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左)表示,台積電的發展是台美關係的重要里程碑,但美國專家提醒:「台積電確實有助於讓川普認為台灣是美國的夥伴,然而川普對台灣施加壓力的力道並不會因此減弱。」(張哲偉攝)
台灣總統賴清德6日表示,近期台積電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約2.85兆新台幣)對台美雙方與台積電皆有利,並無對台造成威脅。目前台積電對美投資的規模已經增到1650億美元,民間質疑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將外流至美國。
《紐約時報》報導,魏哲家強調台積電的擴廠計劃是基於商業考量,並沒有受到政治壓力,主要是為了設法滿足客戶需求,台積電在台灣的生產不會因對美投資而受影響,台灣仍舊具備先進製程技術。但,台灣當局要面對的問題恐怕不僅只有台積電本身,美國總統川普應該還會有後續動作。
川普在國情咨文時曾指出,因台積電擔心被課徵關稅,才願意在沒有拿到補助的情況下再對美增資。再來川普與其團隊曾批評賴清德政府的國防開支不足,貿易盈餘過高,之後賴清德便承諾台灣會提高軍費支出,並計劃將國防預算從今年的佔GDP(國內生產毛額)2.45%增加到3%。
在川普成功獲取台積電增資,與讓台灣微幅配合增加國防開支後,恐怕川普還在等下一步的出招時機,畢竟川普希望台灣的軍事開支可以增加到5%-10%。
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政治學博士,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指出,雖然台積電一事「對於向川普釋出誠意表示台灣願意站在美國這邊有所幫助」,但先不要高興得太早。
南樂表示,「台灣不應該急著慶祝,因為美國國防部次長提名人柯伯吉(Elbridge Colby)呼應川普看法,認為台灣應將國防支出最高提升到10%,就代表台灣的國防議題已再次進入川普的視野中,華府會接二連三地對台灣政府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