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濁水專欄:公投是怎麼逆轉的?這代表什麼意義?

林濁水 2022年01月26日 07:00:00
國民黨處境惡化得非常迅速。前景如此險惡,卻還不知道大敗的戰犯正是自己,反而到處怪東怪西,甚至還鬥性十足繼續出征。(攝影:張哲偉)

國民黨處境惡化得非常迅速。前景如此險惡,卻還不知道大敗的戰犯正是自己,反而到處怪東怪西,甚至還鬥性十足繼續出征。(攝影:張哲偉)

直到投票前夕的2021年10月,持續13個月的時間,同意四頂公投的民意優勢持續擴大,當時擺在大家面前的是國民黨所主推和力贊的四項公投,情勢好到天方夜譚,像反萊豬,甚至同意的有68.1%,不同意的只25.7%。

 

圖片摘自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

 

不只是這樣,從下面的圖二,還可以看到當2020年8月底總統閣揆聯合宣布開放萊豬後不久,民進黨的民眾勉強還有49.5%支持蔡、蘇開放政策的,反對的只有41.1%;但是此後,民進黨的民眾反萊的支持度持續上升了14個月,一路上升到可怕地突破了50%!支持開放的,一路下滑,剩下43.8%。這時國民黨睥睨四顧,只待順手於2022地方選舉,便要勝券於2024了,真是何等意氣飛揚。

 

圖片摘自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

 

民進黨民眾和黨政領導人如上圖表現的,互唱反調的現象很令人震撼嗎?其實不健忘的話,就知道這現象其來有自,且回顧一下,看看下面這一份2012年7月tvbs的民意調查表。

 

圖片摘自tvbs的民意調查表。

 

這民調豈不是說明當年反萊一族才是民進黨民眾的原始立場?而去年10月過半反萊過半豈不就只是回到10年前的本來面目而己?那麼在公投投票時支持開放的民進黨民眾,為什麼當初反萊反到這個態度?正常嗎?

 

政黨價值立場:政策和民眾的信任

 

正常國家,政黨接櫫價值提出政策而和立場一致的群眾形成穩定的結盟關係。基本上自由派或中間偏左政黨恆和改革派社運團體結盟,而傾向食安主義或環境保護主義;相對的,保守政黨恆和經濟發展主義民眾或資本家結盟,英、美、德、法各國兩大黨大抵如此。

 

依這邏輯,台灣在民主化到蔡總統上台前,國民黨一直很清楚地屬於經濟發展主義的保守黨;而民進黨一建黨,在1990前後就和新舊社會運動的各路團體結盟而狂飈於街頭。順著這個路徑,馬總統執政時期民進黨就和食安狂熱份子聯手和保守立場的國民黨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萊之戰。

 

最後,國民黨政府採取開放萊牛不開放萊豬的替代方案。但是縱使這樣妥協,在民進黨有效的動員之下,多數民眾仍然非常不滿,而兩黨的民眾對開放萊肉的態度更是高度對立,上面引用的2012年7月tvbs的民調數據非常生動地顯示出當時朝野對立,民眾和政黨彼此的價值結盟關係以及民意動員上民進黨大獲其勝,國民黨嚴重受傷的現象:

 

1、總體民眾以壓倒性的多數支持反萊;

2、反萊的民眾堅定支持民進黨。

              

2012年民進黨動員民眾反萊實在太成功了,然而,這固然當時讓馬總統聲望受到重擊,但卻也在蔡英文當總統時帶給民進黨大麻煩。

 

由於民進黨民眾原始立場如彼,因此2016年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在上任前夕試探比馬英九更進一步地開放萊豬,說是參加美國主導的TPP的基礎,民進黨民眾反對的就高達58%了,最後曹啟鴻犧牲下台。等到2020年8月蔡、蘇鄭重其事聯合宣布開放萊豬,民進黨民眾才因為挺黨的領導,大幅轉彎,反萊進口的從4年前2016年的58%,掉落到剩下35%。然而食安掛帥既然是民進黨群眾的原始立場,因此一年後的2021年10月反萊的,又重新回到多數。直到公投前 1 個月,執政團隊總動員,傾全力反攻,才又逆轉戰局。

