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北可以向德國的HafenCity學治水

廖振宏 2017年06月08日 07:00:00
HafenCity是歐洲規模最大的都市更新計劃地區,它不是藉由興建堤防來防洪,而是藉由梯形的都市設計,在河畔邊打造防洪及休憩的空間,用來緩衝洪水衝擊,河畔旁的行人空間及自行車道則是第二層設計,建築物與街道則是第三層。(維基百科)

HafenCity是歐洲規模最大的都市更新計劃地區,它不是藉由興建堤防來防洪,而是藉由梯形的都市設計,在河畔邊打造防洪及休憩的空間,用來緩衝洪水衝擊,河畔旁的行人空間及自行車道則是第二層設計,建築物與街道則是第三層。(維基百科)

連日大雨,各地皆傳出淹水災情,政府的治水計畫成為討論焦點。李鴻源和張景森對於治水方式有不同看法與爭論,李鴻源認為治水是國土規劃,張景森則是提出工程技術的改善,事實上,兩個人都沒有錯,但,口水可是無法治水,兩位的幹話之爭,應該要落幕,正視治水防災。

 

台灣是個災害種類多樣的國家,台北更因斷層帶、火山威脅、核電廠環伺、還有51萬戶房屋老舊的問題,被評比為最危險的城市。此次天災,台北受災程度相較中南部較輕微,但,台北市長柯P除了把心思用在北農人事案的政治遊戲上,是否有去思考如何打造兼具災害應變及富有生活意象的城市空間?

 

在台灣,為解決都市的淹水問題,興建滯洪池成為治水的新潮流。但是台北高度發展,水泥與柏油路面阻斷了原本可以將雨水滲透至地下的通路,高樓林立導致滯洪池的土地取得不易,地點也因此設限,更重要的是,以前規劃都市發展時缺少了讓水有處可去的「滯洪」概念。事實上,松山機場就是最適當的滯洪池用地。立委姚文智所倡議的遷機場變公園,結合基隆河畔周邊河濱公園,成為大中央公園區,藉由生態工法成為防災蓄洪的地景,就是台北市面積最大的自然滯洪池。

 

遷移松山機場變身有滯洪池功能的中央公園當然不能完全預防淹水,關鍵在於如何藉由整合土木、水利、景觀設計的防災都市設計,才是正途。現行台北市以200年的洪水頻率做為治水依據,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台灣許多降雨觀測站皆創下200年洪水紀錄。此外,台北市老舊房屋的比例過高,政府可透過都市更新,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環境外,也能藉此逐步提高都市的防洪能力、增加滯洪空間。

 

德國的HafenCity開發計劃,就是台北市能夠學習的對象。HafenCity是歐洲規模最大的都市更新計劃地區,HafenCity不是藉由興建堤防來做防洪計畫,而是藉由梯形的都市設計,在河畔邊打造防洪及休憩的空間,可用來緩衝洪水衝擊,河畔旁的行人空間及自行車道則是第二層設計,建築物與街道則是第三層。「公共空間及綠地」、「防災的永續都市」、「活化老舊區域、兼顧歷史文化建築保存」、「住商混合的經濟發展」四大目標為主的開發計畫,HafenCity的城市思維,或許能打造台北成為下一個與水共舞的城市。

 

【延伸閱讀】

●張景森批「水利王子」李鴻源講幹話:只有他是「大禹」會治水

●為治水隔空駁火 張景森:李鴻源先生又說幹話了

 

※作者為國會助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