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與行動並進的有機空間──記台南新營曬書店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7年03月17日 16:19:00
曬書店外觀(TIDF提供)

曬書店外觀(TIDF提供)

「草編老師用的原料都是新營附近的台灣原生植物。」談起當期課程,新營曬書店的負責人張文彬說。

 

「市民學堂」是新營曬書店的別名,手工皂、竹編、草編等「手作課程」,則是目前最欲推廣的主題。當學員們透過親手實作,碰觸和感受物料,思考材質特性和解析所承載的各種訊息時,也會潛移默化的對自然環境與地方特色有更深了解。

 

曬書店內部(TIDF提供)

 

這樣的規畫方向,讓人不得不去關心周遭,思考自己與物料、自己與地方的關係。那麼,這更令人好奇,在新營這樣的地方開一間「(獨立)書店」,又與地方有著什麼關連性?

 

離開是為了回來

 

新營區,這個前台南縣政府的所在地,是過去台南縣時代的重要行政區,行政與金融機關林立,交通和生活機能健全,也有多所國小、國中、高中職,但仔細一看,卻沒有任何大專院校,這意味著,青年若在高中後要繼續求學,離開家鄉成為必然的事。

 

張文彬這麼觀察:「新營是個很好生活的地方,也很適合退休養老,但整體呈現一種老化狀態,文化中心始終都是類似的活動,健康講習、畫展等等。」

 

曬書店負責人張文彬(TIDF提供)

 

出身屏東的他,早年因緣際會在新營當地方記者,接著離開北上幾年後,像是被鄉愁召喚般,再度回到新營投入社區大學的籌辦,又自己創辦獨立書店,與新營的結緣,已經幾乎二十年。

 

思想與在地記憶的交會點

 

「曬書店 X 新營市民學堂」座落於距新營車站約500公尺的中山路上,是間有著五、六十年歷史的老屋,過去曾作為診所和旅社。張文彬和設計師朋友,保留了一面面精美地磚,並將蒐集來的木板 、窗框,細心打造成書架,甚至連廢棄的冰箱都充分利用,改裝為書櫃與桌面,展現出惜物、手作的巧思,也讓整個空間承載著在地的記憶。

 

連廢棄的冰箱也被張文彬充分利用(TIDF提供)

 

聊起開書店的動機,張文彬笑說,因為自己的興趣是閱讀呀,後又補充,「其實,書只是媒介而已,有空間,就有機會造成交流互動。」這也是為什麼他將書店命名為「曬書店」——曬,取自英文「site」的諧音,有節點、交會點之意。

 

長期關注公共議題的張文彬,在參與社大多年後感到侷限。社大的課程偏重才藝,公共性較低,學員以附近的年長者居多,難以觸及年輕族群,也缺乏外地人的參與。2011年,他先在新營車站旁開設二手書店,後因租約到期休息了近一年,2015年7月重新出發,搬到了現在的空間,最大的轉變就是改以販售新書為主,「因為新書較能跟上社會的脈動。」張文彬說。

 

選書上,以張文彬個人興趣——人文、社會類居多,同時也販售獨立刊物,及在地小農製作的產品,甚至還提供紀錄片與藝術電影的DVD出租。「我發現,農作類、有機農學相關的書賣得還不錯,也許是有不少退休的人想務農吧!」如同紀錄片的蹲點一樣,張文彬也透過書店的小小空間,觀察在地人的愛好與需求,慢慢調整、實驗,激盪出更多可能性。

 

曬書店也提供紀錄片與藝術電影的DVD出租(TIDF提供)

 

行動並進,讓新營被看見

 

沿著古樸的樓梯再往上走,寬敞而採光極佳的二樓,是市民學堂的活動空間。除了手作等主題課程之外,張文彬也用心規劃包括文學、公共議題、新營在地文史的講座,舉辦展覽、工作坊。今年三月起,更推出於週間夜晚定期播放影片的「二樓放映室」活動,充滿活力。

 

曬書店二樓(TIDF提供)

 

張文彬希望透過書店與活動,吸引更多在地年輕人的參與,也讓外地的朋友有機會走進新營。「也許不經意地邂逅一本書,聽了一場我們主辦的講座,就可從中獲得不同的視野。」他說。

 

目前擔任曬書店店員的吳凌瑜便是一例。23歲、來自鹽水的她,偶然來到書店觀賞影片,大學畢業後半年便決定返鄉,現在除了協助店內業務、網路宣傳之外,也參與書店即將推出的在地刊物《新代誌 X-ing Life》編輯。

 

「我」的行動:傻子的書店

 

回顧張文彬與曬書店的軌跡,正如同此次TIDF巡迴展與曬書店合作放映的專題單元「『我』的行動:民間記憶計畫」一樣,皆透過行動的升級和長時間的關注,不斷地為老鄉鎮注入活力。

 

(TIDF提供)

 

「民間記憶計畫」(註)主要是要調查中國1959到1961年的大饑荒歷史,參與的年輕導演們每年都帶著攝影機回到家鄉,開始進行口述訪談,並試著改善村子的不堪現況。以中國年輕導演鄒雪平的「鄒家村」系列影片為例,她自2010年起每年回到貧瘠的故鄉,每年都不間斷,


從調查饑荒歷史到募款為死者立碑,再到為村子清理垃圾並教小孩拍攝紀錄片認識歷史,接連完成了《飢餓的村子》(2010)、《吃飽的村子》(2011)、《垃圾的村子》(2012)、《孩子的村子》(2013)、《傻子的村子》(2014),這五部紀錄片就像以年為單位的連續劇,記錄下村子的變化與自己的成長。

 

在這段過程中,除了家人數落她不務正業外,也有許多村民取笑她的所作所為,在《傻子的村子》片中,一位年邁的村民對著想做事的導演說道:「誰要是做點好事,就成傻瓜了。是吧!咱這整個村莊,都看你是傻瓜。」

 

那麼,如此堅持的曬書店,在旁人的眼光之中,是否也是一間傻子的書店?這樣的質疑其來有自,或許那是因為,曬書店在地方上,捲起一波又一波的藝文激盪和公共討論,而書店本身,也早已成為一塊夢想與行動並進的有機之地。(文/何思瑩、林木材)

 

曬書店負責人張文彬(右)與店員吳凌瑜(TIDF提供)

 

註:民間記憶計畫,由「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之稱的導演吳文光於2010年發起,鼓勵年輕作者們拿起攝影機回到老家村子,將鏡頭對準老人進行口述訪談,追探1959至1961年被官方稱為「自然災害」的三年大饑荒。發展至今,已累積了上千人的口述訪談、逝世者名單、數百萬字的創作田野日誌、完成超過30部紀錄片、五部劇場作品。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曾規劃「『我』的行動:民間記憶計畫」專題引介。


「我」的行動:民間記憶計畫專題連映@新營曬書店

 

 

▲03.21 (TUE) 19:00-21:00《吃飽的村子》放映與座談
講者│林木材(TIDF策展人)
 
▲03.22 (WED) 19:00-21:00《孩子的村子》放映與座談
講者│何思瑩(TIDF媒宣統籌)
 
▲03.23(THU) 19:00-21:00《傻子的村子》放映與座談
講者│吳凡(TIDF活動統籌)

 

地點:新營曬書店(台南市新營區中山路93-2號)
活動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57768157886182/
參加方式:免費入座,座位有限,建議事先報名。
報名表單:https://goo.gl/forms/hzyJgKeFTjnB057C3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