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要蘋果去中化難在哪 一文解析iPhone零組件布局看台積電和鴻海重要性

陳玟穎 2025年04月28日 15:27:00
iPhone供應鏈高度亞洲化,台積電負責高科技晶片,部分關鍵零件來自日韓,並送往鴻海組裝,當中大部分仍集中在中國,專家分析,一旦供應鏈轉往美國可能效率下降,且成本上升。(美聯社)

iPhone供應鏈高度亞洲化,台積電負責高科技晶片,部分關鍵零件來自日韓,並送往鴻海組裝,當中大部分仍集中在中國,專家分析,一旦供應鏈轉往美國可能效率下降,且成本上升。(美聯社)

美國蘋果公司計畫最快2026年將所有美版iPhone組裝轉移到印度,因應總統川普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然而,iPhone供應鏈高度亞洲化,台積電生產高科技晶片,部分關鍵零件來自日韓,且有50%在鴻海的中國工廠組裝完成,突顯中國掌控iPhone供應鏈整合力。專家分析,這套供應鏈以快速高效著稱,一旦跨了太平洋,不僅效率下降,美國勞工也難以低薪從事重複性工作,轉移難度極高。

 

金融時報27日報導,事實上,曾是手機巨頭的摩托羅拉(Motorola)於2013年試圖挑戰「在美國製造的成本太高」的觀念。但在短短12個月後,位於美國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的工廠,就因為銷售令人失望和成本過高而關閉了。如今,美國總統川普希望美國蘋果公司(Apple)能把iPhone生產線從中國搬回美國。

 

iPhone是史上最成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自2007年推出以來,累計銷售量已達約28億支,在15年間為Apple帶來超過1兆美元的營收。到現在,iPhone仍占Apple整體銷售額的大約一半。目前大多數iPhone都在中國生產,有人就預測,若iPhone完全在美國組裝,一台售價可能飆漲到3500美元。

 

供應鏈專家分析,川普的計畫將會遇到摩托羅拉當年同樣的問題。主要挑戰之一便是搬移Apple在中國經營數十年、極為精密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利維商學院(Leavey Business School)資訊系統學教授蔡安達(Andy Tsay)表示,「一開始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企業去中國是因為那裡便宜。但後來留在中國,現在無論好壞,他們都被困在那裡了。中國的發展速度、彈性和世界級水準,使得這個問題早已不只是成本高低的問題。」

 

 

台灣生產高科技零組件 專家:晶片無可替代

 

Apple的供應鏈相當複雜,最新款的iPhone就像一個精密的拼圖,由約2700個不同零件組成。該公司在全球28個國家,使用了187家供應商。

 

根據國際資料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統計,目前不到5%的iPhone零組件是在美國製造的,這其中包括玻璃外殼、支援Face ID的雷射元件,以及包含處理器和5G數據機的晶片。

 

其餘大部分零件由中國製造,但多數高科技零組件是在台灣生產的,另外還有少數關鍵元件來自南韓和日本。報導指出,iPhone有些零組件是由單一供應商供應的,像是台積電(TSMC)負責提供iPhone的主要處理器(main processor)。雖然台積電表示今年1月已在亞利桑那州開始量產,但專家指出,台灣與南韓生產的晶片,目前仍無可替代。

 

 

觸控螢幕、機身框架、螺絲製造高度亞洲化

 

iPhone的顯示器玻璃是在美國製造的,是由Apple長期合作夥伴康寧(Corning)在肯塔基州生產的。至於有助於延長電池續航力的OLED顯示器,以及內建讓螢幕能進行觸控互動的多點觸控層,則主要由南韓三星(Samsung)生產。螢幕組件中負責運作的核心電子元件,會在中國的生產設施內與顯示面板組合完成,再運送到台灣鴻海在各鶻的工廠,與其他iPhone零組件組裝成成品。

 

大多數iPhone的機身框架是由一整塊鋁製成的。這些金屬塊需要透過高度專業的機器來切割與塑形,而這類機器目前只有中國能大規模提供。

 

