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榮欽專欄:美國如何成為世界超強(二)-超越大不列顛

沈榮欽 2017年09月18日 07:00:00
管理資本主義興起之後,不僅為了達成規模經濟而建造大廠房,甚至逐漸向上下游增強控制。(湯森路透)

管理資本主義興起之後,不僅為了達成規模經濟而建造大廠房,甚至逐漸向上下游增強控制。(湯森路透)

由於鐵路、電報與無煙煤的興起,美國於1840年開啟了管理資本主義的時代,看得見的手取代了部份看不見的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支薪的管理人員以比市場更有效率的方式協調各部門的活動,處理部門間的衝突,調配人員與機械設備生產與配銷,規劃並配置資源給各部門,管理資本主義不僅因為鐵路、電報與無煙煤而興起,事實上,鐵路等技術的大舉崛起本身就需要管理資本主義。

 

從U型組織到M型組織

 

早期美國鐵路的管理就如同新英格蘭的紡織廠一樣,主管和助手在同一辦公室內工作,根據不同職能加以分工,主管每週和董事長或會計討論,但是隨著西部鐵路日漸完工,逐漸超出以功能別為主的U型組織所能負載的程度,終於在1841年西部列車相撞後,鐵路公司痛定思痛,展開管理革新,設立層級組織,「確立公司各階層的責任,明確規定鐵路管理、保養和經營部門的職權範圍與關係。」在三個相鄰的區段中各任命一名相似的經理,每一區段有一主管,其下再依鐵路保養等不同功能各有人負責,區段之上則由總部監督、協調,這類M型組織逐漸由資本密集的部門向美國其他部門擴散。

 

管理資本主義興起之後,不僅為了達成規模經濟而建造大廠房,甚至逐漸向上下游增強控制。例如1882年美孚石油聯盟成立了美孚石油托拉斯,但是目的並不是如一般托拉斯般為了控制產出,事實上透過股票交換與其他財務手段,洛克斐勒等人的美孚石油聯盟早已經取得壟斷權;成立托拉斯的目的在合法建立中央管理處,得以聯合改組生產工廠,擴大、合併與關閉某些煉油廠,並可以控制從油田(上游)到煉油廠,以及從煉油廠到消費者(下游),來調節石油的流量。透過這種調節,得以在三個煉油廠就生產世界四分之一的精煉油料,其中有2/3銷往海外市場,使得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從1880年時每加侖2.5美分,降到1885年的每加侖1.5美分,生產一加侖原油的成本也從1884年的0.534美分降至1885年的0.452美分,利潤則從1884年的0.530美分暴增至1885年的1.003美分,這才是洛克斐勒等四大家族致富的主因,而非一般人心中認知的傳統托拉斯,目的僅侷限在限制產量以提高售價。

 

為了達成新技術所允許的規模經濟,大煉油廠必須持續不斷保持每天5000-6000桶的產量,是之前的3-4倍之多。(湯森路透)

 

 

不過為了達成新技術所允許的規模經濟,這些大煉油廠必須持續不斷保持每天5000-6000桶的產量,是之前的3-4倍之多,為了確保原料來源、控制生產成本與品質,企業必須向上整合到原物料或是中間產品,為了控制銷售、服務,並獲取消費端的資訊並加速創新,企業必須向下整合到銷售、配送與服務,換句話說,這些企業都成了高度垂直整合的大企業,以達成新技術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利益。

 

共同投入也分享資源

 

接著美國企業開始進行多角化,生產不同的產品,或是進入不同的市場,透過範疇經濟進一步降低成本與擴大市場佔有率。方法是藉由共同投入或分享資源,例如將某些生產過程或零件標準化,使得某些原材料、中間產品或是資源得以為不同的產品與市場共用,進而達成綜效,而獲取更多的生產優勢與更高的利潤率。

 

管理資本主義興起後,各資本密集產業中,凡是率先大量投資在生產(規模經濟)、行銷(垂直整合)與管理(層級組織)三大領域者,都成為該產業中的領先者,必享有持續的競爭優勢,而該產業也很快地由高度競爭變為少數廠商壟斷的寡占產業,而原先產業的領先者,凡是無法大規模投資在生產、行銷與管理三大領域者,都逐漸衰退而喪失領先地位。

 

無論是已經落後的原領先廠商,或是少數採用新技術而進入產業競爭的新進入者,要達成規模經濟的利益,產業必須加以重組,19世紀末的併購潮加速了這一過程,成就了大企業的興起,不過無論是興建大廠房、併購或是投資,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引入金融資本進入管理階層,也對美國的管理資本主義產生衝擊。

