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奧運戰:台灣格局比中國更遠大

徐維遠 2021年08月03日 07:00:00
台灣的贏,不在於來自中國的對手,而是用實力讓世界看到台灣;中國的輸,卻是自覺敗給「邊隅一省」的台灣。(湯森路透)

台灣的贏,不在於來自中國的對手,而是用實力讓世界看到台灣;中國的輸,卻是自覺敗給「邊隅一省」的台灣。(湯森路透)

2020東京奧運至今,上演多場兩岸大戰,如射箭男子團體八強戰、桌球八強戰台灣林昀儒對上中國樊振東、羽球男雙李洋王齊麟對上中國雙塔李俊慧、劉雨辰以及羽球女單台灣戴資穎與中國陳雨菲的兩場金牌戰。體育作為國力的延伸,尤其台灣與中國因兩岸因素纏繞,兩岸選手在國際競技的勝與敗,早已超脫個人,而是關乎兩岸群體的較勁。

 

本屆奧運,時間點座落在習近平第一個百年以及後蔡英文權力變動時期,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以及所牽動的社會集體衝突,是更加深刻顯著。

 

四年前的里約奧運,當時蔡英文初掌政權,北京方面是「聽其言、觀其行」,兩岸關係維持「冷和」,習近平仍等待蔡英文「未做完的答卷」,當時無論北京官方還是民間,對台灣社會尚存善意,因此當時奧運場上兩岸較無火花。然而四年後,中美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動、一中原則受到來自華府明示或暗示的挑戰,以及2020蔡英文連任成功,北京轉向對台軍事外交威懾,官方及民間的對台戰線全面展開;甚至東奧7/23開幕,美軍驅逐艦7/28還通過台灣海峽。奧運和平聖火,未傳遞到風雲起伏的台海上方。

 

於是,兩岸政治上的衝突,在四年一度的國際體育盛會,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從區域的對峙延伸到球場的對壘。更有甚者,奧運開幕式中華隊選手進場,主播以日文「台灣」為名介紹中華台北,更引起北京極度不悅,中國電視台切斷轉播訊號予以回敬。種種一切,迫使中國對手面對台灣選手的比賽,除了個人勝負之外,始終多了一份承載國家使命的「政治任務」,尤其本次奧運,這份任務更是巨大。

 

台灣面對中國勁敵,從參賽選手到加油的台灣觀眾,心理層次上也不在囿限於兩岸之爭、而是站立在國際平等地位上與中國競爭。(湯森路透)

 

但就是中國社會集體心理的這一份扭曲認知,造就了兩岸之間的差序格局。在男雙羽球金牌戰中猶以為甚。

 

羽球男雙台灣「麟洋配」擊敗中國雙塔組合,摘下台灣奧運羽球賽史的首面金牌,中國網友頓時集體崩潰,不但湧入中國選手的個人微博上集體圍剿,痛罵「誰都可以輸,竟然輸給台灣(獨)」、「國家隊輸給省隊」、「國羽的恥辱」,更翻牆來到蔡英文臉書洗版,彷彿輸給台灣比起輸給其他國家,更是中國的奇恥大辱。但當林昀儒惜敗樊振東、戴資穎不敵陳雨菲,台灣未對中國出現集體憤恨情緒,反而是為世界桌球之星的誕生而喝采、為世界球后的實力而驕傲,不會認知輸給中國是有多麽難以接受。

 

兩岸人民之間的差距驟然而生,台灣的贏,不在於來自中國的對手,而是用實力讓世界看到台灣;中國的輸,卻是自覺敗給「邊隅一省」的台灣。奧運輸贏對台灣的意義,超脫了兩岸問題,心懷世界;但奧運輸贏對中國的意義,依舊困在兩岸框架之中,自我設限。奧運羽球男雙金牌戰具體而微凸顯兩岸人民的認知歧異、映照出兩岸人民集體心理的差別:台灣早已揮別中國陰影、進而走出世界,中國卻始終深陷台灣情結,故步自封。

 

台灣在東奧成績再創歷史,台灣面對中國勁敵,從參賽選手到加油的台灣觀眾,心理層次上也不在囿限於兩岸之爭、而是站立在國際平等地位上與中國競爭,這意味中國因素不再是台灣邁向世界舞台的前提。體育是如此,兩岸政治亦復如是。

 

※作者曾任平面媒體駐北京特派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