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鎖藥危機步步逼近 罕藥首當其衝

邱家琳 2022年03月23日 11:00:00
中國藥廠全面取得新藥大中華區代理,罕病病友陷入用藥危機。(Pixabay)

中國藥廠全面取得新藥大中華區代理,罕病病友陷入用藥危機。(Pixabay)

去年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同時也燒出國內疫苗不足的問題。其中,更因為BNT疫苗「大中華代理權」被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搶走,台灣被迫須採用「復必泰」在港澳的銷售模式進行採購,導致疫苗採購權受到牽制。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BNT並不是單例,除了疫苗外,許多新藥正全面被中國藥廠搶走「大中華區」代理權,這是很嚴重的國安危機。

 

近年來中國藥廠積極布局製藥領域,自 2017 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後,許多臨床試驗限制也隨之放寬,不少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積極透過License-in(許可引進)方式,迅速成長為生物製藥公司,並提前取得新藥未來上市時在大中華區(中國、港、澳、台),甚至是全球銷售權。根據中國媒體統計,去年2021年,中國大約有120起License-in交易案,其中交易金額前十名的授權案,皆已取得新藥未來在大中華區銷售權,其中不少為癌症新藥、罕病基因療法、siRNA藥品開發權。

 

中國透過license-in交易模式,超前取得新藥未來在台銷售權。 (轉自網路資料)

 

面對中國層層逼近的鎖藥危機,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於上報3日舉辦「國際罕病日─罕藥現況與前瞻座談會」中大聲疾呼「藥品是戰略物資、國安問題,跟晶片一樣重要」,並指出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將藥品列為四大戰略物資之一,但台灣多數民眾尚未體會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這兩年來已有超過130種藥物,被中國取得大中華代理權,而罕病之於其他疾病,藥品選擇少,市場又小,廠商很大機會將藥品以「大中華區」方式受理,處境更加危急。

 

同場與會人員,民進黨立委蘇巧慧辦公室主任張佳弘指出,從BNT疫苗採購過程中就發現,連疫苗這種危及到眾人生命的問題,在國際上台灣都可以受到打壓,台灣確實處境較弱勢。對於中國加速壟斷生技醫藥供應鏈與藥物的現象,蘇巧慧委員十分重視,已於去年底向衛福部提出質詢。

 

對於中國政治上的打壓,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認為,台灣雖然是國際政治弱勢,但絕對不是經濟弱勢。以台灣的醫療與經濟規模,不見得小,何況還有優良健保系統,這些都是談判籌碼。期望相關藥品商會可以與各大國際藥廠進行溝通,表明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立場差異,讓台灣代理權劃分至東北亞或東南亞區域,而非大中華區。

 

資深媒體人、上報社長胡鴻仁則認為,台灣市場相對小,更需要思考藥品供應鏈的穩定,尤其是治療罕見疾病的孤兒藥品。倘若國際政治衝擊罕病病友用藥,政府應保證罕病專案申請用藥管道暢通,同時,也認同健保是台灣最大籌碼,如健保能更靈活、彈性化給付罕藥,將能最大化維護罕病病友用藥安全。

 

對此,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藥品支付科簡任技正張惠萍回應道,食藥署曾經邀請業界共同探討中國藥廠取得大中華區授權的問題,與會業者也提到可以針對國際上研發中的新藥,積極爭取在台灣進行早期臨床試驗,甚至洽談代工生產、合作開發的機會。未來將加快取證速度,同時確保台灣藥品供應鏈韌性與多元化通路,做好「超前部署」。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