還有把iPhone各部分固定在一起的74顆小螺絲,主要是在中國和印度製造的。這些螺絲蘊含高度複雜性,除了必須根據用途使用不同材料,而且螺絲頭類型繁多,包括十字、平口、三角形(tri-tip)與五角星(pentalobe)等。

 

此外,相當困難的的是,「鎖螺絲」皆由人工手動固定。Apple的設計不同於許多其他智慧型手機品牌,iPhone不使用黏膠來固定機殼。分析師指出,目前對鴻海來說,雇用人力鎖螺絲,仍然比投資機器人自動化來得更划算。

 

 

關鍵供應鏈角色之一 鴻海組裝大多數iPhone 

 

在這條精密供應鏈中,負責電子代工服務的企業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台灣的鴻海就是負責組裝全球大部分iPhone的主力廠商。隨著時間推進,鴻海依照Apple的需求持續擴張並調整生產線,從最初在中國南方城市深圳的大型園區開始,後來擴展到中國其他數十個地點,進一步擴展到東南亞,現在甚至延伸到印度。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伍德林(Erik Woodring)表示,鴻海2010年在政府補貼、稅收減免和其他優惠措施的支持下,投入了15億美元,在中國鄭州建造「iPhone城」,這座工廠負責生產全球約50%的iPhone。「而且這只是設置工廠的成本,不包括後續營運費用。最巔峰時期,這裡曾僱用多達35萬名員工。」

 

不過,鴻海以及其他較小的組裝夥伴,比如台灣的和碩(Pegatron)和中國的立訊(Luxshare),主要的任務是將來自數百家供應商的零件整合起來。從相機鏡頭、表面塗層,到各種印刷電路板和基板等,所有構成iPhone的各種零組件皆在中國與東南亞地區製造。

 

目前,大約85%的iPhone仍在中國組裝,其餘則是在印度生產。

 

 

中國掌握iPhone供應鏈整合力

 

Apple的全球供應鏈堪稱教科書級範例,而這種規模龐大又複雜的體系,不可能單靠加徵關稅就輕易被瓦解。

 

中國在20年前對Apple等科技公司的主要吸引力,或許是源源不絕且廉價的勞動力,但現在,iPhone的供應鏈已演變成一套,依賴亞洲近10個國家各自對零件所累積的專業技術,並最終集中在中國整合成完整產品的體系。專家指出,要在川普任期內拔除這種結合了組織力、規模和技術專業的複合體,是不切實際的。

 

根據Apple公司2023財政年度供應商名單,在Apple的187家供應商中,有284個生產設施位於中國,遠超過其他國家;日本有108個設施,位居第二;美國則有62個設施,名列第三;南韓有54個設施,位在第四;台灣有48個設施,位在第五。其餘則散布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還有一些擴展到印度。

 

由此可見,Apple供應鏈高度「亞洲化」,而製造商與供應商的地理近距離,對於Apple的生產力至關重要。蔡安達表示,「這代表你可以非常快速地取得零件,跟供應商之間的溝通也會非常順暢。但如果Apple和零件供應商之間隔著一個大洋,就會出現劣勢。」包括各種低效率問題。

 

Apple每年出貨超過2.3億支iPhone,等於每分鐘生產438支。Apple能在大規模生產的同時壓低成本,根據加拿大半導體研究公司TechInsights估算,最終組裝與測試只需花費10美元,電池成本4美元,顯示器與觸控層成本38美元。而每支iPhone 16 Pro(256GB)大約能賺取400美元的利潤,淨利率約為36%。

 

 

美國難複製中國模式 但自動化技術未成熟

 

要把Apple供應鏈轉移到美國,雖然並非辦不到,但至少要花個數十年時間,進行自動化、設備、基礎設施與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協調投資。此外,美國當地的勞工也不太可能願意以低薪資來從事這種重複性高的工作,因此如果要在美國生產,勢必得依賴自動化技術,但相關技術目前尚未成熟。

 

蔡安達表示,「我們必須想像一下在美國蓋的那種工廠會是什麼樣子。它不會像中國那樣有30萬名工人、有宿舍、有健身房的大型工廠園區。也不會像小城市一樣的工廠,因為一座工廠使用的人力與自動化程度,取決於兩者的相對成本。」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