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居英國後首度受教育 馬拉拉母親走出陰影擁抱新生活

李佳恒 2018年02月17日 10:39:00

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將在今年秋天成為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新鮮人。身為全球最負名望的青少女之一,馬拉拉的父母自然引起大家關注,她父親經常現身說法,細數與女兒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相較之下,馬拉拉45歲的母親圖爾‧佩卡(Toor Pekai Yousafzai)非常低調,甚少出現在鎂光燈下。改變女兒一生的那件慘案過後5年,佩卡之前首度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談馬拉拉之餘,也娓娓道出一家人遷居英國心路歷程。特別的是,女兒致力於爭取女性受教權,之前從未受過教育的佩卡,遷居英國後也開始上課。

 

馬拉拉(中)與加拿大總理夫婦。(美聯社)

 

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

 

生活在恐怖組織「神學士」(Taliban)肆虐的巴基斯坦,馬拉拉12歲起便致力爭取女性受教權,因緣際會下受BBC之託,記述在「神學士」統治下的恐怖生活。之後幾年,馬拉拉逐漸涉入政壇,名氣也越來越大,卻在2012年10月慘遭「神學士」報復,在放學途中被槍擊頭部。

 

遇襲一周後,身負重傷的馬拉拉被送往英國接受治療。順利出院後,馬拉拉一家定居在英國伯明罕(Birmingham),她在當地完成高中學業,並於遇襲2年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家中支柱

 

佩卡坦承,離開巴基斯坦時「非常辛苦」。佩卡說:「我們從沒想過定居國外。我們得盡速離開巴基斯坦,那起攻擊改變了一切。」

 

馬拉拉的父親經常陪她出席各類盛事,也多次接受媒體訪問。相較之下,低調的佩卡較不為人所知,但無庸置疑的是,佩卡在優素福扎伊一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佩卡解釋:「當馬拉拉在醫院接受治療時,我們忙著照顧她。然後她寫了一本書,我們也為此忙得團團轉,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少公開露面。」

 

「但現在我試圖協助他人接受教育,從現在開始,我希望能更大程度地參與這類事情。」

 

那一天仍歷歷在目

 

回想起馬拉拉遭遇的殘忍案件,佩卡扭著雙手,忍不住哭了起來。但一想到女兒如今擁有的成就以及璀璨的未來,她便破涕而笑。

 

對佩卡而言,女兒遇襲後過的每一次生日,都像是一份大禮。她說:「去年,我在給她的生日卡片上寫道:『你是我今年4歲的女兒。』因為自從那次攻擊案後,我數著過了多少年,就好像她自那時起重生了一樣。」

 

 

照顧馬拉拉與2個兒子之外,佩卡也努力適應英國的新生活。她沒在巴基斯坦受過教育,搬來英國後開始認真上英文課,並與同學成為好友。

 

佩卡說:「英文課班上沒有巴基斯坦人,但有伊拉克、伊朗與1名阿富汗人,我們會聚會,我會煮飯、雞肉與魚,他們很喜歡我煮的食物。」

 

不捨女兒即將離家上大學

 

儘管馬拉拉貴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但她的日常生活、與父母親的互動無異於一般青少年,佩卡依然得經常對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嘮叨:整理妳的房間!照顧好妳自己。

 

 

佩卡形容:「她不好好吃飯、水喝得不夠多,不準時上床睡覺,老是讀書讀到半夜。我們叫她吃水果、做禱告,她會轉告兄弟們,但自己不做。」

 

現年19歲的馬拉拉將在今年秋天進入牛津大學念書,回想起女兒獲得入學許可的那一天,佩卡說:「我們為她感到非常高興,她錄取那一天,我們都哭了。但(其實)她生命中的每一刻都讓我們備感欣喜。」

 

想到女兒接下來將離家獨自生活,佩卡再度落淚,說道:「我擔心她的飲食,她怎麼自己煮飯。這很艱難,但我必須接受。我會很想念她,家裡少了她,一定會空蕩蕩。馬拉拉不僅是我的女兒,更是我的朋友。」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