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人權流亡英國的伊朗律師 200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巴迪

余尹倫 2017年07月18日 14:38:00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朗人權律師伊巴迪。(美聯社)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朗人權律師伊巴迪。(美聯社)

「民主就像朵花,你必須日日替它澆水並提供光照,你可不行一次給足一個月的水分,民主需要的是每日呵護。」--首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伊朗人與穆斯林女性伊巴迪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朗人權律師伊巴迪(Shirin Ebadi)2017年於美國紐澤西(New Jersey)接受伊朗裔美籍作家哈克普爾(Porochista Khakpour)專訪,採訪內容刊登於英國《衛報》(the Guardian)。這是《衛報》針對「改變世界的女性」專題所推出的第4篇系列報導。

 

 

為逃離伊朗政府迫害,伊巴迪目前流亡於英國倫敦。

 

與伊巴迪母語同為波斯語的哈克普爾回憶,真正認識到伊巴迪這號人物大概要回朔到2003年秋天。當時人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就讀研究所的哈克普爾,其實並不以自己的祖國為榮。主因在於當時國際社會對伊朗的觀感。

 

時任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才在2001年的國情咨文中,點名伊朗是「邪惡軸心」(Axis of evil),言下之意,指控其是「贊助恐怖主義的政權」。

 

 

但在這一切的負面消息中,2003年卻傳出伊巴迪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喜事,「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父親的那通電話:『最棒的消息,希林伊巴迪贏了諾貝爾。』」哈克普爾透露她的母親與伊巴迪是同鄉,皆來自歷史古都哈馬丹(Hamadan),整家人也因此更沉浸在這份喜悅。

 

家庭觀念開放、進步

 

伊巴迪出生後隔年,舉家搬遷至首都德黑蘭(Tehran),她並在家人支持下順利取得法學學位。1970年伊巴迪成為首位伊朗女性法官,1975年當上首位女性、同時也是年紀最輕的德黑蘭第26區法院首席地方法官。當時她的年齡甚至不超過30歲。

 

謙虛的她將成就歸功於家人的鼓勵,「我很幸運出身在一個很棒的家庭。我有兩個姊妹與一位兄弟。我們並沒有被差別對待。我的父親非常深愛著我的母親,他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女性主義者,我的一些女性主義觀念都是向他學習而來。」

 

 

伊巴迪的雙親皆為擁抱現代思想的穆斯林,從小灌輸她尊重宗教多元的重要性。

 

脫下法官袍改當人權律師

 

未料,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當局下令開除女性法官,不願接受降級的伊巴迪選擇申請提前退休。期間她傾心寫作,專心照料2位女兒。最終在1992年順利取得開業執照,開啟人權律師的生涯。

 

伊巴迪曾擔任多起人權案子的辯護律師,也有過替伊朗境內深受迫害的巴哈伊信仰(Baha’i)領袖進行辯護的經驗。但她從未有要以此維生的念頭。

 

「不只是我一人沒賺到錢,20位與我們合作的律師也是如此。我們替6000件政治迫害案辯護,但沒收過半毛錢。」至於家中的經濟來源,伊巴迪稱平日提供的法律諮詢服務,加上工程師丈夫的薪資,足以貼補家用,「所以我不會跟政治犯收錢」。

 

 

不過,她人權律師的身份很快替自己惹禍上身。1999年她被以「煽動公眾意見」的罪名起訴,在埃溫監獄(Evin Prison)的禁閉室待了25天。過去她皆是以辯護律師的身份造訪此地。最後,伊巴迪在國際聲援下躲過當局欲加諸更多罪行的恐嚇。

 

意料之外的和平獎

 

2003年的諾貝爾獎對伊巴迪來說尤如雨後甘霖,完全在她的意料之外,伊巴迪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入圍。後來她靠著和平獎的獎金成立「人權捍衛者中心」(Centre for Human Rights Defenders,CDHR),支持政治犯家屬。無奈的是,6年後麻煩再度找上門。

 

時間倒轉回2009年。伊朗第10屆總統大選於抗議聲中落幕,落敗的反對派領袖穆薩維(Mir-Hossein Mousavi)指控選舉涉及舞弊,發起綠色革命(Green movement),號召數十萬不滿大選結果的民眾走上德黑蘭街頭。穆薩維最終遭當局軟禁在家。伊朗國內則掀起一波新的鎮壓行動,伊巴迪因而受波及。

 

 

當局下令沒收伊巴迪的財產,包括CDHR所在的辦公室,甚至故意設計與她結縭35年的丈夫,逼不得已伊巴迪只好流亡倫敦。哈克普爾描述,當談起這段過往,訪談間總是活力滿滿的伊巴迪,言語中不禁流露出一股悲傷。

 

「我沒回去的原因不是因為害怕坐牢。而是我清楚在伊朗以外的地方,我可以發揮更大的功效。我可以發表看法。我可以聆聽人民的聲音。」當被問及是否想念伊朗,伊巴迪回道「那是當然的」,她表示自己終有一天會重返伊朗。

 

 

伊朗政權的不擇手段

 

在大選結束後數月,伊巴迪的丈夫突然失蹤,再次通話時卻捎來這項訊息:自己出軌了,現在人在埃溫監獄。真實情況是,伊朗警方故意設下圈套(sting operation),找來一名應召女又提供酒品,引誘他上當。由於現場有酒,加上伊斯蘭律法禁止婚外性行為,當局自然有理由將他逮捕。他先是被處以鞭刑,隨後因通姦被判處死刑。

 

為了活命,伊巴迪的丈夫選擇與魔鬼進行交易,以公開批評妻子作為代價。「希林伊巴迪不配獲得諾貝爾,她被授予該獎只是為了要她幫忙推翻伊朗...」

 

伊巴迪在《直到我們都自由:我在伊朗為人權而戰》(暫譯,Until We Are Free: My Fight For Human Rights in Iran)一書中親自揭露這段不堪往事,目的是提醒世人伊朗政權的噁心伎倆。

 

最後,伊巴迪與丈夫兩人選擇和平分手。

 

 

年輕世代應親身實踐民主

 

針對美國境內日益惡化的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現象,伊巴迪認為,這與該信仰如何被呈現有很大的關聯。「一個國家跟她的人民是非常不同的,該政權可以是邪惡的,但她的人民並不一定是如此,這也是社會經常存在對立的原因。」

 

伊巴迪接著解釋,「世界上將近1/4的人是穆斯林,也有許多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他們彼此很類似嗎?當然不是。但許多國家卻只願呈現伊斯蘭黑暗的一面。」她無奈表示,美國雖有許多傑出的伊斯蘭學者,「但沒人認識,倒是大家都知道賓拉登!」

 

另外,伊巴迪認為年輕世代應對社會正義與政治議題抱持興趣,但別把投票視作唯一任務。「你必須確保支持的候選人有按你的意願行事,他們若沒做到,那麼你就必須起身抗議」。

 

「讓我舉個例子吧」,伊巴迪說道,「民主就像朵花,你必須日日替它澆水並提供光照,你可不行一次給足一個月的水分。民主需要每日的細心呵護。」

 

 

身為無國界記者組織榮譽董事的伊巴迪女士受邀來台,18日將出席由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與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等機構共同舉辦的「後真相時代的言論自由與新聞倫理」研討會。

 

【編輯推薦】

「人人生而自由」 劉曉波一生捍衛普世價值 

 

【熱門影片推薦】

澳洲男子搬家奇招:靠火車

日本最大VR樂園就是要你「迷失自我」!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