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觀點:小英政府的經濟結構不該繼續「維持現狀」

蔡明芳 2017年06月28日 07:00:00
過去大家認為台灣沒有對外貿易協定就會邊緣化的想法,是源自於我們對內需市場的不重視,然繼續忽視內需才是真正的駝鳥心態。面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小英政府在經濟結構上必然不能再繼續維持現狀。(美聯社)

過去大家認為台灣沒有對外貿易協定就會邊緣化的想法,是源自於我們對內需市場的不重視,然繼續忽視內需才是真正的駝鳥心態。面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小英政府在經濟結構上必然不能再繼續維持現狀。(美聯社)

隨著近年來世界經濟走緩,使得中國的出口動能逐漸降低,在中國國內需求尚不足以成為其另一個推升經濟成長動能的當下,中國許多產業所面臨的超額供給問題日益嚴重。「十二五規劃」的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11年重點將是「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調整經濟結構、以及管理通膨。」但是,由於中國過去長期倚賴出口的結果,要在短短幾年間調整中國這艘經濟大船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2015年底,中國政府體認到供給側(Supply Side)問題的嚴重性,希望從生產端入手,調整生產結構,以避免資源的錯置與造成超額產能問題進一步惡化,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在中國第13個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計畫(2016年至2020年)中,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包含「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個部份。

 

由於中國經濟飽受「去產能」的壓力,習近平於是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想解決上述壓力。此一經濟合作的倡議為習近平的重要政策,中國政府也加大落實此倡議的力道,找來 130國代表、29國元首參加今年5月中旬的一帶一路峰會。

 

殖民式的基礎建設

 

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其實就是想要藉由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與相關基金提供貸款,支持一帶一路上的開發中國家推動基礎建設,讓中國過剩的產能有出路。如前所述,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的消費動能逐漸降低,間接降低對中國的引申需求,使得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因此,中國只能往後找需要開發但卻沒有資金的國家結盟,來達到其去化產能的目的。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希望在這些國家因基礎建設升級、帶動經濟成長與國民所得後,又可以增加對其它商品與服務的需求,使得中國可以「持續性」的為其國內產業帶來源源不絕的商機。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中國獨創,日本與韓國長期以來與東南亞國家在基礎建設上的合作,無非也是希望藉由基礎建設來形成標準,建立進入障礙,讓其國家可以在享有持續性的利益,這只是經濟殖民的手段之一。

 

對台灣而言,我們一樣面臨經濟成長動能不足的問題,也需要想辦法幫台灣廠商找出路,以建立廠商的投資信心,進而增加投資。同時,由於台灣過去對於出口的倚賴甚深,每當國際上出現一個多邊貿易協定,就常會有人喊著台灣必須要加入。因此,中國的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同樣受到台灣許多人的關注,也是一個我們必須務實面對且不可迴避的問題。在此,我們必須先想想台灣自己參與一帶一路的經濟計畫時,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好處或有何籌碼加入。

 

台灣的籌碼

 

台灣廠商若加入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中,會有以下幾個問題必須要面對:

 

一、能否建立具台灣特色的供應鏈:

台灣是否可以發展出自己的基礎建設供應鏈,以讓我國在未來基礎建設的維護上或管理上有持續性的獲利空間。例如,我們在軌道的系統上,並未有真正的自有系統,我們如何與歐洲國家競爭,台灣唯一有點競爭機會的可能是管理經驗,但此附加價值是否高到可以支持台灣加入一帶一路不無疑問。若此,台灣在基礎建設的供應上又必須與中國廠商競爭,最後變成「微利」事業,恐又落入為人作嫁的窘境。

二、被提供基礎建設的國家是否為扶不起的阿斗:

基礎建設對一個國家經濟能否持續成長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然而,基礎建設只是一國經濟能否持續成長的因素之一而非唯一。對有嚴重產能過剩的中國而言,到這些國家蓋基礎建設的機會成本很低,甚至還可以由「債權人」的角色在這些國家的經濟面取得話語權。然而,中國可以擁有的好處或亟需解決的問題對台灣而言並不存在。過去與台灣斷交的邦交國中不難看到許多有基礎建設卻無經濟成長的國家。除了經濟利益外,「一帶一路」也必然延伸中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力,故被稱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也有人稱為「龐氏騙局」。這些需要資金與基礎建設的國家,其需求是否可以被創造出來,是台灣廠商或政府需要謹慎評估的。若無法增加這些國家的需求,台灣的加入只是幫中國圓夢罷了。

站在「一帶一路」外的正和賽局

 

從上述的討論來看,一帶一路是否真能對台灣的影響是非常不確定,甚至是負面的。若再就中國自己想像的一中政策而言,在台灣與巴拿馬斷交後,蔡英文總統已明確宣示「我們是主權國家,主權不容交換…但不可爭辯的是,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這是北京當局無法否定的事實。」若此,我們要加入一帶一路將是一個假議題。

 

或許很多人認為是蔡英文總統的「維持現狀」造成斷交,但是,我們是否也可說台灣與一些邦交國過去僅是「螢幕情侶」或只是「維持表面」的鴕鳥心態。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加入「一帶一路」,而是不加入下的台灣因應之道。

 

台灣應該「尋找受中國影響力較低或中國難以合作的貿易夥伴」,如具有經濟自主性的美國與日本,勞動環境要求與環保標準規定嚴格的歐盟,都是中國不容易影響甚至敵對的國家。雖然美國的牛豬與日本的輻射食品問題讓台灣在談判上卡關,但是,只要雙方可以創造不只牛豬或輻射食品的「包裹式」正和賽局 (positive-sum game),合作空間就會存在。此外,過去大家認為台灣沒有對外貿易協定就會邊緣化的想法,是源自於我們對內需市場的不重視,因此,我也再次呼籲「建全內需市場,提高話語權」,是不容易但卻不得不走的路,繼續忽視內需才是真的駝鳥心態。因此,面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小英政府在經濟結構上不能繼續維持現狀。

 

【延伸閱讀】

●面對一帶一路 李登輝盼台灣要走出去找出路

●看懂「一帶一路」:印度會是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機會?

●在Chiwan暗體制下 台灣並未「真正」缺席一帶一路​

 

【熱門影片推薦】

●短髮女孩被誤認男孩 球隊遭取消資格

●前FBI局長赴國會作證前夕 川普欽點新任局長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副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