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變與不變》中印邊境對峙 外交仍是解決紛爭最好方式

曾蘭淑 2017年08月05日 15:58:00
2016年10月16日金磚五國年度峰會,印度總理莫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印度會面。(照片:湯森路透,後製:潘世惟)

2016年10月16日金磚五國年度峰會,印度總理莫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印度會面。(照片:湯森路透,後製:潘世惟)

中國與印度的邊境部隊6月下旬起,在邊境錫金段,即不丹、印度與中國大陸邊境的洞朗(印度稱Doklam)對峙超過1個多月,兩個國家互相叫陣喊話,甚至有媒體分析中印戰爭的可能。確實,1962年中印戰爭就是從邊界對峙開始。

 

然而,「外交」與「戰士」在戰爭的開始與結束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本文相信,中印從1988年開始的邊界對談所設立的外交機制與信心建立措施,不用等到冬雪封山,危機就可化解。

 

 

3方面看中印邊境衝突

 

此次中印邊境對峙的「變與不變」,可以從3方面觀察:

 

第一、其實中印關係邊境對峙並非是新聞,由於中國與印度並沒有一條經過實際會勘界定,或是因條約同意的合法邊界,1962年邊界戰爭也沒有解決爭議的邊界問題。因此雙方互指入侵邊界時有所聞。

 

每年印度指控中國入侵邊界達上百次以上,經常是印度媒體討論的焦點,但邊界對峙經常時「民間熱官方冷」,因為是爭議邊界,不能說你入侵還是我入侵;中印官方刻意低調處理。但此次邊界對峙,中印雙方外交部都彼此高調放話,中國外交部甚至主動出面指責。印度抵制5月在中國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會」,想必中國也已點滴在心頭,不再隱忍。

 

第二、誰先改變邊界現狀?首先是中國在中、印與不丹邊界的中國境內修建一條公路時,引發印軍進入中方自認的領土,阻攔修路,中國解放軍因此越界進入位於錫金不丹西藏三角地帶,摧毀了2座印度軍隊的碉堡。過去幾年裡,印度軍隊在錫金段的中印邊境大規模建設新碉堡,並對一些就碉堡進行了升級。


根據中國政府的說法,這次印軍越界事件發生在錫金段已定邊界,印度歷屆政府多次以書面形式確認,與以往雙方邊防部隊在未定界地區的邊境摩擦、對峙,「有本質上不同」,印軍是進入中國領土。

 

但對印度來說,雙方爭執的焦點是戰略要地:春丕河谷(Chumbi Valley),這個狹窄的路段是中國與不丹的爭議領土,不能說是誰侵犯誰!尤其春丕河谷靠近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Siliguri conrridor),有「印度的雞脖子」之稱,是印度通向東北部各邦的必經之路,有其戰略重要性。若中國在洞朗高地取得控制權,會讓印度失去地緣與戰略上優勢,印度當然要據理力爭,阻撓中國任何建築工事。

 

第三、中印爭議邊界主要有東、中、西3段。以往邊界對峙主要發生在東部的阿賽克欽(印度稱拉達克Ladakh)和西段的印度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中國稱藏南)地區,這次中印邊界對峙卻發生在錫金段,涉及中、印、不丹三國的爭議。

 

 

從邊界對峙到邊界戰爭

 

先談中國與不丹,不丹是目前中國14個陸地鄰國中唯一沒有和中國建交的國家,中國為了解決與不丹的邊界爭議,從1984年至2016年已進行了24回合的邊界對談。不丹無力對抗強大的中國,對中國節節進逼的修築工事,只能求救於傳統的老大哥印度,不丹夾在中印之間,不是兩面逢源,就是兩邊得罪,捉襟見肘。

 

再述中印邊界糾紛,涉及從兩方建國以來,未劃定邊界的歷史情仇;1959年邊界對峙,演變成小型武裝衝突,1962年,兩國打了一個月的邊界戰爭,但中國大敗在軍事、後勤補給都沒有準備好的印度。然而,這場戰爭沒有解決邊界爭議,導致印度留下「恐中、仇中」的歷史創傷。

 

印度從此勵精圖治,進行軍事現代化的建設,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戰爭無往不利。隨著兩國經濟崛起,中印紛紛投入邊境的建設與增軍,因此,如果要再打一戰,印度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但本文認為,中印要再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55年來國際局勢的改變與中印關係之間的發展,從防禦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的角度來看,提供了許多抑制的因素。

 

 

首先,雙方都是核武國家,核子武器雖有互相保證毀滅的功用,但核武最大的功能是互相嚇阻(deterrence)的功能。

 

第二、中印就爭議邊界從1986年至今已進行至少40回合的會談,彼此建立的信心建立措施(CBMs)與協商會議,已讓中印從1976年在錫金段發生過的拉堆山口衝突後,至今沒有發生過武裝衝突。就像雙方嚴守標準程序,要求彼此邊境部隊在爭議邊界巡守時,需要反背槍枝,且槍口向下,並且向雙方揚旗,高喊「中印是兄弟之邦」,避免可能發生的駁火。

 

2013年發生在西段中國新疆的阿賽克欽(印度稱Ladakh)邊境對峙,為期2周,最後也以召開邊境會議解決。

 

 

第三、2國所建立的經濟互賴的關係,對戰爭仍有抑制的作用。加上中國要開展一帶一路大戰略,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需要印度洋大國印度的配合與支持,中國與印度撕破臉,對中國沒有好處。

 

說穿了,中印關係不變的是,兩國關係在於互信不夠, 只能維持在冷和的關係;但改變的是,靠著國際制度、信心建立措施等外交的折衝俎,可以降低衝突。

 

最後,正如防禦現實主義認為,一個單純尋求安全的國家不會無端興戰,除非內部動亂或是極度誤判外來的威脅。就像中印1962年的戰爭,14世達賴喇嘛逃至印度成立流亡政府;毛澤東認為印度總理尼赫魯協助14世達賴喇嘛推翻中國對西藏的統治,因此不惜一戰。

 

未來,一旦達賴喇嘛辭世,印度若再支持西藏反抗中國,常態的邊境對峙才可能升高衝突引發戰爭。

 

 

(編按:《世界的變與不變》專欄隔周推出,由英國諾丁漢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現任中原大學兼任講師曾蘭淑執筆,她以另類角度觀察國際現勢與潮流,提供讀者深入淺出、全面的國際觀察。)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