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得奧斯卡又如何?聽《異星入境》與《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另類配樂

Stacey Chen 2017年02月25日 22:00:00
《異星入境》劇照(翻攝自IMDb)

《異星入境》劇照(翻攝自IMDb)

本屆奧斯卡將在台灣時間27號上午舉行,在眾家強片陸續於台灣戲院上映之際,許多影迷對於《異星入境》(Arrival)與《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的配樂特別有感覺,前者是在重要劇情轉折選擇大量使用古典配樂,後者雖然是有著科幻片的外皮,卻在開頭與結束時都選擇了提琴同一段渾厚的配樂。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采昌提供)

 

然而,這兩部電影都並未入選奧斯卡的「最佳配樂獎項」(Best Original Score),甚至在去年12月影藝學院所公佈的初選名單就被刷下,原因是兩部片皆部份採用了先前就存在的曲目,這將讓投票評審很難不受到原創音樂的影響給獎。不過,即使少了小金人的光環,以下的篇幅仍將談談這兩部片與音樂的動人結合,相信不少觀眾也對這些段配樂的巧思感到好奇。

 

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早在《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就曾捨棄艾力克斯諾斯(Alex North)的配樂,以經典的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樂曲搭配畫面,帶領觀眾從史前時代躍向太空時代。

 

 

而這回《異星入境》的冰島配樂家約翰約翰遜(Jóhann Jóhannsson)與導演則使用當代作曲家馬克思李希特(Max Richter)的作品「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並大膽放在影片的頭尾,這是觀眾耳朵最敏感的時刻,在我看來這樣的安排與導演欲擺脫科幻故事主線、回歸生命無限寬容的主軸息息相關,厚實的琴音偶有起伏,鬆弛了地球人與外星生物的語言之爭,更讓人感覺到「無常即是日常」的意旨。

 

 

但我認為配樂家約翰遜在「heptapod B」這一首的創作更讓人驚豔,宛如答答的摩斯密碼初遇外星語,與這部聰明的科幻電影(外媒常以smart sci-fi 形容本片)相得益彰。

 

 

而另一部《海邊的曼徹斯特》則相當看重古典樂的配用,雖然配樂家萊斯利巴柏(Lesley Barber)對未能入選奧斯卡表達了遺憾,但對當初的決定也十分有信心。由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演出的男主角有著悲傷的過去,卻因為哥哥的猝逝必須重返家園,硬著頭皮面對曾失去摯愛的一切舊時光景。在電影中,除了畫面運用港邊船隻的進進出出,隱喻生命的來來去去,有如一片平靜下的暗潮洶湧,本片在古典樂曲目的選擇上也別出心裁,特別是韓德爾(Handel)的彌賽亞「Pifa」牧歌與托馬索阿爾比諾尼(Tomaso Albinoni)的G小調(下方影片可從06:11聽起)。在彌賽亞的旋律中,這偏僻的小鎮一天天平靜度日,而主角過往的傷痛就像被悄然安葬;而G小調則在電影回首慘痛記憶的時候,隨音符流瀉而出,重複的旋律即使像夢境一般飄渺,卻輕易熟記在心,儘管溫柔,卻又帶著距離,儘管平穩,卻又帶著動盪,一如主角對家園的不忍回首。

 

 

在奧斯卡的殿堂上,光是「原著劇本」與「改編劇本」兩個獎項的作品歸類都時有爭議,更別說寫明是Best Original Score的獎項了,但上述的這兩部片也絕不會因為跌出榜外,就削減了他們帶給影迷扣人心弦的魅力,記得進戲院感受這些別出心裁的樂章吧!

 

延伸閱讀:【2017奧斯卡】《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與《愛侶》被判定為改編劇本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奧斯卡 配樂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