 

台灣人抗中保台意識救蔡英文

 

國民黨指控戰局會逆轉是因為民進黨訴諸意識型態動員,把民眾投票取向由公共政策取向扭轉到藍綠對立上面,造成投票行為成為兩黨基本盤對決造成的。

 

從蔡總統在最後衝刺階段大力訴求「台灣隊站出來」上面,看來,訴諸藍綠對決的確是民進黨在公投對決時核心戰略之一。這個戰略的威力在2020年總統大選發揮得最淋漓盡致。2016選舉大勝的蔡英文,就職後總統聲望急速崩潰,更因此導致2018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淪爲十趴總統。不料任她最困窘時,習近平一聲研議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再繼以香港送中事件衝擊解除了她的危機。這兩個衝擊造成社會強烈的危機感並爆發強烈產生鞏固領導中心的集體意識,一舉渡過了總統提名和韓流兩大危機,順利連任。這就像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聲望低迷,大家都認為國會改選自民黨必大敗,不料中俄軍聯合艦隊硬闖津輕海峽,日本人在危機感大盛而群起鞏固領導中心,以致於自民黨意外大勝一樣,這就所謂的「聚旗效應」:大家群聚統帥旗幟四周的意思。

 

蔡總統在最後衝刺階段大力訴求「台灣隊站出來」上面,看來,訴諸藍綠對決的確是民進黨在公投對決時核心戰略之一。(民進黨提供)

 

這樣,危機中的抗中保台意識就救了蔡英文。

 

台灣另一條形成政黨對立的軸線:台灣人VS. 中國人

 

現在進一步探討台灣人的抗中保台意識和反萊公投關係。

 

台灣政黨政治和正常國家最大的不同是「台灣人VS.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同競爭,也和保守VS.進步價值的競爭一樣成為政黨和他的群眾結盟的價值基礎。在民進黨飽受韓流威脅,同時令全球對中國惡感急速上升的新冠肺炎肆虐前的2019年,美國皮尤公司對台灣的政情做了一份民調。調查報告說,台灣民眾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佔66%,蔚為主流;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少之又少;而認同是「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只有28%。

 

皮尤又發現支持民進黨的民眾超過9成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民眾佔了國民黨支持者過半數的大宗。可見藍綠政黨和國族認同間有強烈的連結關係。

 

皮尤還發現總體民眾對美國有好感度的有68%,相對的對中國有惡感有61%;但是國民黨民眾以及認同「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民眾和主流民眾態度完相反。國民黨民眾對中國好感的佔66%,大幅領先他們對美國的好感57%。這太常特別了,皮尤還調查了台灣之外6個亞太國家,包括親中的杜特蒂當總統的菲律賓,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民對中國好感有高過45%的,也沒有對中國好感超過過美國好感的,國民黨竟成了其中唯一的例外,形同是中國的「海外飛地」。

 

國民黨民眾對中國好感的佔66%,大幅領先他們對美國的好感57%,形同是中國的「海外飛地」。(湯森路透)

 

台灣國家迥異於正常國家的國族認同紛歧狀態既然強烈影響他們對正處於新冷戰中對立的中美兩國的態度,也自然強烈影響他們對反美國萊豬的立場。基本上,台灣的各政黨民眾台灣認同愈強烈,愈親美的,愈不主張禁萊豬,相反的就愈主張禁萊,從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呈現了如下圖的民意趨勢。

 

台灣意識最強的基進黨,同意禁萊的從未達到40%,事實上在其強烈的台灣意識影響下,經濟發展和親美都被當做抗中保台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反萊反三接的左翼主張都被強力壓抑,是最反對四個都同意的一族;相對的中國人意識最強,又仍然糾結於兩蔣留下的既親美又恨美疑美情結中的國民黨,他的民眾則反萊支持度從未低於80%。這樣,國民黨和基進黨兩黨分居同意VS.不同意反萊公投的兩極端,而民眾黨基本上跟隨國民黨亦步亦趨。至於民進黨、時代力量民眾則處在兩極的中間位置上下擺盪,顯示兩黨民眾在陷入經濟發展VS.食安主義以及親美VS.食安主義多重價值的矛盾掙扎中。兩黨中,時代力量不論是台灣意識或社會意識又都比民進黨強烈,因此內在的價值衝突也愈強烈,這不只使時代力量黨中央做不到像民進黨一樣明快的「四個不同意」的決策,只能主張一個不同意三個同意。而其民眾更在反萊態度上下擺盪得如坐雲霄飛車,掙扎得相當辛苦。

