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愛國者行動》:一座城市的主旋律之歌

白羊先生 2017年02月26日 10:00:00
《愛國者行動》劇照(翻攝自IMDb)

《愛國者行動》劇照(翻攝自IMDb)

一提起主旋律影片,在大陸長大的朋友恐怕第一時間腦海裡都會閃現出波瀾壯闊的畫面以及「高大全」(編按:形象高大、胸懷寬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完美形象)人物字正腔圓的吶喊,從小到大我們看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主旋律影片,甚至都產生了逆反心理。但以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美好為內核的主旋律電影並不都是這麼生硬,也有許多能讓人真正感動的,比如這部《愛國者行動》(Patriots Day)。

 

2013年4月15日,美國波士頓市馬拉松比賽重點發生爆炸,包括中國留學生呂令子在內的三人死亡,近兩百人受傷。爆炸發生後,凶手塔米爾南沙尼耶夫(Tamerlan Tsarnaev)和喬卡沙尼耶夫(Dzhokhar Tsarnaev)二人又槍殺一名警察奪取槍枝,並且劫持了中國留學生孟丹和他的SUV車,妄圖前往紐約繼續進行恐怖襲擊。在給車加油時,孟丹趁機逃脫並報警,警方根據車上的GPS定位最終擊斃了塔米爾南,活捉喬卡,前後歷時五天。

 

這部電影沒有主角,而是採用群像式的拍攝手法,因此看起來有些像是紀錄片。電影將鏡頭對准了普通警員、一線警探、馬拉松參與者和兩名恐怖分子,詳細的描述了這些互不相關的人物是如何過著自己普通的生活,又是如何被一場爆炸所改變,發生交集。也從側面向我們展示了,這場恐怖襲擊究竟給這些普通人帶來了多大的傷痛。

 

這是一部十分冷靜和克制的電影,通過事無巨細(編按:成語,指事情不分大小)的平靜講述,讓我們看到了在那兩聲爆炸響起的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看到了警察也會崩潰哭泣、看到了被炸斷腿的新婚夫婦如何相互扶持、看到了恐怖分子的凶殘,也看到了波士頓這座城市是如何團結一致。

 

在這麼多年的新聞宣傳下,美國人民給我們的感覺似乎是毛病多、不願意跟政府合作、喜歡過自己的小日子、不團結等,但這部電影卻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共同抗擊恐怖分子保衛家園的樣子。有兩個鏡頭讓我印象最深:一個是警方在街頭與恐怖分子交戰時,一個小哥冒著槍林彈雨扔給子彈快打光的警察一把大錘,說:「警官,我這裡有武器,幹掉他們。」;另一個是當FBI對喬卡展開包圍的時候,他們發現一個大媽已經早就拿槍趴在了屋頂上,當他們勸大媽後退時,大媽說道:「這是我的地盤,我他媽才不會離開呢。」這兩段雖然有些搞笑,但卻讓我動容,因為這就是一個城市團結到一起時最具體的表現,人們也許能力不夠,也許火力不足,但他們為了自己的家園,絕不會後退半步。

 

在本片中,美國人也對自己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自黑」,比如:FBI並沒有電視劇裡那麼神秘的黑科技,可以將監控錄像變得那麼清晰,他們得到的始終是些模糊的圖像;比如恐怖份子兄弟一直都在危險份子名單上,事先卻沒有對他們進行任何監控;比如對塔米爾南的審訊並沒有按照美國人一直標榜的「人權自由」來進行等等。但正是這種「自黑」,才能讓我們看到破案背後的艱辛,看到一個個普通的小人物如何在恐怖活動面前團結一致、奮勇向前的。

 

這部電影太真實了,以至於很多現場的照片和影像資料穿插在其中幾乎讓人看不出來,也讓我們能夠切實體會到在這場恐怖活動中每個人的變化。當片中一名警察問由馬克華柏格(Mark Robert Michael Wahlberg)飾演的警探這種事情能否預防的時候,他是這麼說的:“「我今天看到的,是善與惡之爭,愛與恨之爭。惡魔像那樣向你進攻,你能用之來反抗的唯一武器就是愛,這是他唯一不敢觸碰的東西,就算我們把他追不到底,殺了他,該來的還是會來,是不能提前預防的,我們彼此都有紐帶相連,愛是我們走下去的能量,我不認為他們有任何可能會勝利。」

 

愛,聽起來有些荒唐可笑,但確實是抵抗恐怖主義的最好武器,它能讓人們堅守在一起,去迎接生命的曙光。就像那個在八歲男孩屍體旁堅守了一天的警官、那個撲向塔米爾南的老警察、那個瘸著腿滿街奔波的警探、那個對警察說「Go get the motherfuckers!」的中國小夥子,能讓他們如此做的,就是愛。

 

本片結尾的字幕是:獻給那些傷者、第一線的警員、醫護人員和所有的執法人員,他們在2013年的那個悲劇事件中展現出了應有的勇氣、熱情和投入。這部電影毫無疑問是部主旋律電影,也是波士頓這座城市的主旋律電影,更是全人類的自由之歌。

 

悼念逝者。

 

※全文授權轉載自白羊先生個人豆瓣主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影評 愛國者行動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