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前瞻「水環境建設」確實有必要

傅得正 2017年06月24日 00:00:00
全台水庫總容量僅剩20.5億噸,淤積率達28.5%;本、外島共48座水庫處於優氧狀態;自來水供水普及率在南投不到8成、屏東甚至未及5成,全台灣受汙染的河川長度更達1000公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日後勢必面對更嚴重的缺水問題。(曾文水庫/取自蔡英文臉書)

全台水庫總容量僅剩20.5億噸,淤積率達28.5%;本、外島共48座水庫處於優氧狀態;自來水供水普及率在南投不到8成、屏東甚至未及5成,全台灣受汙染的河川長度更達1000公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日後勢必面對更嚴重的缺水問題。(曾文水庫/取自蔡英文臉書)

自從推動「前瞻計畫」以來,不論是立院朝野的爭論、媒體學者的討論,都聚焦在計畫的內容說明不足、經費配置、縣市提出的建設計劃是否納入其中等等討論,行政院和立法院仍在此激烈討論的氣氛中,努力推動「前瞻計畫」。對於民眾而言,投入那麼大筆預算的「前瞻計畫」到底能不能讓民眾生活過得更好,能得到怎麼樣的效益?才是大家關心的重點!

 

今年以來缺水、限水和淹水災害接續發生,台灣屬於乾濕季分明的降雨型態,地形因素也不利於儲存大部分的降雨量,導致春季時因為冬雨量不足加上日益增加的用水量,造成新北、桃竹、南高等地區停水、限水狀況頻繁;受近年來極端氣候的影響,常常在夏季有「短延時強降雨」及連日豪雨的現象,造成淹水、農作物損壞、土石流等災難,這就是民眾最真實的感受和切身的困擾。

 

我們要問的是,政府官員到底有沒有體會到民眾的真實感受?畢竟蔡總統也多次在勘災和下鄉的公開場合中提到:「將投入2千5百億,為台灣打造一個『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親近水』的未來。」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景。不用害怕沒水可用、不用害怕水患成災,對民眾來講,這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進一步來看,政府要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就不得不面對全台水庫總容量僅剩20.5億噸,淤積率達28.5%,以至越來越少的水庫儲水量;本、外島共48座水庫處於優氧狀態,對照台灣每年總用水量達175億噸,且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日後勢必面對更嚴重的缺水問題;目前的自來水供水普及率在南投不到8成、屏東甚至未及5成,而全台灣受汙染的河川長度更達1000公里,在沒有自來水供應的情況下,要取得乾淨、無汙染水源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其實「水環境建設」的「水與發展」項目中,有撥款達1000億元的改善水庫硬體設備、清除淤積和集水區保育治理的計畫,從源頭做起,做好水土保持、避免土石沖刷和水質優氧化,增加水庫的儲水質量,這不就是對症下藥嗎?

 

此外,計畫中也有嘗試更多種水源取得方式,投入了58億元做技術開發,取伏流水和深層海水使用,也蓋了備援水井,主動謀求水源,而不是只殷切期盼著老天的降雨。

 

每當進入限水階段時,都會引發民生、農業、工業用水的搶水爭論,到底該由何處先限水,往往讓政府陷入抉擇的困難。現在計畫中要建造能兼顧環保又能減少和民生、農業搶水的6座再生汙水處理廠,將再生水供給用水量龐大的工業使用。倘若這些都做到的話,就有更豐富的水源,來滿足既有及預計新增加的9萬戶自來水用戶的用水量。這才是真正平衡區域發展、滿足民眾需求的政策。

 

「水環境建設」有儲水、取水、排水及水資源再利用等項目,是不分南北、不分本島外島、不分藍綠縣市都有納入的計畫。全世界都在面對極端的氣候型態,政府已著手進行通盤的水資源規劃,解決民眾無水可用及水患成災的困境,達成民眾深切的期盼,總不能每次都只在災害發生之後,才來埋怨政府沒有作為吧?

 

【延伸閱讀】

●郝明義先生,年輕人並不全部反對前瞻​

●郝明義先生 台北當初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前瞻如蓋房沒看藍圖 郝明義問林全:怎麼不和人民討論

●投書:致郝明義先生-江湖在走 道義要有

 

【熱門影片推薦】

●「再漂亮的武器仍是殺戮工具

●與歐盟談分手 梅伊硬不起來

●菲商船撞美驅逐艦可能是「專業過失」

 

※作者為智庫研究人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