 

企業家推動美國勃興

 

以卡內基鋼鐵公司為例,卡內基雖然並首先採用新技術者,但是卻是第一家以新技術建造大規模垂直整合工廠的鋼鐵廠,受益於對生產、行銷與管理的大量投資,卡內基鋼鐵很快在美國鋼鐵業崛起,卡內基本人(Andrew Carnegie)也成為美國上世紀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後來JP摩根銀行與律師Elbert Gary將之合併為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大規模合併使得金融資本的重要性日增,因此開啟美國鋼鐵由金融家與律師管理大公司的時代,他們的經營策略與當時大企業經理人十分不同,對擴張規模à成本優勢à價格競爭à繼續擴大投資的循環感到不耐,認為以降價為主的價格競爭「既不道德也不賺錢」,因此減少產量、關閉獲益較低的工廠,以致力於公司股價的極大化。

 

卡內基是第一家以新技術建造大規模垂直整合工廠的鋼鐵廠,圖為卡內基小時在鋼鐵廠工作學習。(圖片摘自網路)

 

結果美國鋼鐵的拒絕降價策略使其只能專注較高利潤的產品,對手如伯利恆鋼鐵公司因此得以支應新型平爐鋼鐵廠初期的龐大資本支出,而蠶食美國鋼鐵所鄙視的低階市場,不斷增加市場佔有率與利潤,直到達成規模經濟。整體而言,這個時期金融市場對美國的興起是憂喜參半的,一方面金融市場為大企業的崛起提供必要的融資,但是在另一方面,金融家與律師也因此進入美國大企業的管理階層,當他們將股東利益極大化的經營哲學帶進大企業時,通常犧牲的是企業的長期競爭力。事實上美國鋼鐵公司後來幾十年間仍不斷注重高利潤市場,在中低階市場節節敗退,終於將美國市值最大的鋼鐵廠寶座讓給創新的中小企業,進而促使Clayton Christensen寫下著名的破壞式創新,成為近20年來最重要的科技管理理論。

 

順帶一提,伯利恆鋼鐵廠就是泰勒(Frederick Taylor)發展科學管理的起源工廠,一度成為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效率的典範,而被馬克思主義者Harry Braverman認為勞動異化的萬惡淵藪,伯利恆鋼鐵廠因此成為左右勞動理論交鋒的焦點。

 

卡內基興起的故事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啟示:從近代史上看,對美國興起影響最大者並非那些發明新技術的科學家或工程師,甚至也不是將技術商業化的商人,而是率先採用大規模投資,建造大工廠的企業家。

 

英國錯過第二次工業革命

 

在明瞭美國興起的過程後,我們可以從管理資本主義的角度檢視為何日不落國擁有一切有利的條件,卻被美國後來居上的原因。儘管身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國家,但是英國卻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所謂第二次工業革命便是以美國(在歐陸則是德國)發源的管理資本主義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將新技術從英國向各國擴散,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卻是由美國向英國輸出管理資本主義。

 

從工業革命後直到二次大戰前,受限於英國市場規模,英國大企業通常由創辦人家族以及較小的管理團隊管理,所有權與經營權並未分化,創辦人及其家族成員既是所有者,也是經營者,關於家族企業的優劣我日後會再為文詳述,這裏只需要指出,英國這個時期由於採用家族企業的經營方式,所以限制了其擴充的機會。一來家族企業的人才庫有限,同時通常有較小的經營團隊,因此限制了優秀人才進入高階管理階層的機會,也妨礙外來優秀人才加入企業經營。事實上許多英國大企業即使進入新產業或是國際市場,也往往仍是由家族成員管理。二來家族企業會將家族利益置於企業利益之上,這使得美國大企業與英國大企業有不同的目標,因此美國管理資本主義強調企業的長期優勢與利潤,而英國的個人資本主義更在乎家族在企業中維持控制權,甚至為此犧牲某些獲利機會與長期優勢也在所不惜,英國大企業的目標通常是為所有者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工業革命遺產成英國發展障礙

 

諷刺的是,身為工業革命的先驅,英國企業不僅未能維持先進者優勢,反而令工業革命的遺產成為其發展的障礙,由於英國的工業化與都市化遠在鐵路與電報普及之前就已經大勢底定,所以其既有的運輸與通訊系統不僅運作良好,而且勢力龐大,反而成為採納新技術的障礙,進而阻礙其組織創新,例如英國的鐵路公司不僅規模較小,而且也未曾面對如美國鐵路公司一樣的管理挑戰,因此也就缺乏建立層級組織系統的誘因。

