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美妤專欄:總統都道歉了 原住民在抗議什麼呢

劉美妤 2016年08月04日 06:22:00
政府是否好好聽了每個族群需要國家歸還給他們的權利與補償?(攝影:李昆翰)

政府是否好好聽了每個族群需要國家歸還給他們的權利與補償?(攝影:李昆翰)

新政府上任的第一個原住民日,總統蔡英文履行選前承諾,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台灣原住民族道歉。這個儀式是蔡在選舉期間提出的《原住民族政策白皮書》中落實轉型正義的一部分,也乘載了許多原權運動者的希望。國家領袖向原住民族道歉是台灣史無前例的進步之舉,正也因此,現在輿論對於抗議的原運人士多有抨擊。

 

作為道歉的行為主體,蔡英文的演講充分地展現了面對歷史錯誤、族群和解的企圖,其中所提的後續工作,包括建立委員會、公布傳統領域範圍、定期報告、制定原住民族自治法、制定原住民土地與海洋法和語言發展法等,都是正確且必要的方向,這些當然值得肯定。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原住民運動人士為何抗議?

 

馬政府時代的八年裡,無論是原住民傳統領域內的諸多開發案、行政院版《原住民族自治條例》草案相對原基法的權利限縮等等,都一再引起原運團體抗爭、阻擋。長久以來「還我土地」的訴求始終未能實現,環繞著原住民的議題橫跨許多領域,從狩獵法規到居住權,從族語、文化教育到公衛與勞動問題,無奈輿論關注度始終不高。

 

這其中種種問題透露出原住民族依舊處於社會弱勢,原住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不被傳遞,而主流大眾對原住民根深柢固的輕視和無視仍普遍存在。因此,在道歉儀式的一個月前,一群原運行動者發起了「為轉型正義而走」的漫長行腳,透過徒步環島,蒐集沿途各部落的族人意見,期望在7月31日抵達台北這天,將真實草根的聲音帶給政府。

 

然而他們在凱道上頂著半夜暴雨的呼喊,新政府的原民會同樣沒有傾聽。

 

於是,隔天,總統發表道歉宣言,他們在外頭抗議,而轉開電視看見、不明究理的國民們疑惑了:「小英已經做到這個程度,你們是在不爽什麼?」

 

缺乏原住民族主體性的「被道歉」

 

道歉之舉固然令人十分欣慰,但8月1日上午舉行的這場道歉儀式安排,卻呈現令人不安的主客角色錯置,更從而顯示了由上而下執行原住民轉型正義的謬誤。

 

不少批評者將道歉儀式指為「做秀」,然而做秀是必要的。「儀式」本身就具有展演性質,它是和解過程中必須存在的一環,通過儀式的集體參與、共同見證,得以癒合傷口、兩造開啟新的關係。然而這樣的展演,卻不應在總統府舉行。

 

原住民族作為400多年來權利被外來者侵害的一方,中華民國總統府這個目前的最高權力機構,就是他們的殖民者。當殖民者向被殖民者致歉,卻是邀請被殖民者來到殖民權力核心所在,這樣的安排便隱含了權力位階觀點,上對下,主對客,而外來統治者成了主人。

 

我們看見缺乏明確機制隨意遴選出來的各族代表一一進入府內,拉勞蘭的青年在烈日下手拉手跳舞演出,更遠些是抗議的原運人士,總統簡單揮了揮手致意。然後,總統發表了一段美麗的道歉宣言,一位雅美(達悟)族耆老發表回應,結束。其他各族代表從頭到尾都沒有說話的時間。

 

於是儀式的意義消解了:這是道歉者、殖民政權的主場。政權是主,在島嶼傳承數千年的原住民是客——甚至可說淪為儀式的人型背板,一群帶進民族風的背景,為這場演說背書。你們來接受道歉,安排一個代表說說心得就好,我們沒太多時間聽你們說。400年了,好不容易盼到了轉型正義,好不容易走到統治者彎下腰承認政權長年的犯錯,原住民卻依舊缺乏話語權。

 

蔡英文提到泰雅族的Sbalay(和解)傳統,由部落耆老主持,雙方各自述說想法、心路歷程,才迎來寬宥。但在原住民族議題上不同的是,各族、各部落有著不同的處境,有各自急需與政府溝通的問題,蘭嶼的問題是核廢料遷出,而其他呢?有人的問題是狩獵權,有人是海岸風景區BOT,有人是採礦的威脅,有人是身份的復名⋯⋯政府是否好好聽了每個族群需要國家歸還給他們的權利與補償?

