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隨著川普重返白宮,可能會變得更複雜。(美聯社)
《日經亞洲》分析指出,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可能會讓台美關係變得更複雜,台灣在貿易和國防方面都將面臨挑戰。川普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恐對台灣的經濟穩定造成影響,而他在外交上的「交易主義」手段,也可能讓台灣在軍售和安全保障上承擔更多的財政負擔。台灣必須重新調整策略,發展本土防務產業,並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以減少對美國政策變動的依賴,確保未來的經濟和安全穩定。
《日經亞洲》(Nikkei Asia)6日刊登北京智庫Trivium China分析師張廷軒評論指出,台灣作為美國長期的合作夥伴,似乎無法避免川普同時對朋友和敵人施加同樣的關稅威脅。在去年11月競選期間,川普曾多次指責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業務,還暗示台灣過度依賴美國軍事保護,但卻未支付應有的費用。
今年1月,川普加劇了這種言辭,威脅對台灣半導體出口徵收高達100%的關稅。本周稍早,台積電宣布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憂心忡忡的台北方面出於對東亞局勢的擔憂,試圖安撫川普。
這只是台美關係可能發生劇變的訊號之一。在川普「美國優先」政策重新上場後,雙邊貿易、區域安全以及台灣的國際地位都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蔡英文政府在拜登總統任內所建立的合作框架,可能會在川普的交易主義手法(transactional approach)下瓦解,貿易協議可能停滯,武器銷售和美國的安全承諾可能變成付費交易。台灣進入全球機構的機會可能進一步縮小。在日益不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台灣如何應對川普的第2任期對他的未來至關重要。
評論指出,川普的「保護主義」貿易議程讓台灣經濟,以及台美經濟關係的進展面臨風險。台灣與美國貿易順差顯著,包括出口數十億美元的半導體和其他高科技產品,而這正是川普長期希望通過關稅和貿易壁壘來減少的貿易不平衡。這些措施可能會破壞台灣的經濟穩定,並阻礙對其關鍵產業的投資。
在賴清德和蔡英文的領導下,台灣在加強與華府的貿易合作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包括通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台灣參與拜登政府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如果白宮重回保護主義政策,這些努力可能會停滯,削弱台美經濟的互依關係,並助長北京在全球貿易中邊緣化台灣的努力。
國防合作一直是台美關係的支柱,但川普的交易主義手法可能會讓台灣承擔更大的財政壓力。在川普的第1任期內,他的政府批准超過18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包括F-16V戰鬥機和M1A2T戰車等重要防務裝備。然而,川普將軍售視為金融交易,而非安全保障。川普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曾說過,現任總統將台灣視為1個「非常富有的國家」,並不願意「為台灣的防衛買單」。
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台灣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要求購買更多美國製造的武器,這不再是基於戰略框架,而是作為彌補台灣與美國之間貿易不平衡的方式。這不僅會加劇台灣的防衛預算壓力,還會引發國內對此軍事開支可持續性的辯論。此外,台灣推動本土防禦能力的發展,可能會因過度依賴美國軍售而受到阻礙,例如開發雄風飛彈和國產潛艇。
更讓人擔憂的是,川普政府可能會更傾向「更交易化的美國外交政策」,其中安全承諾越來越依賴於美國的直接經濟或戰略利益。這種動態在其他地區已經有所體現:川普曾向北約盟國施壓,要求它們增加國防開支,並要求日本和韓國為駐軍支付更多費用。
雖然台灣不駐有美軍,但同樣的邏輯也有可能適用。川普可能期望台灣承擔更多的財務或運營責任,無論是通過擴大軍售、提高防衛自給自足能力,還是對未來的軍事合作設置條件。如果台灣未能達到這些期望,美國的支持可能變得更加不可預測。這種做法可能會向北京發出混亂信號,讓外界覺得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在動搖。
除了貿易和防務,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可能在川普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下遭受損害。賴清德政府積極尋求參與全球組織,如《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世界衛生組織,來擴大台灣的國際影響力。
不過,川普的外交政策一貫優先考慮雙邊協議而非多邊主義。他在第1任期內退出世衛組織,並拒絕參與CPTPP談判,這表明他偏好以國家經濟利益為重,而非推動盟國的國際地位。如果川普繼續實行「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台灣可能會失去美國的外交支持,進一步被邊緣化。
川普重新執政也可能引發台灣內部的政治動盪。台灣的政治格局已經深刻分裂,反對黨國民黨(KMT)和台灣民眾黨(TPP)最近在立法院聯手,限制賴清德政府的政策議程,讓台灣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無法形成凝聚力。
如果川普的貿易政策過於激進,或者軍售成為爭議焦點,台灣內部對台美關係的共識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反對黨可能會利用川普的政策來攻擊賴清德政府的外交策略,並讓公眾對美國的態度越來越分裂。過去4年,台灣許多人將拜登政府視為穩定台美關係的力量,然而川普的台灣政策可能威脅到這份穩定,並重新塑造關於台灣與白宮關係的政治話語。
台灣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策略,來保護國家安全和經濟穩定,並確保在美國政策變動中保持韌性。
短期內,台灣將繼續依賴美國的安全合作,但可能加速發展本土防務產業,減少對外部依賴。在經濟方面,台灣可以轉向與日本、南韓和歐盟加深合作,尤其是在半導體、綠能和數位貿易領域,以減少川普單邊貿易措施帶來的風險。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關係,也能幫助台灣多元化其經濟版圖,並確保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
川普2.0不會斬斷台美關係,但肯定會讓它們變得更加複雜且難以預測。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台灣必須採取更加積極的外交和經濟策略,避免被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動所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