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益:文白之爭不是關鍵 關鍵是沒有「閱讀教育」

陳萬益 2017年08月29日 12:30:00
台灣的教科書、語文教育的焦點,長期鎖死在文言文、國學常識,國文老師長期處在趕課的壓力下,即使課本的白話選文,都無暇無力教學。(圖片取自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臉書)

台灣的教科書、語文教育的焦點,長期鎖死在文言文、國學常識,國文老師長期處在趕課的壓力下,即使課本的白話選文,都無暇無力教學。(圖片取自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臉書)

我們沒有閱讀教育!

 

這一次所謂的「文白之爭」,由十二年國教國文課綱引發;臺文學會以台灣學生在國際閱讀評比落後為據,召開記者會,主張大幅改革。我在會上說明:文白比例和選文問題,不是語文教育的核心議題,關鍵在僵斃的體制,只有解放這個體制,多開幾扇窗,展開新視野,語文教育才會有生機,再活絡起來!

 

語文教育體制有很多面向:教材、教法、師培、教育行政、考試等等。舉個例:考試制度是緊箍咒,孫悟空被整得死去活來,我們的學生、老師、家長也都被唸咒,有志不得申!

 

再回到這次文白比例和選文之爭,我一再說:這不是語文教育的核心議題,各國的語文教育都會兼顧聽、說、讀、寫四個面向,而我們不管聽與說,雖有作文,只有批改,沒有教學;也就是說:我們的語文教育鎖定在讀書一端,可是,很不幸的,我們的教讀又聚焦在教科書,再鎖定在有限的文言篇章,我們孩子的語文世界被鎖死了。我們沒有閱讀教育!

 

文言教學不是閱讀教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再把簡媜幾年前的暢銷書《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找出來看看,其中一篇言及她小四的兒子,如何在閱讀教育下,按照規定、配合家長的輔導、定時閱讀學校提供的文本、自行上網測試、通過後再閱讀進階讀本,這只是閱讀教育的一個具體例子,而美國的孩子在國際閱讀評比的成績,還只是一般而已。

 

台灣孩子在國際閱讀評比遠遠落後,在2015年前早已是客觀事實,教育部有見及此,曾經撥下大筆經費給偏鄉學校圖書館,卻也爆發學校委託代理商,採購了非適合學生閱讀的圖書;文化部也在社區推動各類閱讀及相關活動。雖然公部門已經採取行動,可以肯定;但是,閱讀有方法,要循序漸進,閱讀不能暴飲暴食,必須從小養成習慣。沒有閱讀教育,我們社會呈現閱讀低質量,孩子在學校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出社會後,書籍置諸腦後,出版滯銷,造成文化問題。

 

閱讀教育不能單單向國文老師求全責備,何況就我所知,不少老師在課外閱讀和寒暑假閱讀書單上,透過學科中心的報導,也已展開相當多元開闊的書目。我要說的是:閱讀需要循序漸進的閱讀教學,我們的教科書是不是應該留下一定的空間,在文言文嚴重的負荷之外,讓學生有喘息的空間,讓老師還可以自由發揮,帶領學生閱讀,悠游於開闊的文學森林呢?

 

很遺憾的:我們的教科書、語文教育的焦點,長期鎖死在文言文、國學常識,國文老師長期處在趕課的壓力下,即使課本的白話選文,都無暇無力教學,怎麼可能再有閱讀教學?語文教育如何可能回歸正軌呢?

 

※作者為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榮譽教授陳萬益、曾擔任教育部95課綱研修小組召集人。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