 

魔鬼藏在細節裡

 

如果,在道歉之前的那幾個月裡,先組織各族各自的「國會」,以民主機制或傳統方式選出議事代表,完成內部意見彙整,原民會交給總統;道歉後,由一位原住民代表發表各族總體的回應,接著,總統、跨部會小組和各族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坐下來,針對大家的意見溝通,商討辦法,這樣道歉的意義會更加實在。

 

可惜目前所見,蔡英文所提的後續工作方向固然正確,卻是一條由上到下的辦理渠道,缺乏由下而上的溝通協力,這使得已經看過太多「有名無實」、「包裝與內容不符」政策的運動者憂慮不已。就好比大家都心知肚明,《勞基法》的保障常常看得到吃不到,在原住民權利保障的法規中也時常如此,更別說幾年前一度可望在立院闖關的原住民族自治條例草案根本架空了原住民族的主權。由上而下的轉型正義既然缺乏了草根的改革參與,便十分容易出現這類弊病,而這正是為何原運人士嚴格地監督政府所有的相關舉措。

 

原住民奪回話語權、由下而上的改革,過程雖不免繁瑣冗贅,但大家先在內部好好吵架一輪,才能找到充足的共識基礎。英文俗諺「魔鬼藏在細節裡」正是改革面對的最大困境,即令方向正確,一些無心的閃失或有心的一字之差、模糊空間,都可使結果完全變調。例如,這個剛要開始的轉型正義卻沒有法源,這該怎麼進行?總統提出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將有哪些委員?有沒有預算?有多少權限?「公布傳統領域範圍」,公布了之後有沒有討論空間?有沒有要歸還台糖地、國有林等被國家侵佔的傳統領域?

 

細緻的多方溝通絕對有必要,也是民主的真諦。說到底,原住民橫豎都已經等了400年,多花幾個月實在不算什麼。

 

原住民議題主流化

 

別忘了,就是這些抗議的原運人士過去八年持續嗆馬、封路、徒步行腳、辦抗爭音樂會,許多人在部落裡被罵是「民進黨的」,如今卻被懷疑他們是與國民黨聯手攻擊蔡英文,實在太匪夷所思。

 

原運團體當前遭受的輿論壓力,實則來自社會大眾對原權議題和原民歷史的陌生。

 

比方說,歷史課本不會告訴我們「大港口事件」,沈葆楨所謂的「開山撫蕃」是派海軍攻打不服奴役的阿美族人,用一場鴻門宴將一個大部落Cepo’屠殺到只剩逃進山裡的老弱婦孺。我們成長過程中,不知道撒奇萊雅怎麼被屠戮到幾近滅族、不知道雪霸國家公園踩在泰雅族的獵場上、不知道平埔族群各族如何失去名姓、不知道東海岸風景區本是阿美族老人家的農田;現在,太多人依舊不知道八八風災後悲劇性的重建政策如何使許多排灣、魯凱、布農的部落流散,不知道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為何從9族變成16族⋯⋯

 

這是為什麼蔡英文決定要道歉。但社會大眾多數不知道,還有許多人認為原住民已享盡福利。然而福利同樣是國家上對下的決策,並非原住民真正需要的。當一個現代的原住民,多數人原先家中經濟便不寬裕,部落又缺乏足以維生的產業,要一邊守住傳統文化、一邊填飽一家老小的肚子,何其困難,而救濟從來不是長遠的解方,原住民的弱勢依舊是現在進行式。

 

因此,在道歉之前,我們的社會應該先充分地理解「為何道歉」。歷代政權對原住民不當的資源剝奪與漢化,尚未受到社會大眾普遍認識,如此一來,對話的基礎自然十分薄弱。

 

先有真相,才有正義。在真相尚且不為人知前,正義都是虛假的。更何況,行政部門的官僚多數也缺乏觀念,對原民議題幾乎全然無知。若不對官僚體系再教育,難以真正落實轉型正義。借用阿美族立法委員高潞以用的一句話:當原住民議題變成像訂便當時,大家會習慣問:「素的幾個?」那樣自然而然,才真能落實改革。

 

但願這些缺失,行政部門能秉持謙卑去改進;道歉只是起點,後續工作才能證明這回轉型正義是玩真的還假的。這一切,歷史自會給予公允的評價。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