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想像,釐清觀點——廖克發、鄒隆娜談國際電影工作坊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7年07月14日 17:41:00
(Taiwan Docs提供)

(Taiwan Docs提供)

說到「走向國際」,在紀錄片領域,你最先想到的會是什麼呢?

 

也許是作品入選了國際影展,有機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映;也許是參加提案大會,為作品爭取更多資金挹注;也許是跨國合製,讓更多國際人才的參與到製作過程裡。而「參與國際電影工作坊」,或許也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選擇,甚至是打定基礎的第一步。

 

長期致力於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的Taiwan Docs,今年五月特別舉辦了「DOC Talk紀錄對講機|國際接軌第一步:從工作坊出發」的座談,邀請曾入選多個國際電影工作坊,經驗豐富的廖克發(註1)、鄒隆娜(註2)導演一同分享,看他們如何帶著電影去旅行,獲得不一樣的思考及養分。

 

國際工作坊不勝枚舉,先釐清你的需求

 

廖克發和鄒隆娜都是台藝大電影系校友,求學階段即備受國際矚目,畢業後仍持續創作,目前皆為獨立的電影工作者。除了作品多次在國際影展曝光之外,兩人也積極報名國際工作坊,除了都曾入選柏林新銳營(Berlinale Talents)、南特影展「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東京新銳營(Talents Tokyo)外,廖克發也於2015年赴韓國釜山參與AND亞洲紀錄片連線工作坊,並於獲選進全球只收十個電影長片企劃案的坎城影展「世界電影工廠—新導演工作坊」。鄒隆娜則參與過「盧卡諾影展導演學院」及由越南導演潘黨迪(Phan Dang Di)創辦的電影工作坊「Autumn Meeting」。

 

每個工作坊的報名條件以及目標都截然不同,在參加前了解各工作坊的屬性、詳讀簡章,是最基本的功課。舉例來說,南特影展「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和東京新銳營在報名時都需要繳交一份影片的企劃書,前者的課程集中在提案的技巧,包括如何說話、觀察聽眾反應,幫助學員(導演與製片)未來在參加提案大會時能更有效地表達,吸引投資商的注意力;後者除了提案的訓練外,也安排有許多與各國選片人、發行商交流的機會。

 

而廖克發在2015年則憑藉著企劃案《不即.不離》獲頒AND亞洲紀錄片連線的首獎獎金,並於同年十月安排至釜山影展參與工作坊。「因為已經獲得AND的投資,所以在工作坊的討論就更為聚焦,有專題講座和一對一面談,直接提供我剪接上的建議。」廖克發說。

 

主持人吳凡(左至右)、導演廖克發、鄒隆娜(Taiwan Docs提供)

 

歐洲電影工作坊,強調串連和建立網絡

 

廖克發認為,歐洲因為產業規模健全、交通便利、國際學生多,跨國合製早已稀鬆平常,「一個德國學生的畢業製作,攝影師可能就是法國人,錄音師可能是奧地利人。」因此,相較於亞洲工作坊偏向技術性的特質,歐洲的工作坊也就更為強調串連,協助創作者建立網絡(Networking)以擴充資源。歷史悠久的柏林新銳營就是典型的例子。

 

「Berlinale Talents不一定需要攜帶企劃案報名,也不限導演,他注重的是作為一個創作者,你的想法是什麼?你喜歡的導演是誰?你接下來想做什麼創作?」廖克發說。柏林新銳營的課程包括了認識各國電影產業、了解國際合製如何運作,學員也涵蓋不同職位的電影工作者,有人想找投資,有人找演員,有人找合作導演。

 

除了柏林新銳營,鄒隆娜也對自己參與過的「盧卡諾影展導演學院」印象深刻,認為那是「創作者的天堂」。「盧卡諾影展本身的市場屬性沒有那麼明顯,工作坊報名也不需要企劃案,他參考的是你的創作經歷和自我描述。我們在盧卡諾也沒有練習提案,15個學員就是去看影展推薦的影片,與影展安排的導演們交流。互相打氣也互相打擊。」她說。

 

主持人吳凡(左至右)、導演廖克發、鄒隆娜(Taiwan Docs提供)

 

走出舒適圈,給自己一個「國際合製」的可能

 

2016年鄒隆娜憑藉作品《阿尼》,入圍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的短片競賽 。《阿尼》的製片就是她在柏林新銳營的朋友,而她在東京新銳營認識的學員也同樣參與了該片的製作,甚至當初她會報名坎城,也是南特提案工作坊的主辦人看完初剪後,鼓勵她去投件的。

 

參加國際工作坊、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工作者、開啟合作的可能。鄒隆娜創作旅程的「國際接軌」看起來水到渠成,背後卻是她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她笑說,自己在柏林遇到第一個文化衝擊就是「喝酒」,因為這對她這樣一個不喝酒、不party的人來說很難適應,「但很多的合作都是在這種看似玩樂的場合中促成的。所以我就告訴自己無論多害怕或害羞,都不要拒絕參加。」

 

廖克發也舉電影《親愛的大笨象》(Pop Aye)為例,這部片拿的是新加坡政府的輔導金,導演是新加坡人,製片是西班牙人,拍攝和後製則在泰國,混音師 Nikola來自西伯利亞,是他在柏林新銳營的室友,他也由此發現新加坡近幾年正努力推動國際合製,吸引不少外國電影人長期進駐。

 

