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國誠專欄:向權力說真話──北大退休教授鄭也夫反對武統

宋國誠 2022年01月25日 07:00:00
武力威懾的更大負面後果是誘發戰爭,威懾一旦升級,中國大陸、台灣、美國,均乏退讓餘地。(湯森路透)

武力威懾的更大負面後果是誘發戰爭,威懾一旦升級,中國大陸、台灣、美國,均乏退讓餘地。(湯森路透)

中國良心知識份子、北京大學退休教授鄭也夫,1月22日在網路上發表短文「匹夫說台海」,直言「反對武統」、「反對武力威攝」。文中主要論點有三,一是「大陸決策層日前重申和平統一是首選。而武力威懾一定會加劇仇恨,使僅存一絲的和平統一願景丟失殆盡」;二是「武力威懾的更大負面後果是誘發戰爭,威懾一旦升級,中國大陸、台灣、美國,均乏退讓餘地。70餘年來是核恐懼抑制了核大國間直接開戰。反過來看,若核大國真的開戰,鮮有力量能管束他們不動核武。故放棄對台武力威懾迫在眉睫」;三是表明他發文反對武統的心境:「現時中國嚴厲的言論封鎖措施,在公開平台上反對武統的言論幾乎滅絕,在這樣的狀況下,發出反戰的聲音彌足珍貴,不張嘴就是棄權,都不張嘴就是集體默認武統」!鄭也夫這一番感言、直言、真言的論述,在中國這個壓制異議、嚴控網路的極權體制下,相對於武統聲浪硝煙滿天、集體瘋狂的今日,猶如空谷足音、荒漠甘泉。

 

反對武統,無道不孤

 

鄭也夫這番硬頸傲骨之言,並非始於今日。2019年1月3日,鄭也夫發表了「政改難產之因」,直指中國共產黨在其執政的70年歷史中,給中國人民帶來太多的災難,這個黨幾乎完全喪失了自我糾錯的機制。它的性質已經徹底蛻變,早已不是一個信仰的團體,加入它是為了做官,捍衛它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鄭也夫又說,這個黨唯有和平地淡出歷史舞台,才符合人民根本利益。這些批評,字字帶針、句句刺骨,但卻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讜言真論。鄭也夫坦言,他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基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卑微的動因,就是讓我還能看得起自己。多年來我塗抹了上百萬字。如果最終在這個我想了許久的、關乎民族大業的問題上不置一詞,我會看不起自己的」。

 

以武力襲擊台灣以實現中國統一,實際上是中國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的「侵略台灣」,是對一個主權國家赤裸裸的暴力冒犯。(湯森路透)

 

對於「反武統」,鄭也夫自稱「無道不孤」。確實,持相同觀點者不止一人。例如兩岸關係專家、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就主張「相對統一」,而非武力統一或絕對統一。所謂「相對統一」,內涵是「一國多制」,不是征服和消滅對方。章念馳認為,台灣同胞經歷了與大陸不同的社會變遷,造成了與大陸不同的社會制度,從而造就了與大陸迥然不同的政治生態、主體意識與國族認同,大陸同胞應當加以理解,應當為對方著想。除此之外,前廈門大學資深台灣研究專家,曾主編《台灣歷史綱要》及多種台灣史研究著作的陳孔立教授,也在2020年7月21日的《中評網》撰文批判武統派的李毅,指出「武統」是一種在統一議題上「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是對和平統一艱鉅性的無知」,是一種「沒有格局、缺乏高度的胡言亂語」。所謂「德不孤,必有鄰」,鄭也夫不僅「不孤」,而且志同道合者不在其數。

 

武統,就是侵略台灣

 

