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的恐懼不變!從痲瘋病到新冠肺炎 由古至今的隔離政策

汪漢澄 2022年01月25日 07:00:00
十六世紀藝術家對黑死病的描繪(麥田出版提供)

十六世紀藝術家對黑死病的描繪(麥田出版提供)

人自詡為萬物之靈太久,以至於忘了自己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病毒與細菌這些微生物,歷史比我們久,數量比我們多,適應力比我們強,演化得比我們快。在它們的眼裡,人類應該只是過客而已。我們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微生物就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非常長的時間,我們出現之後,部分的微生物就想出了法子用我們的身體來居住生活。

 

大部分情況下,它們跟我們和平共處,有時甚至成為維繫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少數情形下,它們會傷害甚至殺死我們,我們稱之為「感染」。這感染偶爾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我們稱之為「傳染」。

 

大部分的人,對傳染這件事有著超乎它實際傷害程度的心理恐慌。其中有些恐慌是非理性的,但也有些恐慌是來自於史上幾次特別嚴重的疾病大流行的記憶。

 

 

在古代,因為對傳染病的了解非常有限,對抗疾病的武器也幾乎沒有,所以若是碰到了病因不明,沒有有效的治療,致死率又高的疾病流行,人人自危的當下,人們的自保本能會超過對患者的同理心與同情心,再也顧不上病人的治療與照顧,只求把他們與自己區隔開來就好,這叫做「隔離」(quarantine)。

 

早在兩千多年前舊約聖經的〈利未記〉(Leviticus)中,就有過因為某種皮膚病(極可能是痲瘋病)的盛行而實施隔離的記載。當時的人充滿宗教情懷,把「病」與「罪」視為一體,所謂的隔離,執行者是教士,出發點是除罪,活動內容只不過是把病(罪)人集中起來懺悔與祈禱而已,並沒有任何傳染的觀念,當然也就不會有防止疾病散播的效果。

 

西元六世紀時,發生了史上第一次鼠疫(bubonic plague)的大流行。病源由阿拉伯與中東地區出發,在五四二年蔓延到了拜占庭(Byzantine)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殺死了首都百分之四十的人口。

 

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Emperor Justinian I)自己也罹患了這病,但命大沒死。他體認到情勢的嚴峻程度非比尋常,就當機立斷實施了一連串的行政措施,包括迅速掩埋首都內的大量屍體,以及將屍體用船載到外海拋棄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他限制了部分人民的行動自由,實施了史上的第一次正規隔離行動。

 

問題在於,查士丁尼一世所隔離的對象,是他主觀認為引起了流行病的那些人,標準是信仰以及種族的「不正確」,包括猶太人、撒馬利亞人(Samaritans)、異教徒、異端,以及同性戀者等等。可想而知,這樣的隔離方式徒然強化群體之間的歧視與衝突,卻不可能發揮遏止疾病傳播的作用。

 

十四世紀時,來自遠東的黑死病(Black Death)在歐洲大爆發。黑死病的病原,於本世紀透過中世紀古墓屍體的 DNA 分析研究,已然確定就是鼠疫桿菌,以跳蚤作為傳染媒介。

 

它在歐洲肆虐的程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在不同地區造成的死亡人數,從全人口的八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從一三四七到一三五一這短短幾年間,光是在歐洲就死了約兩千萬人,造成歐洲人口數的大倒退,一直到一百五十年後,方才恢復到疾病之前的人口數目。

 

 

當時黑死病所帶來的恐慌與絕望,布滿了整個歐洲。由於對這個疾病的傳播方式並不清楚,當局對於食物、飲水、下水道的監控,以及對屍體及衣物的處理措施並沒能發揮效果,人們就假設空氣本身能夠傳播黑死病。這逼得官方採取了比較極端的隔離措施,比方義大利瑞吉歐城(Reggio)的長官,就下令所有染上黑死病的人,都要被帶到城外的荒野「自生自滅」。換句話說,當時標準的做法,就是拋棄染病的人,來保障其他人的平安。

