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住民永遠只是「被觀察的民族」

林艾德 2017年09月14日 00:00:00
長期以來,以華語為尊的文化殖民心態根本沒有改變,彷彿原住民都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是「被觀察的民族」。(維基百科)

長期以來,以華語為尊的文化殖民心態根本沒有改變,彷彿原住民都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是「被觀察的民族」。(維基百科)

最後高中「國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還是維持在45~55%(加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達75%),文白之爭暫且落幕,但關於國家語言的爭論卻還沒完。


雖然「國家語言發展法」還沒過,但「原住民語言發展法」已經從今年6月14日就開始實施了,其中第一條就明定:「原住民族語言為國家語言。」而第二條對「原住民族語言」作出的名詞解釋是:「指原住民族傳統使用之語言及用以記錄其語言之文字、符號。 」


結果現在12年課綱的「國語文」還是只有中文;高中國文課還有接近3/4的時間都在教文言文;國文課必修有20學分、選修4學分,而一樣是國家語言的原住民語在一般高中職(非原住民重點學校)根本不用學。


如果看到這邊,你心裡的反應是:「我又不是原住民我幹嘛學?」,那你就和教育部一樣,或多或少地仍抱有華語為尊的思想,原住民也不是漢人,為什麼就一定要學習你的語言、學分數還比他們自己的語言還多、考試還必考然後加分還要被酸?也不要說什麼語言只是溝通方便的最大公約數,當初中華民國剛逃來時,台灣可只有10%左右的人會說華語,那時候怎麼不是他們來學在地語言,那時候語言怎麼不是為了溝通方便?為什麼當時是絕對的多數要去配合少數人學華語?


中華民國自然會教我們從中華民國的角度看歷史,所以你才會覺得所有人都學習他們帶來的語言是理所當然,但台灣人如果能意識到中華民國也不過就和過去統治台灣的國家一樣,都只是外來的殖民政府,那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民國的角度和台灣人的角度是不同的」,站在台灣在地族群的角度,我們為何要對這個外來政權逆來順受到幾乎失去自己的文化?

 

75%在教文言文才是時間太多


在12年課綱國語文基本理念中,第一點就是:理解本國語言文字,增進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果我們是一個族群平等的國家,就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文化,既然中華民國把原住民族語訂為國語,那國文課就應該要教我們理解原住民族傳統使用之語言跟文字,如果之後台、客語也都成了國家語言,那台羅、客羅或是白話字都應該進入國語課程才對,你說國語課沒這麼多時間?我才覺得國語課有75%在教文言文是不是時間太多。


但這些在地語言的教育都沒有像文白之爭一樣引起討論和重視,在地文化已幾乎要成為路邊的凍死骨,中華民國人還熱衷在討論酒肉的比例問題。


所以就算國家語言發展法之後把台語、客語等都一起列為國家語言,在我看來,也不過就是殖民者開始收編在地人,在地人配合中華民國打假球罷了,他們華語為尊的文化殖民心態根本沒有也不會有改變,一樣是國家語言,只有華語可以進入國語課程,就算國語課程中提到原住民,那也是如同《大甲婦》、《番社過年歌》般教你過去中國人怎麼看原住民,彷彿原住民都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是「被觀察的民族」,這樣一元觀點的國語課程能有多少「反歧視」的教育效果,我個人是存疑的。


中華民國就是中國,不尊重他族的文化傳統也是一脈相傳,原住民族之外,連人數最多的台語族群,到現在官方還在用「閩」這種自古漢族對蠻族的歧視字眼稱呼,更不用說客語族群或是新住民了。族群平等在中華民國永遠只是一種神話,一種書面上、法律上的制式語言,他們更習慣的是打著「族群融合」的美名把各族文明階級化,所有人都要學習中國人的母語,但若你強調自身的母語教育,那就是「撕裂族群」,中華民國就如同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比起文白之爭,我覺得我們更需要的是解除中華民國這種單一的文化殖民,建立屬於多元族群、共同國族的台灣民族文化認同,台灣民族或是台灣文化,應該是原、客、台、華以及新住民文化的統稱,這些文化應該是多元並立、而各族群可以共同為了台灣的未來努力,這才叫「族群融合」,中華民國做的不是族群融合而是文化殖民,是中國文化對在地文化的滅絕行動,每當我們在使用他們的文字作論述或是教育時,都應該要有反殖民的自覺,跳出華語為尊、華語為國語的觀點,而不是陷入他們的圈套而不自知。

 

※作者為皮格子 Leather Lattice 樂團主唱

 

【編輯推薦】

●京都五天四夜規劃,清水寺、金閣寺、京都車站、和服,怎麼安排路線?

●金正恩慰勞核武功臣 疑似氫彈組裝影片曝光

 

【延伸閱讀】

●【有影嘸】搞不懂「台灣新文學」的審查委員 擬增國中小3篇白話課文

●楊照:文、白比例是假議題 關鍵在大量閱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