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近日對烏克蘭政策的突然扭轉,引發外界對美國支持台灣承諾的疑慮。(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突然扭轉對烏克蘭的政策,引發外界對美國支持台灣承諾的疑慮。川普先前錯誤地指責烏克蘭挑起戰爭,還與莫斯科接觸,顛覆美國長期孤立俄羅斯的立場。這項變化可能讓台灣擔憂美國是否也會改變對台灣的支持,中國也恐因此加強「美國不可靠」的宣傳戰。
然而,專家認為北京不會草率行動,因為白宮內部仍有許多對中國強硬的聲音,強調美國的戰略重心仍在印太地區。雖然川普的作法讓國際震驚,但簡單地假設美國會以相同的模式對待台灣,可能過於武斷。
美聯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扭轉過去3年對烏克蘭的政策,引發外界擔憂,中國可能因此受到鼓舞,進而加大對台灣領土的聲索。然而,專家指出,北京目前更可能處於觀望狀態,靜待歐洲局勢的發展。
過去兩周,川普多次發表與克里姆林宮立場相似的言論,包括錯誤地聲稱「烏克蘭根本不該發動這場戰爭」、表示烏克蘭「未來可能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還質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政府的合法性。川普也顛覆了美國長期以來孤立俄羅斯的政策,開始與莫斯科直接對話。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前往華府與川普會談前表示,他將強調「面對普丁時不能表現軟弱」。馬克宏表示他會對川普說:「這不是你的作風,也不符合你的利益,如果你對普丁表現軟弱,那面對中國時,你怎麼能保持自己的可信度?」
就如同莫斯科聲稱烏克蘭本來就是俄羅斯的領土,中國也聲稱擁有對台灣的主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從未排除以武力奪取台灣的可能性。
華府「全球台灣研究所」(Global Taiwan Institute)執行長蕭良其(Russell Hsiao)指出,雖然川普似乎試圖收回他先前錯誤指責烏克蘭挑起戰爭的言論,但他政府對烏克蘭政策的突然轉變,仍可能讓部分台灣民眾擔心「美國是否也可能對台灣撤回支持」。
不過,儘管北京正密切關注川普的言論,它仍不太可能因此倉促行動。蕭良其不認為習近平會如此魯莽,僅僅因為川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表現,就輕率地認定他在台灣問題上也會做出相同決策。蕭良其說:「川普的行為太過不可預測。」
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國安會(NSC)及國務院高官、現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總裁羅素(Daniel Russel)則指出,川普的政策轉變將進一步加強北京對外宣傳美國不可靠的敘事。
羅素說:「北京對台灣的影響工作,核心就是讓台灣認為美國的支持不可靠,而中國的統治則是無可避免的。川普已經透過他的言論強化了這一點,表明他不會堅持支持台灣。」他還補充,川普政府的轉變可能導致美國在亞洲的盟友重新考慮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依賴。
川普在 2021 年卸任時,在台灣頗受歡迎,被普遍認為促進了美台關係的發展。根據美國法律,美國有義務向台灣提供足夠的軍事裝備與技術,以協助其抵禦中國的侵略,但美方仍維持「戰略模糊」政策,對於是否會直接軍事介入台海衝突則未明確表態。
近期,川普對台灣的態度趨於批評,表示台灣應該支付美國軍事防衛的費用。他還多次指責台灣搶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並在本月稍早暗示可能對台灣半導體產品徵收關稅。
然而,川普政府內部仍有許多對中國強硬的官員,包括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與國防部長海格塞斯(Pete Hegseth)等高層。
海格塞斯稍早在布魯塞爾與北約(NATO)盟友會晤後強調,如果美國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將是為了專注於亞太地區,並讓歐洲國家承擔更多自身防務責任。海格塞斯表示:「太平洋地區的嚇阻效果,主要還是得由美國來主導,」
幾天後,盧比歐與日本及南韓外交官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舉行會談,並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另外,美國國務院也在近期更新美國政府網站上的台灣事實頁面,刪除了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述,此舉令北京不滿。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中國安全與防務政策資深研究員溫玫雅(Meia Nouwens)表示:「如果我是北京當局,我會特別關注海格塞斯對美國為何改變對烏克蘭支持的說法。」她指出,海格塞斯的話表明,美國的重心是在印太地區,這不會讓北京感到安心。
她認為,美國對烏克蘭政策的轉變,將讓中國有機會加強「美國是不可靠夥伴」的宣傳攻勢,但北京不太可能因此認定華府願意對台灣問題讓步。
溫玫雅表示,整體而言,美國與中國各自的發展趨勢並沒有明顯改變,雙方都不願意在國際舞台上讓步,而是希望持續強化自身國力。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國防事務資深分析師葛蘭姆(Euan Graham)則指出,儘管美國盟友「應該關切川普政府對烏克蘭的拋棄態度,以及其與普丁的談判意願」,但若據此推測美國對中國和台灣問題的立場相同,則「過於簡化」。
葛蘭姆表示:「更可能的情況是,川普政府試圖將烏克蘭問題歸為歐洲內部事務,以便讓美國能從更強勢的地位來應對中國。葛蘭姆認為這是1種危險的策略,因為它樹立了可怕的先例,但這種模式未必會套用在中國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