 

一三七四年,義大利的兩個港口城熱那亞(Genoa)與威尼斯(Venice)宣布驅離所有來自疫區的船隻。到了一三七七年,威尼斯的貿易殖民地拉古薩(Ragusa)頒布了史上第一個海事隔離命令:所有來到拉古薩的船隻,都要在港外的海面停泊三十天,其間接受港務官員的登船檢查,此外不得有任何私下的人員接觸或物資的交換。拉古薩在哪兒?就在今天景色如畫的旅遊勝地—克羅埃西亞(Croatia)的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

 

這個三十天的海事隔離期限,後來被延長到四十天。義大利文的「40」叫做「quaranta」,這個四十天的期間,就被稱為「quarantino」。我們今天所用的「隔離」這個詞的英文「quarantine」,起源就在這裡了。為何他們選擇了四十天?不知道。有人認為那來自於古希臘的醫學教條,也有人說那來自於《聖經》的典故,總之並非基於對疾病本身的了解,但事實證明是有效的。

 

受到海事隔離政策的啟發,義大利的衛生官員也開始在陸地上實施類似的隔離措施。所有染病的人,包括他們的家人以及所接觸過的人,都被限定關在家中。當局通常會派員看守, 防止他們逃逸。在米蘭(Milan),一旦有病例出現,相鄰的三家人不論死活,不論有無染病,都要被築起圍牆關在裡面,各安天命。這個極端的措施似乎真的有效,因為黑死病的流行期間,在所有的義大利大城市當中,以米蘭的受災最輕。

 

黑死病在十四世紀後半的全盛期之後,並未消聲匿跡,而是在整個歐洲纏綿了數百年。這個四十天的隔離期制度,隨著繼續在歐洲嚴格的被執行,長達三百年之久。我們今天了解,人從開始感染鼠疫到死亡,約需要三十七天左右,當時的歐洲人雖然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們選擇的四十天隔離期,卻正好可以有效抑制鼠疫的散播。

 

 

十八世紀開始,有許多其他的流行病,包括肺結核、天花、霍亂、黃熱病等等,漸漸取代了黑死病在人類舞台的地位,但隔離的形式,卻仍然承襲著先前為黑死病而設計的制度。直到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間,由於各個不同傳染病的病原體一一的被辨識出來,才開始依據各個微生物不同的生物特性,分別為每一種傳染病設計出不同的隔離規定。

 

時間進入二十世紀,正當人們有感於醫學與衛生狀況的進步,以為大規模的瘟疫流行已成歷史之時,爆發了三次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分別是一九一八年流感大流行(又稱西班牙流感),一九五八年流感大流行(又稱亞洲流感),以及一九六八年流感大流行(又稱香港流感),每次的死亡人數皆超過百萬人。

 

尤其是其中的西班牙流感,人稱「史上最慘烈的病毒大屠殺」,肆虐年餘,造成當時世界上約五億人感染,數千萬人(有人說近億人)死亡。在這三次全球性大流行的恐慌當中,各個國家跟地區分別採行了不同方式的隔離措施,但這些措施對整體疾病的擴散以及死亡率,似乎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反倒是疫苗的發展以及普及,成為最佳的預防方式。

 

醫學與防疫觀念與時俱進,病毒也跟著自強不息。二十一世紀出現的新挑戰,讓古老的隔離措施再度浮上檯面。二OO二年在中國廣東出現第一個「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病例,而後經由香港散播到全球,包括台灣在內。

 

這個新病毒由於具有傳染快速、致死率高、無有效疫苗及治療的幾大特點,為人們心理上帶來的恐慌,比流感要大得多。比起流感來說,SARS 的感染率較低,潛伏期較長,因而讓隔離措施在現代有了新的角色。

 

 

接著,二O一九年底在湖北武漢出現,並於二O二O年初迅速蔓延到中國全境,繼而散播到世界各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更給人類帶來新的挑戰。世界各國多以最高規格的防疫措施來應對,這些措施當中也包括了隔離。

