的定理。然而,關於工資與物價關係的這類簡化說法,漠視價格成本加成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在此提出的觀點,將著重於成本加成在大政府型資本主義的通貨膨脹發展流程中的核心作用力。

 

我的理論著重在融資需求的組成結構,以及作為獲利分配的所得支出,是消費財價格的決定因子。這與正統凱因斯理論的乘數分析(multiplier analysis)一致。在最基本的正統凱因斯模型,透過投資的生產活動而賺到的所得,和透過消費財生產活動賺到的所得,共同被用來作為支應消費財需求的財源。若針對支出行為做出誇張的假設,那麼,因此而產生的價格,將使消費財生產活動的總獲利(也就是資本所得總額)等於投資財的工資總金額。貨幣工資率成為產出的正常供給價格中的一環,不過,若要貨幣工資持續不斷上漲,那麼,由於投資(與政府)需求所面對的供給價格反映上述較高的工資成本,因此若要滿足投資(與政府)需求,就必須使用融資。即使是在工會勢力強大的情境下,工資經由協商來設定,工資的提高都必須有銀行與金融體系的融資才得以落實。

 

商人與銀行家對獲利的計算,是決定就業、工資和價格的第一步。這個主張和新古典貨幣主義理論的觀點呈現鮮明的對比。諸如米爾頓•傅利曼等貨幣主義者主張,「實際」經濟成果,包括就業、就業在產出之間的分配、相對價格(包括工資與利率),是「由瓦爾拉斯學派的一般均衡方程式系統所得出,前提是,這些方程式必須包含勞動力與商品市場的實際結構性特質,包括市場缺陷、需求與供給的隨機變異性、蒐集職缺與可用勞動力等資訊的成本、人員流動的成本等等。」2根據傅利曼這一段華而不實且敷衍了事的說明,實際經濟結果的決定,與貨幣及融資現象無關;根據貨幣主義者的分析方式,貨幣成長率只會影響價格水準的行為。

 

貨幣主義者的通貨膨脹理論奠基於貨幣數量理論,其中貨幣供給把新古典經濟學價格理論所決定的相對價格轉化為貨幣價格;但貨幣不是決定相對價格、已完工產出、已消費產出與已投資產出的要素之一。

 

銀行家的業務是迎合消費者。因此,當企業在生產或投資活動的融資需求上升,會使銀行對企業資產的所有權及未清償的銀行負債增加,換言之,貨幣將增加。投資生產活動的增加尤其需要增加銀行信用(未清償的銀行負債因而也會增加),就算銀行信用並未因此增加,先前閒置的貨幣餘額也會因投資生產活動的增加而得到活化。但隨著貨幣流通速度增加而出現的貨幣供給變化只是通貨膨脹流程中的一環,而非引發通貨膨脹的導因。

 

在美國的經濟體,引發通貨膨脹的因果鏈始於投資或政府支出的增加,這會使成本加成上升;貨幣供給或貨幣流通速度的增加,通常和投資或政府支出的增加有關。投資需求取決於融資的可取得性。由於經由銀行業產生的融資供給會順應需求狀況而進行調整,所以,貨幣供給會因此發生變化,以迎合決定融資需求的經濟活動。

 

 

 

作者簡介

海曼‧明斯基Hyman Philip Minsky


  美國經濟學家。金融不穩定論的開創者,是當代研究金融危機的開創性人物。1941年芝加哥大學畢業,1954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曾在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布朗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任教,1990年加入巴德學院利維經濟研究所,成為傑出學者。他持續研究與寫作到1996年10月去世前幾個月。

  他開創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是金融領域的經典理論之一,這個假說認為資本主義天生就會導致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這使金融危機與危機對經濟運作的危害難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確定性、風險及金融市場如何影響經濟的經濟學家。他分析市場在經歷一段繁榮後,資產價格會因過度投機而膨脹,並在造成泡沫後,資產價格一夕崩盤,而資產價格崩盤的時間就被稱為「明斯基時刻」。2007-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見證明斯基的分析洞見。

譯者簡介

陳儀


  目前為專業投資公司高階主管,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實務經驗豐富。譯作有《史迪格里茲改革宣言》、《大債危機》、《物聯網革命》、《索羅斯金融煉金術》(中文新譯版)、《大查帳》與《不公不義的勝利》等,譯著甚豐。

 

 

※本書擷取自《穩定不穩定的經濟:明斯基金融危機經典,當代最敏銳的金融資本主義分析

關鍵字: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