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迺迪百歲冥誕】魅力、古巴、暗殺與卡美洛王朝

蔡娪嫣 2017年05月29日 15:54:00
美國第35位總統甘迺迪。(照片:美聯社,後製:李明維)

美國第35位總統甘迺迪。(照片:美聯社,後製:李明維)

「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63年11月22日,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在經過德州達拉斯(Dallas)的迪利廣場時被刺殺。獲悉總統甘迺迪遭槍殺的那一刻,令數百萬美國人至今無法忘懷—茫然無措,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擔心再有任何暗殺、戰爭與不幸。

 

半世紀後,甘迺迪百歲冥誕即將於29日到來,美國當地舉辦許多紀念活動,包含甘迺迪相關文物展覽、紀錄片、書籍,讓人們緬懷甘迺迪執政時期的領導風範、與人民間良好的溝通和關係,以及如何成功治理國家;重溫短暫的甘迺迪時代裡,美國社會那富含創造力、靈魂與魅力的公共生活。

 

甘迺迪與夫人賈姬。(湯森路透)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23日特別報導,詳述這位傳奇總統的精彩人生。

 

不滅的人氣

 

甘迺迪的謙遜與自制,是執政風格自利、浮誇的現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值得學習的部分。甘迺迪並不自卑,但他知曉自己尚有不足,也願意傾聽、學習。

 

甘迺迪的生命意義,不單只是在人生巔峰時期被刺殺的殉道者,他的一生中激勵許多人。即使是共和黨人也認為如此,雷根(Ronald Reagan)時代的白宮幕僚長杜波斯坦(Ken Duberstein)曾說:「甘迺迪的遺志,持續地鼓舞著各世代的人們投入公共服務,盡自己所能幫助美國繼續成為「山巔上的光輝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美聯社)

 

甘迺迪至今仍擁有高人氣。2013年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政治學家薩巴托(Larry Sabato)的一項民調指出,52%共和黨人及79%民主黨人認為甘迺迪是美國最好的總統之一,兩黨罕見地過半數同意。本周出爐的最新民調顯示,87%的美國人支持甘迺迪、僅13%不支持。

 

在甘迺迪逝世前,人們覺得任何事都有可能達成,也相信他們的總統可以處理任何情況;他逝世後,國家陷入緊張的崩潰狀態,1968年黑人民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以及甘迺迪胞弟羅伯特(Robert Kennedy)被刺殺,美國人陷入更深的恐懼之中。

 

 

甘迺迪逝世後,越戰的恥辱與挫敗、惡化的種族關係、城市暴動、嚴重的經濟問題等,讓美國人將不滿轉移至後續幾任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尼克森(Richard Nixon)、福特(Gerald Ford)的政府,全美陷入憤世嫉俗與不信任的社會氛圍之中。

 

他的離世,似乎為美國蒙上一層陰影,美國再也不是過去的美國。

 

1961年,甘迺迪與時任墨西哥總統馬特奧斯,受墨西哥民眾熱烈歡迎。(美聯社)

 

甘迺迪的早年

 

甘迺迪1917年5月29日出生在富裕的愛爾蘭天主教家庭,父親是著名的好萊塢片商。他與8個手足,過著奢華的童年生活,包含就讀私立小學、擁有遊艇、僕人、夏日別墅、時常到歐洲旅遊等等。

 

甘迺迪擁有完美學歷,高中就讀名校喬特羅斯瑪麗中學(Choate Rosemary Hall)、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畢業,不過他年紀輕輕卻身體時常有恙,但他仍奮力向上,如富商父親所要求的一般。

 

年輕時的甘迺迪(右)與父親。(美聯社)

 

二次大戰期間,甘迺迪決定脫離擁有特權的舒適生活,申請成為太平洋戰爭的志願兵。有一次,他所搭乘的魚雷巡邏艇被日本驅逐艦撞擊沈船,據稱甘迺迪靠著過人的求生智慧,順利讓船上其他組員獲救,其父親隨後安排報章雜誌將他形塑為英雄,替他鋪平未來的政治路。

 

甘迺迪的政治生涯一路有父親資助選舉經費,加入民主黨後,他在1947年至1953年擔任眾議員、1953至1961年當上參議員,並在1961年攀上政壇巔峰—43歲的甘迺迪,成為美國史上至今最年輕當選的總統。

