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中城大火燒出弱勢悲歌!台灣社福總盟關注社宅租金定價,盼落實居住正義

邱家琳 2022年01月14日 10:30:00
高雄「城中城」大樓去年發生嚴重火災。(資料照片/高雄市高桂救助分隊提供)

高雄「城中城」大樓去年發生嚴重火災。(資料照片/高雄市高桂救助分隊提供)

位在高雄市鹽埕區、屋齡高達40年的「城中城」大樓,在2021年10月發生嚴重火災,造成46人死亡、41人輕重傷。這場無情惡火也燒出高齡者與弱勢族群的居住危機,反映老人與身障者常被房東視為「拒絕往來戶」,只能選擇租金較低、生活品質較差的地方居住,讓社會住宅、居住正義等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早在2010年,台灣社會福利總盟、崔媽媽基金會、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等13個民間團體就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積極向政府展開倡議,盼解決高房價造成的社經弱勢居住問題。隔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住宅法》,將社會住宅出租弱勢戶比率訂定為10%,在2015年又修法增加為30%,2021年再提高到40%,寫下新的里程碑。

 

13個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提供)

 

 

如今10多年過去了,台灣從對社會住宅感到陌生,到現在提出「8年20萬戶」的興辦目標,實屬有成。在政府直接興建的部分,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工、施工中與已決標待開工的社會住宅數量,超過4.7萬戶;至於包租代管的部分,經過幾年市場磨合,媒合戶數在2021年明顯增加,累計約2萬件。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積極向政府展開倡議。(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提供)

 

 

推動只租不賣、租金合理的社會住宅,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對此,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回憶道,在《住宅法》立法之初,大家對社會住宅的印象,仍停留在安康平宅、照顧低收入戶的老舊聚落,因此政府要興建社會住宅時,常引發社區居民抗爭,但實際上,社會住宅的外觀與耐震等級,都比周遭環境來得更好,也因這點讓當地社區慢慢接納。

 

民眾對社會住宅的觀感逐漸轉變,孫一信說,他們參與非常多社會住宅的說明會,發現社區現在不太會反對弱勢戶入住,而是擔心社區人口增加造成空間擁擠、交通混亂等問題,大多以爭取增加停車空間、保留公園綠地、老人日照、兒童公托等服務為主。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邱家琳攝)

 

 

不過,社會住宅租金如何定價才合理,多次引發各界爭論。為了滿足社會住宅的自償率,中央或縣市政府常會將興建、管理支出、修繕、地價稅與房屋稅納入成本計算,但蓋在都會區的社會住宅成本較高,租金往往居高不下,對弱勢民眾來說,根本難以負擔,即便抽中入住資格,也只能放棄。

 

「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解決社會住宅的可負擔租金!」孫一信說明,《住宅法》通過後,南部因房租、房價相對低,長期以來,不太重視社會住宅議題,直到高雄市長陳其邁上任後,才陸續推動社會住宅的規劃,但即使高雄的社會住宅蓋好,可負擔租金的問題沒有解決,城中城的居民還是租不起。

 

換言之,社會住宅難以透過租金自償,應透過補貼與多元收益健全財務。像台北市政府在2017年首創「九宮格分級租金補貼」制度,將家庭所得收入分為三階,再按照人口數分為1至2人、3至4人、5人以上,提供9種區間補助,最低每月約補貼1000元,最高補貼1萬元以上,讓更多弱勢戶租得起社會住宅。

 

台北市明倫社會住宅被批評租金過高。(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民間團體呼籲落實《住宅法》規定,訂定可負擔租金的計算基準。(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提供)

 

 

內政部營建署也跟進台北市政府,研議制定租金分級補貼標準。《住宅法》在2021年5月三讀修正後,不僅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斟酌社會住宅承租者所得收入、負擔能力與市場行情,並訂定分級收費,同時也增加公益出租人免稅額度,從原本的1萬元提高到1.5萬元,吸引更多房東願意將住宅出租給弱勢族群。

 

訪談最後,問及未來要如何推進20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研究員劉威辰感性說道,老人、兒童、身障者等所有弱勢族群都會遇到居住問題,因此他們追求的面向,不僅是社會住宅的數量多寡,也關注社會住宅的租金可負擔性、能否照顧到弱勢者,進而實踐居住正義、強化社會安全網。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研究員劉威辰。(邱家琳攝)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