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雪山紅檜變化一追9年 台大教授解密「中太平洋型聖嬰」

上報快訊 2017年06月01日 13:32:00
台大地質系教授沈川洲以樹輪研究「中太平洋型聖嬰」現象,30日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訊)」期刊,圖為樹輪研究團隊,左一為沈川洲教授。(台大地質科學系提供)

台大地質系教授沈川洲以樹輪研究「中太平洋型聖嬰」現象,30日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訊)」期刊,圖為樹輪研究團隊,左一為沈川洲教授。(台大地質科學系提供)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參與國際近代氣候研究,利用台灣大雪山紅檜樹輪的紀錄,重建「中太平洋型聖嬰」818年來的歷史,於5月30日登上國際著名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訊)」期刊發表。

 

樹輪研究團隊於2008年在大雪山鑽取共29棵紅檜樹芯標本,分析其中16支樹輪纖維素的氧同位素紀錄,重建中太平洋海水表面從1190到2007年的溫度。

 

沈川洲研究發現,「中太平洋型聖嬰」的振盪幅度與強度,是過去8個世紀以來最為明顯的時期,造成台灣春雨減少。此外中太平洋持續異常高溫也改變了夏秋季太平洋颱風的生成與路徑,對台灣造成威脅。

 

圖為沈川洲教授鑽取樹芯標本。(台大地質科學系提供)

 

與民眾所熟悉的「東太平洋型聖嬰」不同,「中太平洋型聖嬰」對於台灣的影響更為直接。所謂的「東太平洋型聖嬰」即是因太平洋東風減弱,轉為吹西風,東太平洋上湧的底層冷水變少,海水溫度上升,使魚量減少,使東太平洋南美洲國家漁業受到相當大的損失,然而其對台灣氣候的影響則各有說法,較不明確。

 

而此次沈教授所參與的國際研究,利用大雪山紅檜樹樹輪氧的同位素重建中太平洋型聖嬰過去8個世紀的變化。紀錄顯示,近20餘年來,中太平洋表面海水溫度升高,在過去8個世紀中,振盪幅度最為激烈的時期。這種現象很可能是因為人類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導致中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升高。

 

樹輪研究團隊於2008年在大雪山鑽取共29棵紅檜樹芯標本,分析其中16支樹輪纖維素的氧同位素紀錄,重建中太平洋海水表面從1190到2007年的溫度。(台大地質科學系提供)

 

圖為2004年-2005中太平洋聖嬰現象發生,海洋溫度異常圖。(台大地質科學系提供)

 

沈教授預測,如果氣候模式不變,未來中太平洋型聖嬰現象加劇,台灣春雨也許會繼續減少,入春後的旱象更加惡化。此外,因高溫的南太平洋,夏季颱風的形成與侵襲台灣的秋季颱風機率也會相對增加。這些證據顯示未來台灣夏秋季降雨有可能更趨猛烈,需要更加強防災與救災之應變對策與工作。

 

圖為鑽取樹芯取標本。(台大地質科學系提供)

 

圖為樹芯標本。(台大地質科學系提供)

 

這個正在改變台灣降雨型態的中太平洋型聖嬰研究成果,是由科技部卓越領航與台大前瞻計畫資助完成,主要參與人員,包括西安地球環境研究所劉禹研究員以及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Kim Cobb教授。台灣參與人員除地質系沈教授外,還有高雄東方設計學院李慶堯教授與嘉義大學詹明勳教授。全文請看►《Nature Communications》(馬麗昕/綜合報導)

 

 

【熱門影片推薦】

●紅毯時尚SHOW 坎城影展風光閉幕

●阿富汗汽車炸彈爆炸釀400死傷 多國使館被炸毀

●因應北韓飛彈測試 美軍測試飛彈防禦系統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