 

 

民進黨民眾面對萊豬進口,既然陷入矛盾價值的掙扎,黨的戰略領導就非常重要。民進黨在2021年10月前,同意反萊的連續上升達13個月,此後又急降,就完全是上層不同戰略領導帶動出來的。

 

蔡總統決策模式與反萊之役

 

歐洲雙首長制國家,如法國雖然總統閣揆共有主持部長會議,而出現領導的雙軌制,但其政府仍然一體,國防國安部會設置在總理之下,但蔣介石把修憲把隸屬內閣的國安機關,國安會國安局從內閣切割出來直屬總統。蔡當總統也有類似做法,2016一上台就廣設年改、司改、轉型正義等「決策執行」會議,只是兩蔣切割內閣權力後在總統底下設的是法定常設機關,而蔡設的是沒有法律依靠的任務編組。蔡了了充分掌控,並輔以「大政委小部長」體制,介入內閣運作。

 

 

只是雖然她是台灣最積極介入內閣運作的總統,但是基本上在衝突的價值間作明快決斷不符合她謹慎,凡事想想再想想的決策習慣。因此年改、司改、轉型正義等等的進展軌跡就如同她2018年在〈給黨員的一封信〉中的自我描述:

 

「為了降低社會衝突,刻意在價值分歧的議題上選擇沉默或模糊」,導致了「支持者不知道要如何辯護,反對者則聲音越來越大。」「支持者失去熱情,甚至讓整個台灣有一種被困住了的感覺。」

 

不幸一直到2021年10月,陳柏惟罷免案通過前,政府對來勢洶洶的反萊攻勢,整個因應過程竟仍然如總統在〈給黨員的一封信〉所描述的一模一樣。

 

2020年8月28日總統舉行超大陣仗,賴清德、蘇貞昌、總統府秘書長、國安會秘書長和柯建銘一字排開的記者會,會中宣布開放萊豬進口,陣仗大表示共同承擔的意思。總統一方面表示依據「科學證據、國際標準」開放,安全無虞。但是在同一天,教育部為了緩和社會上反萊壓力,要求各級學校一律採用在地豬肉,過3天陳時中說開放萊豬有助於提升國際地位,他願意帶頭示範吃三個月也沒有問題,然後國防部、警政署等部會卻又相繼宣示膳食一律用國產豬,同時高層強調開放美豬不是和美國有什麼交易,接下來來陳時中9月5日開記者會宣布萊劑容許量標準,且説可以改善和美國關係……這簡直怪到極點:一方面總統、衞福部不斷說,有標準,有把關,安全無虞,另一方面其他部會說不可以吃,我們都不吃。還有更亂的,衛福部推出「台灣豬」貼紙,農委會推「台灣豬標章」,形同完全承認萊豬的確大有問題必須嚴格和無萊好豬區隔開來。另外,更早,一向恃為戰將的民進黨立委們都儘量避戰,甚至當2020年底修法通過開放萊豬時,雖然民進黨團成員對跑票討好反萊人士的同仁非常憤怒,要求嚴懲,但是英系立委傾力加以掩護……。

 

一連串矛盾的做法,看在民眾眼裏,就是政府對萊豬到底有沒有毒很心虛,立場很模糊。政府這一連串緩和社會壓力的措施,立意或許良善,但是連民進黨民眾支持開放的立場跟著鬆動了,2021年公佈公投日程前夕,支持開放的,從60.3%掉到49.1%,非常驚人。

 

面臨危機,民進黨內部浮現兩條矛盾的因應路線,落入抉擇難題中。英系人士擺出「戰鬥姿態」主張「以對案迎戰」,而蘇貞昌認為應該捨對案而「直球對決」。

 