 

由於 SARS 或 COVID-19 都是全新的疾病,沒有過去的前例可以參考,面臨這種所知太少而無法預測的疫情,引發比較多的恐慌實屬人之常情,各個國家所採行的防疫措施自然也會趨於嚴格。嚴格的隔離自然有它的效果,但也不可避免的會帶來相當的副作用。像是 SARS 中的和平醫院封院事件,以及 COVID-19 中的「鑽石公主號」事件,就是顯眼的例子。

 

拿「鑽石公主號」來說,乘客當初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個輕輕鬆鬆的海上豪華旅遊,會演變成下不了船的惡夢。郵輪「鑽石公主號」於一月二十日從日本啟航,二月一日得悉日前下船的乘客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就從二月三日起停靠在日本橫濱港,所有人員都被隔離不得上岸。

 

由於船上物資不夠,也沒有適當的醫療以及防疫設備,爆發大規模的群聚感染。到了二月十九日終於容許部分檢驗陰性的人員離艦為止,「鑽石公主號」上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人數已攀升到六百多人。

 

「鑽石公主號」事件引起許多人對日本政府的批評,認為他們沒有提供「鑽石公主號」足夠的醫療與防疫支援,才導致船上的疫情不可收拾。但印證上述這個「隔離」(quarantine)的典故,就知道所謂「隔離」的精神,本來就在保護岸上的人,而不在於保護船上的人,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橫濱港對待「鑽石公主號」,與十四世紀的義大利拉古薩對待那些停泊外海的船隻,同樣以海洋當作天然護壁,隔絕船上的可能患者,做法是一脈相承的。

 

現代人在面臨不可預測的危機時,心理的衝擊與恐慌與古人並無二致。然而就傳染病來說,現代科學讓我們能很快就掌握到疾病的本質,傳播的途徑,致病與致命的機率,治療的方法,與預防的原則等等,所以現代人擁有的武器,比古人要多得太多,理應有著更理性的態度。

 

比起古代來說,當代的隔離措施,固然已經能夠依個別疾病的特性,量身定做所需的時間與強度,也能更有效的控制疾病的擴散,然而為達盡善盡美,我們也期望它兼顧到染病者的治療照顧,並旁及防止對患者的標籤化、歧視、異化,以及人權侵害等等的新議題。科學進步的好處,不外就是減少人的無知,以及無知所帶來的恐懼失措,用更多的理性來增進幸福吧。

 

 

*本文摘自《 醫療不思議:顛覆認知的醫學古今事,一個腦科醫師穿梭於診療室與歷史檔案間的私筆記,那些你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麥田出版 出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汪漢澄


神經科醫師,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台大醫院神經科專科醫師訓練,曾赴英國倫敦神經醫學中心人類動作與平衡中心進修,擔任研究員,並在英國國立神經內外科醫院任臨床研究員及名譽醫師,專攻巴金森病以及其他動作障礙疾病的基礎研究以及臨床治療。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現任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任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以及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為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創始理事,並曾任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


在專業醫學的臨床與研究之外,生活中有兩個最大的興趣:第一是古典與佛朗明哥吉他,第二則是教學與寫作。從教學寫作之中,發現自己有個小小的長處:就是擅長看出各種不同領域的主流或非主流知識間的關聯,將它們串連起來融為一爐,把看似巨大複雜的科學與人文知識,用簡明易懂並且輕鬆風趣的格調呈現出來。從民國 107 年初開始,就以這樣的風格在報章雜誌上長期發表文章,目前固定為聯合報繽紛版撰寫「腦科先生說古今」專欄。寫作的理想,是能運用如與好友談笑一般的文字,為人文帶進科學的真實,也為科學增添人文的趣味。


相關著作:《醫療不思議(獨家限量親筆簽名版):顛覆認知的醫學古今事,一個腦科醫師穿梭於診療室與歷史檔案間的私筆記,那些你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關鍵字: 防疫 隔離 醫學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