 

甘迺迪(最右)與手足的童年照片。(湯森路透)

 

史實與充滿魅力的形象

 

至今深植於美國人心中的甘迺迪,是擁有遠大抱負、與生俱來魅力,以及顯赫家世的年輕總統。不過,經過學者半世紀以來的研究,甘迺迪與他的時代真相也逐漸被拼湊出來,真實故事可能不如「亞瑟王傳奇」一般偉大。

 

事實上,甘迺迪在任期間所推動的法案,並沒有獲得國會熱烈迴響。他對外交一竅不通,導致在「豬灣事件」(Bay of Pigs)慘敗。1961年4月,甘迺迪欲推翻在古巴實施共產主義的卡斯楚政權,卻失策地下令在美國的古巴流亡政府軍入侵古巴,並讓美國海軍支援。入侵行動完全失敗,也使甘迺迪聲譽下跌。

 

甘迺迪與副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美聯社)

 

當時越南正在烽火連天之際,甘迺迪開始支持美軍介入越戰,這場戰爭最終成為美國人最反對與厭惡的戰爭。他擔心受指責,使共產世界對東南亞的影響力漸增,於是將派往越南的士兵增加到1萬6000人。

 

甘迺迪的私生活也相當複雜,歷史學家說他擁有好幾段婚外情,但當時的媒體記者皆噤聲,因為他們認為總統的私生活,包含通姦,都是不是媒體應關注的事物。甘迺迪被疾病纏身,例如「愛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腸胃疾病、嚴重的慢性背痛,為了緩解疼痛他長期使用麻醉藥物。上述病史與用藥都被保密。

 

 

 

儘管有上述史實,甘迺迪所流傳下來的事蹟都是具有正面意涵的,在即將到來的百歲冥誕期間,也會不斷地被提出來讚揚、稱頌,彷彿是擁有崇拜他的個人宗教一樣。研究甘迺迪的歷史學家達萊克(Robert Dallek)評論道:「甘迺迪擁有如明星一般的影響力。」

 

甘迺迪激勵了整個美國,特別是年輕人,他就職演講中的名言,鼓舞人民投入公共事務:「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他1962年發表「登月演說」,設定了「十年內登陸月球」的願景,1969年成功登月球後,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成就。

 

古巴危機

 

甘迺迪在工作中學習,也承認自己的錯誤,讓他隨著任期成長為更好的總統。他喜歡與果斷的政策幕僚討論,並鼓勵幕僚反對他的看法,讓自己聽取各方意見。隨著上任時間越久,甘迺迪對自己的評斷越有自信,不過他也總是倚賴胞弟羅伯特的意見,並任命其為司法部長。

 

 

史學家達萊克表示,甘迺迪對「豬灣事件」的挫敗感到震驚與尷尬,但他承擔起事件責任,並學會對鷹派海軍將領、情報單位「專家」的建議持保留態度。

 

從經驗記取教訓的的甘迺迪,處理1962年10月「古巴危機」的表現好轉許多。當時,甘迺迪得知,蘇聯於古巴部署射程範圍包含華盛頓的核導彈,美國與蘇聯陷入瀕臨核武戰爭的邊緣,但13天後,甘迺迪大獲全勝。

 

 

美國海軍封鎖航線,防止蘇聯將更多武器運往古巴,迫使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同意移除古巴核導彈。作為交換條件,甘迺迪承諾不侵犯古巴,並撤除美國部署於土耳其的核導彈,該導彈威脅俄國克里姆林宮的安危。

 

兩大超級強權的緊張局勢緩解,甘迺迪1963年發表對於古巴危機解除的看法:「歸根究柢,我們最基本的共通點就是都居住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呼吸著相同的空氣,我們都珍視子女的未來,我們都是凡人。

 

過不久後,1963年7月25日,美國與蘇聯簽訂《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成功的電視明星

 

甘迺迪的成功,有很大部分要歸功於他對電視傳播影響力的認知。

 

 

1960年,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的尼克森,打了一場相當辛苦的選戰,因為甘迺迪於首場電視辯論會上,展現出魅力與穩定的台風,而尼克森則是面色蒼白,顯得緊張、手忙腳亂。最終,甘迺迪以些微差距勝選。