一般地說,所謂「對案」,蘊含的是折衷一下,各讓一步避免過度尖銳對立的意思,因此這表面掛著鷹派招牌的策略,其本質很有蔡英文「價值模糊」風格,是個並不全然否定對方也不純然肯定自已的「折衷」方案。當年馬總統的「禁豬放牛」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對案。然而不幸的是關於萊肉進口,「禁豬放牛」幾乎是政府唯一可能找到的折衷性替代方案了。因此雖然英系立委十分堅持,府院黨團最後也只好放棄不提對案,決定採取直線對決因應。然而雖然決定直球對決了,卻仍然維持蔡多喬一下多溝通一下的調性,府院強調要持續和社會溝通,避免將公投激化成藍綠對決的基調仍未改變。於是所謂的對決措施,如演講300場等等,一直懸宕不行。

 

由於政府的心虛避戰,甚至亂戰,民眾反萊意識受到鼓舞而日益形上升,2021年10月同意反萊民眾上升到68.1%,不同意開放萊豬的,從30.5%降到25.7%。10月民調一發布,民進黨大驚失色,趕快放棄柔軟妥協策略,轉而正面迎戰,想不到,新戰略馬上奏效,才 1 個月反萊支持度從68.1%大跌到55.9%,掉了12.2%之多,到最後投票時更全面逆轉。然而直到投票前3天,反萊的民意仍然擁有7%的多數,這說明直球對決戰略如果再慢一個星期推動,恐怕反萊公投必將過關,真是有夠驚險!

 

直球對決下,反萊公投如遇土石流

 

直球對決之後,在藍、綠各黨和中立民眾反萊支持度竟全突然脆弱到不堪一擊。以中立民眾為例,11月 1 個月中掉了7%,12月半個月中更猛摔20%,幅度在各族群中排名第一,夠嚇人。

 

中立民眾態度的轉變最值得注意,原因不只在於他們佔了總體民眾中最大的比例,比藍綠兩大黨都大而已,更在於他們做決定往往不在乎對任何政黨的好惡,無所謂向藍綠歸隊的問題,所以一旦不再反萊,就單純的只是政策取向而不是意識形態取向,換句話說就他們已經不再相信國民黨強調的萊豬就是毒豬的宣傳了。他們的變化是總體民眾變化最重要的指標。至於國民黨民眾在最後一個半月也掉了14%之多,這14%當然根本沒有向綠歸隊的問題。

 

國民黨的頭號戰犯是自已

 

 

這轉變是合理的,理由多如牛毛,如萊牛2,300萬台灣人吃了10年了也沒有什麼人得病,3億美國人更萊牛、萊豬、萊火雞吃了20年也沒有人得病,尤其美國人愛大驚小怪更愛打官司,卻沒有人被毒而去打官司;還有所有加入CPTPP的國家日、加、澳、新加坡等等都允許美國萊豬進口,其中像日本對食安挑剔還超龜毛;聯合國已經訂了萊劑的安全標準;明明馬因為禁美豬,美國停開TIFA還要硬拗美國不在乎台灣禁萊豬⋯。這樣,偏偏一群在留美期間萊牛、萊豬、萊火雞統統吃,回到台灣繼續吃萊牛,說沒有毒,卻說萊豬有毒叫別人不吃,能夠說服群眾那麼久,是很了不起,但是只要正反面對面認真交鋒,破綻百出肯定再難掩飾。於是國民黨提公投案,正是提供這樣一個辯論的大好機會,其作法根本是自己搭舞台讓自已上台出醜。

 

不只是這樣,且回到政黨和群眾的結盟關係,民進黨既然由反萊轉彎成開放萊豬,被結盟群眾中的食安基本教義派痛斥叛變,也因此在反萊一戰中吃盡苦頭;同樣的,國民黨結盟的經濟藍群眾,他們都曾在2012拚命支持國民黨和民進黨打過轟轟烈烈的萊克多巴胺之戰,今天他們有的心冷,有的慌亂,有的火大,更不用說國民黨群眾中到底仍有一定比例的親美派了,於是公投票一投出來只有393萬票比2020大選敗得淒慘無比的韓國瑜552萬票還少了好大好大一截──當時那麼慘,大家共識是知識藍經濟藍都大跑其票,這次一樣,而且跑得更加慘烈。

