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2017年曾視訊發表談話,說明當年震撼美中台的核武事件。(攝影:陳品佑)
1988年1月,台灣1名資深核工程師叛逃至美國,並向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提供關鍵情報,揭露台灣的最高機密核武計畫,改變台灣的歷史進程。美國CNN如此描述台灣核武發展的關鍵人物,時任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的張憲義上校。
高齡81歲的張憲義最近罕見接受CNN專訪,談及30多年前的這段歷史,仍堅持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強調他認為這是對台灣人民「最好的選擇」。
美國CNN報導,張憲義曾是台灣核武發展計畫的關鍵人物。這項計畫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在台灣秘密進行,目標是趕上中國的核武發展。然而,張憲義同時也是中情局的線民,他向美國提供情報,最終讓美方對台灣施壓,迫使台灣終止核武計畫。有專家表示,當時台灣距離研發出核彈只有一步之遙。
張憲義的行為在台灣引發極大爭議,有人認為他背叛祖國,削弱台灣對抗中國的能力。但是,張憲義在美國愛達荷州接受CNN專訪時,仍堅持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他說:「這根本不是背叛。我選擇向CIA提供情報,是因為我認為這對台灣人民是好的。」
張憲義的故事與揭露以色列核武的莫迪凱·瓦努努(Mordechai Vanunu)有相似之處。瓦努努是前以色列核武技術員,聲稱由於反對大殺傷力武器,1986年向英國傳媒揭露以色列核武計劃。他後來被以色列摩薩德的特工誘至義大利後,被下藥及綁架,隨後被帶到以色列在1場閉門審訊中被定罪。
1964年,中國成功試爆第1顆原子彈,讓仍與中國敵對的台灣政府極度不安。兩年後,蔣中正秘密啟動核武計畫,由國防部下屬的中山科學研究院主導。當時,張憲義作為台灣軍方派往美國深造的核專家之一,曾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受訓,後來獲得田納西大學核能工程博士學位。
雖然台灣官方宣稱其核能研究僅限於和平用途,但張憲義表示,當時所有被派往美國的學生都心知肚明,真正的目標是核武發展。「我們心裡都清楚,雖然這些目標沒有被白紙黑字寫下來,但我們知道自己該學什麼,該專注在哪個領域。」
然而,美國政府對台灣的核武計畫早有懷疑。美國強烈反對全球範圍內出現新的核武國家,特別是台灣作為美國的盟友,更不能影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因此,台灣的策略是發展「隱藏版核武」,即不實際生產核彈,但擁有隨時能夠製造核武的技術與原料。
核不擴散專家、華府科學暨國際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創辦人歐布萊特(David Albright)表示,當時台灣的掩護說辭非常高明。美國官員一直找不到突破點來揭穿台灣的掩飾。
1977年,張憲義回到台灣,在核能研究所(INER)負責開發模擬核爆的電腦程式。這期間,他逐漸意識到中國對台灣擁核的強烈敵意。1978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警告,若台灣發展核武,中國將不惜動武。
張憲義回憶說:「我覺得他們是認真的。我不希望台灣與中國發生衝突,使用核武毫無意義。」
1980年,張憲義在前往美國出差時,再次被CIA接觸,這次他答應與美方合作,並於1984年正式成為CIA線民。此後4年,他與CIA特工「馬克」(Mark)定期在台北多處安全屋會面,包括士林夜市附近的1間公寓。他提供機密文件、照片,並證實台灣的核武進展。
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發生,讓張憲義更堅信台灣必須停止核武計畫。同年,以色列核武告密者莫迪凱·瓦努努(Mordechai Vanunu)向英國媒體揭露以色列的核武計畫,隨後遭摩薩德綁架並關押多年,這也讓張憲義更加謹慎。
1988年1月,CIA安排張憲義及其家人秘密撤離台灣,前往美國。當時,正值台灣總統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美國趁此機會向台北施壓,要求全面終止核武計畫。
核不擴散專家歐布萊特指出,張憲義的情報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讓華府獲得足夠證據向台灣攤牌。「美國與台灣在核武問題上鬥智鬥勇多年,但張憲義的情報讓美國掌握決定性證據,能夠直接施壓台灣。」
張憲義離開後,美國派遣專家拆除台灣的鈽分離設施,並監督重水及輻射燃料的移除。台灣政府則發布通緝令,張被視為叛徒,直到2000年通緝令才撤銷。但他從未回到台灣,並表示不確定台灣社會會如何看待他。
張憲義的決定至今仍具爭議。有人認為,台灣若擁有核武,或許能像烏克蘭一樣,避免被中國攻擊。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教授黃介正認為,張憲義的行為「是對國家的背叛」,因為核武可作為談判籌碼,提高台灣的國際地位。
不過,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蘇紫雲則認為,核武並非台灣唯一的防禦手段,彈道飛彈等現代武器也能達到類似效果。而且,台灣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仍然密切,透過購買先進武器提升防衛能力。
而且,台灣還有比核武更強的「矽盾」:台積電(TSMC)。這家半導體巨頭掌握全球約90%先進晶片製造技術,成為全球經濟的命脈。許多觀察家認為,中國不敢輕易攻打台灣,正是因為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
歐布萊特認為,若台灣擁有核武,反而可能加劇中國的攻擊意圖,而美國也可能因此減少對台灣的軍援,得不償失。或甚至有「北韓化」發展的可能。
如今,張憲義已成為基督徒,半退休生活中偶爾參與核安全顧問工作。他對自己的決定仍無悔。他說:「至少,我們沒有因為核武計畫而激怒中國,引發戰爭。」他強調自己「問心無愧」,「這不是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