所謂「武統」,也就是以武力襲擊台灣以實現中國統一,實際上是中國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的「侵略台灣」,是對一個主權國家赤裸裸的暴力冒犯。「武統」是中國發明的名詞,是一個語意上的詭辭,其本質就是侵略,從來都不具備正當性與合法性,而是一種「宰制性的單邊方案」,一種「強制性的脅迫論述」,無論是「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或「統一後安排」,都是中國對台灣的單向強制與直接霸凌。2021年7月,習近平在共產黨百年黨慶中宣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儘管統一是對岸共產黨的歷史任務,但絕不是全體中華(民國)兒女的共同願望!理由非常簡單:政府的合法性來自人民的同意,但中國不是!台灣之所以不願意「被統一」,特別是在「武統」這一暴力形式下被侵略,並非台灣試圖宣布獨立,也非刻意去分裂中國的領土,而是不願被一個極權體制所吞併,對台灣進行武力攻擊,絕非「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那麼冠冕堂皇,而是中共對中華民國這一主權國家的侵略戰爭。換言之,中國所稱的「統一」,就是對台侵略!

 

誰的祖國?誰的統一?

 

鄭也夫也在文中提到,「中國抑制的其實只是名義上的台獨,絲毫影響不了70餘年來台灣事實上的獨立」,換言之,中國再怎麼善於統戰,也「統不過」兩岸分治70多年的歷史,「戰不過」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事實。自1949年以來,在台灣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今日處於青少年的第四代,他們吃台灣奶、喝台灣水長大,為什麼他們的祖國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兩岸之間僅僅一海相隔,但為什麼他們的國家認同必須指向海峽對岸一個陌生的國度?為什麼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與國家必須「被解決」?為什麼必須被另一個不同體制與社會思想的政權所「統一」?對於台灣的新生代來說,「祖國」是誰的祖國?「統一」是誰的統一?

 

從歷史上來看,台灣在西元7世紀以前年,首先是南島民族移居此一荒島,到了7世紀以後,雖有大陸東南沿海人民渡海來台,但人數遠不及早已入台定居的原住民;1642年,台灣落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人稱「福爾摩沙」(Formosa),20年後改由鄭氏家族統治,號召「反清復明」;直到1683年才被清朝滿族政權所統治;1895年清朝敗於甲午戰爭,台灣割讓於日本統治,直到1945年才納入國民黨政權之下。在這數百年之間,中國共產黨的勢力何曾一日及於台灣?既無一日治理台灣,台灣今日何來分裂領土?既然北京的公文發不到台北,台灣人的稅也繳不到北京,何以台灣問題叫做「中國內政」?何以今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台灣人的祖國?

 

武統,不是國家統一,而是區域大戰

 

兩岸並非不能統一,但前提必須是「制度趨近、人心融合」。然而,正如鄭也夫指出,武力威懾的更大負面後果是誘發戰爭,這句話意味著「武統」絕不是中國所稱的「國家統一」,而是一場區域大戰,甚至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核子大戰。中國一向宣稱,台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其實不然。台灣不僅不是中國的內政,也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台灣更是一個「區域安全」與「多國利益」的聚焦區域,一個地緣政治下的兵家必爭之地。一旦中國在台海掀起戰端,不僅中國必須付出重大代價,也必將牽動整個印太地區集體安全防衛的集結和反制,這既非中國「不得干涉內政」所能阻擋,也絕非中國所稱「留島不留人」如此猖狂愜意!

 

「武統」絕不是中國所稱的「國家統一」,而是一場區域大戰,甚至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核子大戰。(湯森路透)

 

向權力說真話

 

作為一名社會學家,鄭也夫是一名和平的理性主義者,融合了西方「韋伯-熊彼特主義」與中國傳統士大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道統於一身。在迄今無止的著作與文章中,無論在制度或觀念上,鄭也夫不惜以「搓破窗紙」的勇氣,直言批評中國社會的荒誕、虛假和錯誤。在中國當前這種「習言堂」的體制下,吾人不僅為他的身家性命感到憂慮,也為他「向權力說真話」(speaking truth to power)的勇氣深感敬佩。歷史雖然未必都是正確,但唯有知識分子的良知與真言,才能使歷史走上正道。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