「現在的電影世界就是這樣子了,所以大家的想像可以再大一點。」廖克發認為台灣電影有很好的技術,但相較於近幾年來東南亞新銳導演跨國間的結盟、合作、冒險,台灣電影似乎還帶著傳統的包袱,在國際舞台上缺席。鄒隆娜同樣也對自己在柏林遇到的東南亞創作者印象深刻,更期待未來有更多台灣創作者能試著跳出舒適圈,參加國際工作坊和嘗試跨國製作,「這並不是為了跟不同國家的人合作,而是當你鼓起勇氣去與這些人互動、甚至請求他們的協助時,這個過程會使你的作品豐富很多。」

 

(Taiwan Docs提供)

 

工作坊只是開始,創作是一個長跑的過程

 

然而,去了影展或工作坊,創作生涯就會一帆風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何在參與工作坊的過程中,釐清自己的創作觀點,或許才是更要緊的事。

 

「不要因為去了一個工作坊就認為會平步青雲,每拍一部片都是重新開始,就算得獎了也一樣。」廖克發坦言,自己曾有過迷思,以為去了某影展的創投或工作坊,就會是那個影展的寶寶,影展會選你的片,從此以後拍片就順順利利。「大家必須接受拍電影的競爭是非常大的,台灣已經比較溫和了。」

 

甚至,廖克發認為在國際的舞台上,紀錄片企劃案比劇情片還難獲得支持,因為投資者的視野是國際的,也都對全球的政經環境、市場趨勢非常了解,他們考量的是一個作品能否與世界對話。例如,假使今天你想拍台灣的風災,他們也許會問你,世界各地都有風災,我為什麼要看台灣的故事?

 

問題來得直接,但廖克發也覺得這其實是對創作者很好的訓練。「因為只要你一離開台灣,你就代表著台灣,這些提問會刺激你去思考自己對台灣認識夠不夠?在國際的工作坊上一定會一直遇到這些問題,一開始當然會受挫,但也不必期待自己可以很快想通,我們必須承認,創作是一輩子的事情。你可以把自己這個問題放在心裡,在工作坊只是一個開頭,這是一個長跑的過程,慢慢的,你一定會越來越清楚。」

 

鄒隆娜也同意,參與國際工作坊好處便是打開想像,幫助自己釐清觀點。「我常常去思考自己拍攝的觀點是什麼?我說故事的方法是什麼?在這幾百幾千個人當中,我不一樣的地方什麼?我的作品的重要性是什麼?還有,身為一個台灣人,如果不透過語言跟字幕,我的故事能不能被所有人了解?」

 

「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坊可以真的把你帶到什麼地方」

 

鄒隆娜提醒有志參與國際工作坊的台灣創作者,在報名前一定要先好好沈澱自己究竟想要透過創作說什麼,而出發前更必須好好運動、儲備體力,「因為真的會很累!」而名片、作品DVD或線上試看連結也需備妥,以便向人介紹自己。

 

廖克發則認為,在國際場合中,一個發行商每天可能會收到一百件劇本,很現實的,他根本不可能一一點來細看。因此,讓人對「你」這個人有印象可能更重要,從言談中讓人感受到你的創作態度,明白為什麼這部片非你拍不可?之後再寄連結對方才有興趣點來看。

 

最後,他也再次強調,國際化並不是你一年出國好幾次,今天大家能坐在這邊討論要不要國際化,是因為我們出生在比較有資源的國家。身為一個創作者,擁有這麼好的條件,就更得思考自己要完成什麼樣的作品?以及,你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帶給世界什麼?「重要的是方向,而不是目的地。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坊可以真的把你帶到什麼地方,但是一定可以幫助你釐清方向。」(逐字稿整理╱楊子暄,編輯╱何思瑩)

 

(Taiwan Docs提供)

 

註1:
廖克發,華裔馬來西亞人,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重要作品有紀錄片長片《不即不離》,劇情短片則包括《愛在森林邊境 Cul de Sac Forest》 、《鼠》等,《妮雅的門》曾入圍釜山國際影展「超廣角」(Wide Angle)單元亞洲短片競賽。國際參展經驗豐富。

 

註2:
鄒隆娜,母親是菲律賓人,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短片作品《阿尼》曾入圍2016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短片競賽、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國際參展經驗豐富。

 

註3:
柏林新銳營(Berlinale Talents):由柏林影展創辦於 2003 年,目標為開放全世界電影新銳的參與,課程規劃包括新銳高峰會(Summit)、企劃工作坊(Project Labs)、專業工作室(Studios)、以及媒體新銳營(Talent Press)。

 

南特影展「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法國南特影展自2000年起打造的Produire au Sud 工作坊(簡稱PAS),目標為拓展亞洲、拉丁美洲、非洲三洲年輕導演國際合製的可能。近三年與台北電影節聯合舉辦。

 

東京新銳營(Talents Tokyo):東京 FILMeX 影展的國際作坊,與柏林影展聯合舉辦。

 

AND亞洲紀錄片連線工作坊:由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發起的創作基金「亞洲紀錄片連線」(Asian Network of Documentary Fund, AND Fund)所創立的工作坊,AND每年公開徵求拍攝中/後製中的亞洲紀錄片提案,給予10部左右紀錄片拍攝計畫,每部約五千或一萬美元的補助。獲得補助的導演將獲邀前往釜山影展領獎並參與工作坊。

 

【延伸閱讀】

「台灣」作為焦點國家,專訪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人Andrea Slováková(下)

「台灣」作為焦點國家,專訪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人Andrea Slováková(上)

「我沒辦法告訴你立石鐵臣是誰。」—《灣生畫家-立石鐵臣》郭亮吟導演座談紀實

專訪瑞士「國片」的海外行銷推手:Swiss Films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