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傾向扭轉治療」沒科學證據 精神醫學會:污名化同性戀

黃驛淵 2017年04月30日 18:30:00
台灣精神醫學會表示,「非異性戀性傾向並無治療的必要,任何企圖改變性傾向的作法都是缺乏科學證據支持的。」(圖片取自公視新聞)

台灣精神醫學會表示,「非異性戀性傾向並無治療的必要,任何企圖改變性傾向的作法都是缺乏科學證據支持的。」(圖片取自公視新聞)

衛福部預告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的新法規,因抗議聲浪太大,原訂公告的時間因此延後,擬在5月底前再邀精神等專業領域醫師及學者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賴德仁接受《上報》採訪重申,學會立場一直沒有改變,「非異性戀性傾向並無治療的必要,任何企圖改變性傾向的作法都是缺乏科學證據支持的。」

 

實證研究:

非異性戀者性傾向者「無治療的必要」。

 

「這對同性戀是很大的污名化!」賴德仁說,醫學是「證據」醫學,不能沒有證據就說有療效,尤其本身若是醫療人員更不能把沒有證據的事、宣稱有療效,而在沒有任何醫學證據支持的情況下,「性傾向扭轉治療」就有很大問題。

 

實際上,去年下半年同性婚姻議題引發台灣議論之際,台灣精神醫學會去年12月26日就曾發表聲明指出,身為醫學專業團體,精神科醫師有社會責任提供民眾科學的實證研究;他們支持政府應提供多元性別及性傾向者在法律與社會上的平等保障,另也認為非異性戀者的性傾向者「無治療的必要」、「缺乏科學證據支持」。

 

賴德仁表示,台灣精神醫學會的聲明是基於精神醫學的理論基礎就事論事,儘管成員來自不同的宗教與背景,但學會的立場「是我們基於專業而得出的共識,相信心理學會的立場也會跟我們一樣。」

 

台灣精神醫學會並引述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精神醫學會的意見指出,現代醫學早已認為非異性戀之性傾向、性行為、性別認同、以及伴侶關係,「既非精神疾病亦非人格發展缺陷,而是人類發展多樣性之正常展現,且同性性傾向本身並不會造成心理功能的障礙」。此外,到目前為止,並無足夠研究能確認性傾向是由某些特定教養或環境因素所致或由個人「選擇」而來。

 

世界衛生組織:

非異性戀是人類發展多樣性之正常展現。

 

台灣精神醫學會表示,許多研究更指出,只要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族群的權利和平等受到保障,該族群的精神疾病罹患率就會下降。過去研究也證實,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相關的權益政策獲得保障,能有效增進同志族群的健康,同性戀或雙性戀者若能有合法的婚姻關係,心理層面的痛苦亦能隨之減輕。

 

台灣精神醫學會也指出,女或男同性戀家長所養育的孩子與異性戀父母的孩子,在發育、適應力或總體福祉上並無明顯差異;亦無證據顯示同志家庭會影響子女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

 

【延伸閱讀】

●【內幕】80封反同投訴信湧入 讓衛福部「禁性傾向扭轉」有變數

 

【熱門影片推薦】

●【影片】川普新政百日 穆斯林:期待總統的包容

●【影片】英時尚鞋業品牌Jimmy Choo求售 股價應聲上揚

●【影片】北韓飛彈試射又失敗 川普:對中國不敬!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