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才是民主社會事實和真相的敵人

呂國維 2021年07月29日 00:00:00
扯淡的人壓根不在乎事實及真相,他們只想加入話題,用他們自己僅有淺薄的知識高談闊論。(示意圖/圖片取自PAKUTASO)

扯淡的人壓根不在乎事實及真相,他們只想加入話題,用他們自己僅有淺薄的知識高談闊論。(示意圖/圖片取自PAKUTASO)

歐威爾式(Orwellian)是來自英國作家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創作用的筆名喬治.歐威爾(George Owell)。在他舉世聞名的小說《1984》(Nineteen Eighty-Four)提到了這個用法,平常作為交流用的語言成了無法闡述真相的溝通媒介,反而架空了人民與事實之間的橋樑。

 

在《1984》當中,阻礙真相獲取的手段是由英社黨(INGSOC)的強力監控來達成資訊控管,這在現今的21世紀早已成為某些國家(中國、北韓)內部宣傳的主流;但是,這並非是唯一的手段,事實上,只要讓資訊環境充斥過量娛樂資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海量娛樂的資訊除了有分神的效果,也能讓閱聽人對於求真(fact check)感到麻痺。一個看似開放的媒體平台,然而,其言論市場實際上卻充斥著假資訊,就如美國媒體理論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所言:

 

「......假資訊不是指錯誤的資訊,而是誘人誤解的資訊,錯置、無關、不完整或淺陋的資訊,那是會令人產生錯覺,自以為瞭解情況,實際上卻導引入偏離真相的資訊。」

 

說謊者與衛道者

 

那麼有哪些人是知道事實的呢?美國哲學家哈里.法蘭克福(Harry G. Frankfurt)在他的著作《放屁》(On Bullshit)分別說明了這兩類人跟事實之間的關係,說謊者與衛道者

 

「說謊者與衛道者這兩類人都是知道事實的人,前者是對大眾隱瞞事實或是做出讓聽者相信其所言為假的陳述,後者則是將事實公諸於大眾並且促進公共討論的人。」

 

法蘭克福提到,這兩者對於民主的公共討論傷害都不大,因為大眾可以針對雙方發言的立足點(說真話、說假話)做批判、評論。如,今天有一場辯論會主題是「全球暖化是否因為人類而加劇?」正、反雙方都可以針對其相信的立場而提出措辭進行答辯;在這裡,事實有了穩定的固著,不論是贊成或是反對。

 

對於民主社會來說,扯淡(bullshit)的人才是事實、真相的敵人,法蘭克福分析,扯淡的人(bullshitter)(近似中文的唬爛嘴)壓根不在乎事實及真相,他們只想加入話題,用他們自己僅有淺薄的知識高談闊論。在邏輯上來說,由於陳述者對於事實並沒有固定的立場,因此聽者也無從批判;所以這裡便產生了矛盾的情境,既不能說他錯,也無法說他對。

 

書中舉了維根斯坦跟友人的對談說明:

 

維根斯坦的友人因出車禍住院,維根斯坦到醫院探望朋友並慰問近況;友人此時說道:「我現在就像一隻狗被車輾過那樣難受!」

 

維根斯探不以為然地回應:「你根本就不知道一隻狗被車輾過是甚麼感覺」

 

維根斯坦是研究語言的哲學家,在這個例子中,你可能覺得他太認真了;不過,友人所回應的內容的確是一個無法被檢驗的陳述,就像莊子與惠施的「濠梁之辯」,究竟魚快樂與否我們也不得而知。在這樣的語境當中,雙方都可以用「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怎麼想...」來回應、反駁對方,但始終無法對於陳述(命題)做事實查核,但問題來了,談話的雙方真的有必要為了彼此的觀點而爭辯嗎?

 

觀點不等於事實

 

我們得要釐清,在一段對話或是辯論當中,觀點不等於事實本身。我們最聽到的便是你怎麼想,跟事實本身沒有關聯

 

前陣子跟朋友提到俄國浪漫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 序曲」(1812 Overture),當時我播放了這首曲子給他聽,他聽完後回應

 

「這聽起來根本就不浪漫呀!」

 

這也是扯淡的範例之一,我的朋友壓根不在乎所謂的浪漫派作曲家的風格是甚麼樣子,但是為了回應我,他將過往所認定的「浪漫」的印象與浪漫派曲風(Romantic music)混為一談。不過,這也是無傷大雅的談話,我的朋友再怎麼說也不會影響浪漫派音樂的風格,而且朋友間這樣的打嘴砲本來就很常發生。當然,如果這些字句沒有搬上檯面的話。

 

我曾經在當校園記者的時候,編輯總是我們需要釐清這個很重要的觀念「觀點不等於事實」;身為記者需要報導事實,我們的資料檢索、查證要全面,並且得要交代來龍去脈,但是,純粹觀點的發表、批判、討論不需要這麼繁複的程序。因此,目前在各大平台流通的新聞充其量只能是觀點發表,而不是事實報導,更遑論政論節目那種鐵口直斷式的發言。拿起麥克風、穿上西裝、抓個頭髮再加上一些誇張的手勢,這樣「看」起來就像是真的。

 

這也是媒體識讀的一部分,分辨觀點與事實,如果我們隨著別人的觀點走,很有可能會與他人產生巨大的資訊鴻溝,離真相越來越遠。YouTube上充斥著大量成功學大師、品牌行銷講師、激勵演說家到處散播他們的「觀點」,而沒有深思的觀眾將視其為真理,再將這些內容傳播出去;這些人看似提供了許多訊息給我們,但實際上卻沒有增長任何一絲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

 

他們既沒有揭露真相,也沒有欺騙大眾,純粹只是在表演;這些在社群平台上滿溢的泛娛樂化表演,就這麼硬生生切斷大眾與真實世界的連結,並不需要有甚麼高竿的認知作戰,只需要過量的娛樂內容以及似是而非的字句就行。就如《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所言

 

給我娛樂 其餘免談

 

我們活在一個海量的知識黃金年代,但知識卻塑造了這個幻象,閱聽人深感滿足後就再也不求知。就如美國喜劇演員路易 CK(Louis C.K.)曾經這麼描述:

 

「我有很多信仰,但是我從來都不會去遵行,只是純粹『相信』這些信仰,那感覺讓我很爽,這樣就夠了。」

 

※作者為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學生

關鍵字: 歐威爾式 1984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