 

甘迺迪就任後,也廣泛地利用電視媒體傳播,建立自己的知名度。他明白,只要成為擁有影響力的明星,就能在美國各家各戶客廳裡的電視現蹤,於是他在電視上轉播新聞記者會、訪談、演講,以及巧妙地釋出自己、第一夫人賈姬(Jackie Kennedy)與孩子的照片。

 

雷根時代的白宮幕僚多納德里(Frank Donatelli)形容甘迺迪的魅力:「他(甘迺迪)當時43歲,為白宮帶來年輕、活力和優雅的氣息。」有別於先前歲數年邁的總統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杜魯門(Harry Truman)等,甘迺迪瀟灑、英俊,擁有絕美的妻子與長相標緻的孩子。

 

甘迺迪與女兒。(美聯社)

 

1961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右二)於白金漢宮招待甘迺迪夫婦。(美聯社)

 

此外,他也與電影明星有所接觸,包含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妹婿彼得‧勞福德(Peter Lawford)、緋聞對象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

 

儘管甘迺迪時常傳出風流韻事,以及疑似使用麻醉藥物緩解病痛,但電視上播出的甘迺迪,是承受巨大壓力仍優雅從容,是擁有美麗妻子與小孩的愛家好男人。他利用自己明星的地位,吸引全美目光,塑造給人民的想像。

 

現在的政治人物也是如此。繼甘迺迪之後的總統,都試著根據自己的個人特質(而不是政策),創造正面形象,這些媒體資訊更促進名人驅使的文化日益流行。然而,這卻導致政治生態更加分裂、汙穢,候選人為博得版面而毫不留情地抹黑彼此。

 

甘迺迪與夫人賈姬。(美聯社)

 

支持黑人民權運動

 

甘迺迪的另一個轉捩點是促進黑人民權。甘迺迪執政時期,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他在電視上看見,民權倡議者被種族隔離主義者毆打、被警犬攻擊,最後選擇站出來支持並聲援黑人民權運動。

 

1963年6月11日,被刺殺前5個月,甘迺迪在電視轉播上呼籲黑人與白人完全平等,他說:「我們主要面臨一個道德問題,如聖經般古老、如美國憲法般清楚明確…我們向全世界推廣自由,但是我們難道要向世界和彼此說,這是將黑人屏除在外的自由之土?

 

 

甘迺迪呼籲立法終止教育隔離政策、普及黑人投票權,將平等擴延至生活的其他面向。直到他死後,這項宏願才達成。

 

甘迺迪與藝文

 

甘迺迪的著作《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於1957年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讓他知性青年的形象深植人心。該書描述,美國不同時期8位參議員的生平故事,在面對黨內、同事和選民壓力時,依然勇敢堅守原則、堅持正確方向的事蹟。

 

但真正讓甘迺迪成為藝術行家的原因是,1961年11月13日,甘迺迪邀請著名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在白宮演奏。

 

 

永遠閃耀的「卡美洛」

 

甘迺迪逝世後,妻子賈姬接受《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專訪,她將甘迺迪的執政生涯比喻為智慧與勇敢兼具的亞瑟王神祕國度「卡美洛」(Camelot),而甘迺迪也相當喜歡當時正在百老匯演出的音樂劇「卡美洛」。

 

她說:「在夜晚,我們睡前,甘迺迪喜歡彈奏一些曲子,而他最喜愛的一首曲子是這齣音樂劇的結尾。他喜歡聽的歌詞是『別讓它被遺忘,曾經有個地方,曾有過短暫閃耀時刻的卡美洛。』」

 

 

逝世50餘年後,甘迺迪百歲冥誕到來的此刻,許多美國人仍無法遺忘他,他仍在這些人們的心中,以一個總統應有的模樣持續閃耀著。

 

甘迺迪在迪利廣場遭刺殺的前一刻。(湯森路透)

 

【編輯推薦】

印度商機大經商挑戰更多 蘋果難輕易複製中國經驗

 

【熱門影片推薦】

●3D列印火箭順利升空 盼降低太空運輸成本

●川普任內首次 美戰艦巡航南中國海爭議島礁

●打破幽暗印象 印尼貧民窟變身「彩虹村」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