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在黑暗時候有了光 剪紙師楊士毅:感謝社會對我的好

陳怡杰 2017年07月16日 17:00:00
社會資源給了當年闃黑苦悶的他一線光。(攝影:葉信菉)

社會資源給了當年闃黑苦悶的他一線光。(攝影:葉信菉)

這幅由100個人花3個月完成的75公尺作品,可能只是每個觀眾漫長生命的簡短路程,但希望這段微小陪伴產生的力量,能讓每個觀眾走得更久~楊士毅

 

Apple打造的75公尺剪紙作品是全球紀錄

 

一開始,Apple是從楊士毅2015年7月為台南市政府創作〈鳳凰木的祝福〉注意起,那是以樹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有著他典型以「大樹」、「團聚」、「童心」的要素圍繞。

 

楊士毅推論是這樣,「現在大眾奔忙工作,有人少顧家庭、甚至不願意回家,但社會成員從家庭來,成員無法感受溫暖,風氣欲趨敗壞,大家開始罵社會,但其實都是自己造成」,這一套是他自己一直自我喆問滾出來的自解,讓他的作品在完全黑暗、苦悶後,轉型談「陪伴」、「團聚」、「家庭」。

 

楊士毅2015年為台南市創作〈鳳凰木的祝福〉,已規模龐大。(楊士毅提供)

 

楊士毅作品〈回家讓花開〉傳遞家是一棵樹,成員是家中春天、一切繁花盛開原因。(楊士毅提供)

 

把失去的剪回來

 

因為童年寄人籬下,作品才有這麼多以「團聚」為意象的原因?楊士毅說,現在做這些只是點出,那一路以來,包括大學老師黃文勇、職場遇到的國際照明泰斗周鍊(美國最大建築照明設計公司BPI總裁,曾燈光設計紐約自由女神像、馬來西亞雙子星塔、北京頤和園,4千件作品散居全球,2016年與楊士毅在「感光台南:孔廟350週年」合作)、初入社會所得的1百多個獎等,說明自己不是獨自長大,而是因為有這些給他力量不致沉淪的社會資源。

 

讓我黑暗生活有了光,感謝這個社會對我一路的好。」所以怎麼回饋社會,他在二度轉生的創作路不斷思考,楊士毅整個人太正面,不斷講著過去自省反答的大哉問,如何回饋社會云云的警語,簡直讓他充滿渾身聖光。

 

2017台北燈節〈家〉,楊士毅發想「家裡給你最感動的一句話?」,徵求數百封選了20句,「燈節民眾先不看作品,而先注意這些話。」(楊士毅提供)

 

發想的邏輯

 

不過也沒那麼打高空,「回報社會外,我要想如何同時滿足業主,讓我獲得照顧父母的經濟需求?」以前那因寄人籬下所受悲苦經歷,他不再憤慨,學會疼惜。「發想案子的出發點很一致,想別人看到會笑、社會有好改變的邏輯去著手。」

 

我不把案源區分『藝術』或『商業』,沒人有責任給我有意義的工作,但我有責任把看似無意義的內容做出意義,這是觀點也是創意。」他稱「觀點」不是為了讓自己特別,但不同觀點鬆動他人邏輯,「鬆動過程會竄進新空氣,社會有機會清醒一點。」至於「塞進感謝社會意念」會否太軟性,則是自己跟業主溝通的關鍵。

 

人家拿錢是要你解決問題、不是給你創作的,最好讓業主有多出來、賺到的感覺」,比如工業技術研究院想拍「電子書推廣」,他先提不要單講電子書,從「偏鄉閱讀」切入如何?後又加碼建議「那以『閱讀推廣』為手段,來談『陪伴』好了。」

 

楊士毅以2年時間導演紀錄片《在路的遠方看見光》(2013)從「陪伴」談偏鄉閱讀

 

不為抵達目的而出發

 

創作不要急著被認識,先想人家願不願意靠近來看」,「中國鋼鐵也是,要宣傳老人退休福利,我建議避免單講,不然太像目錄,後來改主講『服務』,主推『退休前可開始服務,屆齡退休後有生活目標』」,又是一個業主、社會雙贏的模範案例,這些以社會為出發的反思,迴響到楊士毅剪紙作品,意外讓他被評價作品有橫空出世的創新

 

「剪紙藝術千年,早流傳許多優雅、但沒感覺的圖像,人又懶惰,常直接把圖拿來用,這次Apple的CASE,國外媒體Quartz》說我創新,其實我沒創新,只是想著溝通」,「剛好由此出發,似讓我的剪紙不同於往,溝通會出現創意,這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針對個別情境找出的方式」,他將歸諸於上的「創意」美譽形容為「你還是可以到那裡,但你不是為了到那裡而走路。」

 

2015年楊士毅團隊為為竹北新瓦屋打造12公尺高、7公尺寬〈伯公的祝福〉,呼籲對生養萬物、承載生活的土地心懷感謝。(楊士毅提供)

