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登的「獨立」說 台灣人應該這樣解讀

劉正山 2021年11月19日 07:00:00
由美國總統來為世界澄清這個「獨立」一詞的意義,對台灣來說實在求之不得。(本報照片)

由美國總統來為世界澄清這個「獨立」一詞的意義,對台灣來說實在求之不得。(本報照片)

美國總統拜登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台北時間16日的視訊會談後,已吸引了各界對美中對台灣問題立場的解讀。但拜登隨即在記者會中說出更多耐人尋味的訊號,既說「它(台灣)是獨立的,由它自己做決定」("It's independent. It makes its own decisions.")也說了「我們不鼓勵台(灣)獨(立)」("We are not encouraging independence."),勢必繼續激起各方熱議。

 

從表面上來看,尤其是從中文的理解來看,拜登似乎自相矛盾。明明就是「獨立」怎麼可能討好台北又同時安撫北京?其實,從英文的理解來看,「獨立」這個詞用作形容詞(independent)與名詞(independence)意義多元,兩者並不相矛盾。前者說的獨立指的是台灣(人民)有自己作決定、不受外力干擾的自由意志,因此拜登在說台灣時使用的是形容詞。後者的「台灣獨立」則指的是自中國領土獨立出去(independence from "China"),重點是那個介係詞from。這是北京及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所認定的(台灣)獨立的意義。

 

由美國總統來為世界澄清這個「獨立」一詞的意義,對台灣來說實在求之不得,因為長久以來,世界上多只有後面這一個說法。一個「獨立」本身的多方解讀,本來就可以在自由的言論空間中進行、對話與審辯,而國際社會對台灣問題的理解,也將因為這個鍋蓋掀開而有更多機會認識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對我們自己來說,「獨立」一詞的複雜程度,遠高過上述。公開的調查平台smilepoll.tw 曾經就「說到『獨立』您最先想到什麼?」對983位自願受訪的網友進行質性的訪問(網站登錄後搜尋「我的陸客印象」看公開的調查報表)。由於這樣質性的調查近年很少在主流調查中出現,因此在此刻美國總統提到兩個獨立的定義時,這份於2016年政黨再輪替前針對我們國民的調查結果,頗值得回顧。
 

在14種定義中(可複選),符合「國際主流」對獨立一詞理解的概念,基本上不是台灣民眾心中的主流定義。選擇「完全切斷與中國有關的東西」佔6.8%;「既然大陸不能尊重台灣,那就切割」佔15%;「切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為19%; 至於「切斷和中華民國的關係」的則佔9.9%。拜登所提到的第一個獨立的定義「自主和尊嚴」,則有46.2%受訪者勾選。這也是台灣民眾心聲正式放大、台灣民眾會受到激勵的主要原因。也意味著拜登此刻算是掌握了台灣的民情的基調。

 

台灣在此大國交鋒的關鍵轉折點,最佳戰略是訴諸理性與事實,並透過官方及網路的力量,讓真實的情況浮上檯面。(圖片摘自國防部網站)

 

不過,受訪者想要透過「獨立」一詞表達的,並不是這樣而已。在這份調查中,最多受訪者勾選的前5名所謂的獨立的意思是「得到世界各國官方承認」(45.4%)、「自主和尊嚴」(46.2%)、「有自己的軍隊、司法、行政系統和國家符號」(49.4%)、「台灣是個主權國家」(51.9%)、「台灣人自己的國家」(57.4%) 。「自主和尊嚴」並不算是調查中最受到青睞的定義,而這也是美國及各國在重新認識台灣、想要與台灣交往時,更需要留意的。

 

上述的調查結果,比拜登的兩種獨立定義更廣且貼近實況。「脫離中國獨立」的意思並未排入前幾名。若以此認定全台灣民眾都要發起獨立戰爭,則是偏離認知事實、強加己方定義到對方身上的故意。輕則破壞兩岸本來曾經有過的互信、無益重啟對話,重則容易受到挑撥而造成更多國家之間誤判、恨意與無謂衝突。

 

台灣在此大國交鋒的關鍵轉折點,最佳戰略是訴諸理性與事實,並透過官方及網路的力量,讓真實的情況浮上檯面。學術界一直在為此努力,需要有識之士將此嚴肅慎重的任務肩下,更需要民間社會發揮如合作抗疫般的默契,將我們對獨立的定義昭告天下。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關鍵字: 拜登 獨立 定義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