 

英國企業不僅未能維持先進者優勢,反而令工業革命的遺產成為其發展的障礙。(湯森路透)

 

較晚受到管理資本主義的洗禮,使得許多英國大企業仍舊維持傳統的組織型式—依據生產、行銷、財務等功能區分的U型組織,即使成功的巧克力製造商Cadbury,成立於1861年,很快成為該產業的領導廠商,但是仍然在三大領域的投資小心翼翼,依舊沿用U型組織,後來即使向下整合到運輸,但仍然是由家族成員管理,而且無論是1903年開始走向海外市場,以及對可可豆的採購,都十分謹慎而緩慢地投資。

 

這種組織型式也使得英國的企業併購與美國有相當不同的效果,英國也曾和美國一樣發生企業併購潮,不過和美國併購之後,利用層級組織積極整合、協調與管理併購公司的生產與行銷等設備與人員,使之成為M型組織的做法十分不同,英國企業之間即使合併,也通常維持著各自相對自主運作的關係,如同Cadbury和Fry合併之後,雙方仍然維持鬆散的關係,企業總部更像是控股公司(H型組織),所以既談不上規模經濟(因為未整合生產設備),也缺乏範疇經濟(企業之間缺乏綜效),因此英國企業無法獲得成本上的優勢與美國甚至德國的企業在國際上競爭。

 

英國難跨入資本密集產業

 

因此英國企業成功的領域多非來自資本密集的產業,而是像食品、飲料、香菸、出版等不需要大規模投資但又可利用其廣告專業的產品,這些企業大多是工業革命後建立的傳統產業,在新技術上英國則缺乏優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在石油、電氣設備與輕型機械產業的最大企業,仍是美國與德國的子公司。

 

總而言之,根據錢德勒的說法,英國之所以落後美國的原因,可以綜合如下:

 

第一、英國的領導企業十分保守,要不是沒有在生產、行銷與管理三大領域進行大量投資,就是投資的幅度十分緩慢,這種保守性格又與其家族企業的經營方式有關,由於市場與技術帶來的機會稍縱即逝,缺乏強大管理組織的英國企業往往無法及時進行三大投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英國企業在國際上全無成功的可能,事實上少數英國大企業快速在三大領域進行大量投資者,往往在該產業中能夠維持領先的地位。

 

第二、保守投資的結果是英國卻乏像美國大企業一樣,透過規模經濟、範疇經濟與垂直整合來建立進入障礙,缺乏有效阻擋外資企業競爭的工具,使得英國企業必須依賴傳統的方式競爭,包括專利、廣告,以及最重要的本國企業間的「合作」以確保產出與價格。

 

第三、當然這種人為提高的價格只會更吸引外資的進入英國競爭,美國與德國的先驅不僅在國際市場上,甚至也在英國國內與英國企業競爭。只有當面對國際競爭時,英國的領導企業(如化學製品)才開始進行生產、行銷與管理的三大投資。換句話說,相較美國的組織創新來自新技術,英國的組織創新大多來自新市場的刺激。

 

第四、英國企業的組織管理方式限制其多角化的機會,難以獲取新產品與新市場的利益,也限制其利用範疇經濟降低成本的機會。

 

對AI衝擊預測出現盲點

 

美國這場管理資本主義的革命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才顯得過時,但是其影響卻十分深遠。管理資本主義的興起可以是企業組織回應不同的力量而發動,在美國是技術進步,在英國則是新市場加入,透過企業組織的創新而改變了各國的經濟實力;這也是目前討論人工智能(AI)的一個盲點,包括矽谷科技鉅子在內對AI的討論大多由技術觀點出發,甚至以此引出許多人類社會將會如何變革的預測,但事實上AI發展數十年,大多數技術專家預期其對人類社會的衝擊與時程都錯誤,目前的AI熱也是在谷歌的AlphaGo在圍棋上所向披靡才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不過從歷史上我們得知,新技術的進步要大規模影響人類生活,必須引起組織的變革才有可能,而目前對這方面的討論如鳳毛麟角,也就嚴重限制了目前各方對AI衝擊的預測,因此我認為對AI影響的成熟討論尚未出現。

 

無論如何,管理資本主義深刻影響我們所處的世界,直到1980年代美國才發現其問題,這個問題與台灣的大企業運作、台灣過去經濟的成就與當前的危機、甚至最近三星集團少主李在鎔的入獄都有密切的關係,詳情如何,請待下回分解。

 

【延伸閱讀】

●沈榮欽專欄:美國如何成為世界超強(上)-管理資本主義的興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