 

想像看到作品的觀眾表情而創作,這正如當年他重啟剪紙盎然興致的第1刀。

 

2013年現任女友新居落成,「你不是有學剪紙,剪一份字給我祝福吧」,那已是楊士毅遠赴陝西探求剪紙的「雲門:流浪者計畫」結束7年後,「我動的第1刀,確實抱著感恩、想像收到的人看了什麼會開心而創作。」

 

楊士毅重現當年第1刀的「喜」字作品。(攝影:葉信菉)

 

叫我阿貴

 

他又溯源想起成長過程很多痛苦、憤怒、怨恨、哀傷,「從高職到碩班畢業,我寫了60本日記當情緒出口,以前朋友真少,後來去TEDxTaoyuan演講或像現在受訪談話,都是後來硬練。」

 

 

說起被叫「阿貴」原因,他說以前改過名,舊名裡有「貴」,「但那時真的太爛,高職應屆畢業大學也落榜,爛到底,媽媽就想改名會否好運一點。」說是離奇,之後進入大學,楊士毅獲獎不斷、遇到老師拉他一把、後又從剪紙轉出新視界。他還是習慣外界叫他「阿貴」,不打算完全與過去中斷聯繫,至少那仍是曾養育他一部分的曾經。

 

「做我這行容易用藝術迴避問題,就像回家跟父母擁抱,你得不到社會掌聲,但你要不要做?」2007年拍《爸爸的手指頭》時,他為了15分鐘片長拍1年花170萬負債百萬,雖然入圍金馬獎、柏林國際短片影展、東京國際兒童影展等,但藝術歸藝術,過去常年疏離的父母情感,還是要以「付出行動」找回,「創作你可以看見自己問題,但只看見不面對,那沒用。」

 

楊士毅台藝大應媒所畢業作品《爸爸的手指頭》(2007)入圍金馬獎、柏林、希臘、東京各大國際短片影展

 

彆扭也要行動

 

而他能跨開去行動,也是因為身邊有愛的人逝世刺激,那是出生到6歲帶著他的阿嬤,「我不想再遺憾,所以即使跟爸媽擁抱少許彆扭,下意識不好意思、不舒服,但想想至少之後不會遺憾就妥適多了」,「對自己誠實,不想在外做什麼,而想沒人看見時你做了什麼。」

 

成長經歷太多黑暗,楊士毅訪談不斷以正面思考為軸心,甩串出許多邏輯、看法,像是已很熟練的演說家,脫口總常語錄一串。

 

楊士毅早期創作風格苦悶黑暗,圖為〈處境〉。(楊士毅提供)

 

力量做給社會

 

他評析自己有創作天賦,但沒創作欲望,只是剛好以社會為出發的設想,讓作品三贏(社會、業主、自己),威震全球的Apple公司也找上門合作。我好奇問起,沒創作欲望怎麼找靈感?「閉上眼,想著社會就產生畫面,問題滿滿是,想著怎麼透過作品解決、改變就有內容出來」,「簡單講,形象做給業主,力量做給社會。」

 

楊士毅年初為新竹市府創作4公尺高年節作品〈擁抱奇雞〉,藉由大雞抱小孩、人們抱小雞,希望社會多擁抱把溫暖傳出去,另設計面帶笑容的「招手雲」。(楊士毅提供)

 

「『工作』是一輩子花最多時間的活動,如果不透過工作融合『對社會交代』與『對父母經濟照顧』,這輩子也沒別的機會了吧。」話鋒一迴,他反轉現實,「但我說為社會發想,並不是一種美德,我還是為了我自己好啊」,對這種生活本質的形而上定義,楊士毅非得拆到最後一絲一毫,直到把自己說服,就像他把創作當媒介,一塊塊把過去沒被尊重的日子活回來一樣。

 

楊士毅《上報》專訪

 

美麗境界

 

訪談最後,趕著要去台南的楊士毅仍給了《上報》採訪團隊各一個擁抱才啟程,「謝謝你們今天來」,他的話有泰半部分圍繞在「感恩」、「圓融」、「滿足」,不細聽扣緊他的人生歷程,宛如一名宗教家。

 

這已是楊士毅的2.0版,他希望整個社會也可以進化成同樣的美麗境界。

 

撰文:陳怡杰 攝影:葉信菉、林冠伶 影音:黃大維

 

【延伸閱讀】剪下黑暗 剪紙師楊士毅二度轉生創作路

 

楊士毅團隊為Apple首座台北直營店打造全球紀錄(75公尺長)剪紙作品,成功維持Apple開幕話題熱度,隨著7月店面開幕已卸除,他將作品分給團隊裡的100多人紀念。(攝影:林冠伶)

 

【熱門影片推薦】

● 紐約寶寶爬行比賽萌翻眾人

● 解嚴30年:黑色高牆,白色恐怖

● 鱷魚料理成為泰國饕客新寵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上報Telegram,新聞不漏接!@Telegram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