 

這次四大公投中國民黨堅守對他的群眾一貫價值承諾的只有核四商轉一項,其餘三項都悖離了結盟時的承諾。於是很淸楚的,國民黨大敗的頭號戰犯不是侯,不是盧,不是王力宏……就是黨中央,黨中央居然選擇了一個既悖離信守的價值,又只要有充分辯論機會,必大敗的議題和民進黨大戰。

 

政策辯論兩黨都是輸家. 台灣派3分之2沒有站出來

 

公投結束後,蘇貞昌大大贊美和選舉脫鉤的公投說,這樣的公投讓民眾可以直接只針對公投題目進行非常理性、仔細的溝通,讓民主更成熟,讓各種問題能理性、深入與完整討論,非常值得肯定,這一次人民的決定清楚呈現對國家發展方向的認同,對於行政院政策的支持。他的觀點國民黨嗤之以鼻,認為公投根本沒有理性的辯論,只是淪於藍綠動員,所以公投已死。國民黨話很兇,卻是負氣之言。

 

事實上蘇貞昌的話半對半錯。對於的是,正因雙方辯論尖銳,也許談不上全屬理性,但,是辯論還是把雙方大批大批的群眾從強烈的兩種情緒中解放出來:不再懼怕萊豬如蛇蠍的,棄投同意票;瞭解反萊和加入CPTPP沒直接關聯的棄投不同意票。政策辯論的結果兩黨都守不住自已的基本盤都成了輸家。國民黨固然大敗,「台灣派」也沒有因為總統號召就都站出來,用最直接的民權,表示對政府政策的堅定支持。畢竟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高達6成5以上,但是出來投「四個反對」的公民卻只有21%,那不是有3分之2的台灣派沒有聽總統的話而站出來?甚至民進黨基本盤一般的看法是約略超過3成, 如今民進黨卻只得到21%公民票,豈不是基本盤都跑了至少3分之 1 ?因此領導們言談之間雖意氣飛揚,但是依據民調,領軍的總統、閣揆名望只是勉勉穩住,甚至還微幅下滑,完全不是慶祝行情該有的現象。

 

兩黨的未來和台灣的政黨政治危機

 

常態的民主國家,無論是多黨體制或兩黨體制,保守和中間偏左的進步政黨往往是兩個大黨。兩黨各自和群眾形成穩定的價值同盟,兩黨的競爭則讓國家在經濟成長和社會正義的矛盾中維持動態平衡。台灣民主化之後,一開始藍綠兩大黨大體也維持這樣的關係,然而如今,兩大黨竟然都為了眼前才一寸的短利而悖離了信守的價值承諾。兩黨都自以為得計,不料全都偷雞不著差一點把穀倉都蝕掉了。這樣,黨本身,國家的民主運作,政策的品質全都大受其害,而政黨彼此陷入毫無價值基礎的惡鬥之中。國民黨指控民進黨進行藍綠動員,傷害民主,只是總統「台灣隊站出來」固然是藍綠動員的口令,但是國民黨悖離自己承諾的價值提公投案,更是這一波藍綠動員的始作俑者。

 

雖然公投從票上面看,是兩敗,而差距還不大,才2%而己,但是此後競爭,一則民進黨有執政優勢;二則雙方在以進步VS.保守價值和民眾結盟上面雖然都信用幾近破產;但是在仍舊穩固的台灣人VS.既台灣人也中國人這一個價值結盟上,國民黨處境惡化得非常迅速。前景如此險惡,卻還不知道大敗的戰犯正是自己,反而到處怪東怪西,甚至還鬥性十足繼續出征,真是堪憐。

 

最後,假如國民黨因此而持續沒落,那麼一則並不表示民主國家常態的政黨政治就會在台灣出現;二則一個不被制衡的獨大政黨存在,肯定不會是國家和人民的好事。

 

當前,甚至可見的未來,台灣政黨政治前景危機無比嚴重。

 

※作者為前民進黨立委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