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世宏專欄:「後事實」時代 假評論和假新聞一樣可怕

羅世宏 2017年09月23日 00:02:00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同溫層」現象導致人們更容易偏聽偏信,只接觸符合自己認知思維和政治立場的新聞和評論。(湯森路透)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同溫層」現象導致人們更容易偏聽偏信,只接觸符合自己認知思維和政治立場的新聞和評論。(湯森路透)

最近看到一篇奇文,出自新興網路媒體《筆震論壇》的社論,通篇充斥陰謀論,讀後令人為之氣結。

 

在該論壇的臉書專頁上,該網路媒體自稱是「一群志趣相投的知識份子,以筆為劍,在當前充滿不安卻又滿有希望的台灣,奮起戰鬥。」根據粗略觀察,不難發現該網路媒體具有特定政治立場。媒體有立場很正常,即使不同意也必須尊重,然而這篇代表該媒體立場的社論,卻讓人深以為憂,因為該文不僅在點評公共事務時任性妄議,而且做人身攻擊時也完全不憑理性與證據,其不負責任的程度,彷彿美國極右派造謠網站《布賴特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 Network)的翻版。

 

《筆震》為新成立的網路媒體,該網路媒體自稱是「一群志趣相投的知識份子,以筆為劍,在當前充滿不安卻又滿有希望的台灣,奮起戰鬥。」(取自《筆震》官網)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面對「假新聞」(fake news)問題,我同事胡元輝教授正致力於籌設一個超然與專業的新聞事實查核(fact-checking)機制,目前尚在初步倡議和討論階段,是否能實現也還在未定之數。然而,該文為了攻擊民進黨政府,直指這項倡議是親綠學者為民進黨政府圍事的陰謀,並以似是而非的邏輯質疑胡教授為何在馬政府執政時不跳出來做。

 

對這種潑髒水的惡意污衊,溫柔敦厚、為人正派的胡教授不以為意,但這種惡意栽贓的「假評論」,甚至比假新聞還更加可怕,或至少是一樣可怕!該文不僅對「假新聞」現象有所誤解,也抹煞了學術界思索防制假新聞問題的誠正初衷。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各地由新聞媒體、學術界和民間機構發起設立的新聞事實查核組織至少已有二百家左右,難道它們都該被貼上政府或政黨打手的標籤?

 

況且,由民間第三方發起的新聞事實查核機制,為了公信力和專業的堅持和要求,自然是將政府和政黨製造的假新聞列為最優先監督的對象。若胡教授的倡議能夠實現,面對公民社會的強力監督,執政黨理當感到芒刺在背。這種守護公共利益的新聞事實查核機制,豈有可能如該文所指控的,將成為執政黨的啦啦隊或打手?

 

「假新聞」氾濫 新聞查核機制非萬靈丹

 

台灣的「假新聞」問題確實存在,除非不在乎新聞專業和事實真相,關心台灣新聞資訊環境的人不可能無感。特別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之後,假新聞問題已受到比以往更大的關注。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由於「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同溫層」現象和「回聲室」(echo chamber)的現象特別容易形成和強化,導致人們更容易偏聽偏信,只接觸符合自己認知思維和政治立場的新聞和評論,更傾向於相信自己原本相信的新聞,因此造成社會上特別是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之間的矛盾愈難彌合,對立更加激化。因此,也有人將這種因為社群媒體激化而真相匱乏、謠言充斥的現象稱為「後真相」,甚至是「後事實」時代。

 

在社群媒體和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推波助瀾的「後真相」時代,公民社會與學術界本該挺身而出,守護攸關公共利益的基本新聞事實。雖然,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是吃力不討好的艱鉅任務,尤其是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指控的「假新聞」,往往未必缺乏基本的新聞事實,而只是因為自己不喜歡而已。

 

更有甚者,透過新聞事實查核機制證實或證偽的新聞,往往會不斷在網路空間裡流通,相信並參與分享「假新聞」的人,不一定是因為沒有機會接觸到正確的資訊,反而經常是在接觸到正確資訊後更加強化其原本的信念。這種現象,有學者稱之為「逆火效應」(the backfire effect)。

 

換句話說,新聞事實查核機制並非萬靈丹,可能無法解決上述這種部分人執意偏聽偏信、甚至拒絕真相和事實的問題。不過,新聞查證機制還是值得公民社會在台灣進行嘗試。雖然如西方諺語所說,「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走遍全世界」,但還是需要有人守護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基本事實,不容謊言和刻意造假的新聞混淆視聽,而且從中獲取不當的政治或商業利益。

 

今年7月份的滅香事件,即為假新聞透過社群網站和通訊軟體快速流傳,造成蔡政府的施政危機,讓政府發言系統疲於奔命急忙不斷澄清謠言。(讀者提供)

 

台灣目前主要透過臉書、Line和Ptt流通的「假新聞」數量不小,其中據估計約有二至三成可能源自於中國大陸;當然,到目前為止,尚無證據顯示中國大陸官方刻意捏造或操作不利於台灣的「假新聞」。但無論是否源自中國大陸,但若滋生「假新聞」傳播的台灣本地網路環境未獲改善,將來也可能為大陸刻意操作「假新聞」介入台灣選舉或影響社會穩定製造了有利條件。

 

防治「假新聞」你我有責 需政府與公民協力完成

 

的確,防制「假新聞」沒有簡單的特效藥,有賴於政府和公民協力,包括運用科技、新聞事實查核機制與公民媒體素養教育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或有可能大幅改善。這種多重解方,可能包括:

 

1.政府資訊透明公開:遇突發事件及時運用各種傳播管道(包括利用社群媒體如臉書、推特和Line)公開向社會說明或澄清,或可減少錯誤資訊不當地在網路空間裡發酵、擴大。同時,政府在發佈新聞資訊、政策說明資料時,也應肆應數位傳播時代的需求,精進公眾溝通技巧,善用資訊圖表,以達成較佳的公眾溝通效果。

 

2.政府部門(如NCC)與公民團體(如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向臉書和谷歌等網路巨頭施加壓力:責成其減少或停止慣常傳播「假新聞」的具內容農場性質的網站或臉書專頁獲得網路廣告收入,並透過演算法等技術改良手段,減少已被證實含有惡意或嚴重錯誤訊息的假新聞不斷被分享轉發的頻率,減少這類假新聞在社群媒體流通的能見度。

 

舉例來說,近日(9月4日),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TAAA)與台灣智慧財產權聯盟(TIPA)在經濟部智慧局見證下簽署「台灣IWL合作備忘錄」,宣示雙方將合作避免將品牌廣告投放在盜版網站/內容農場,阻斷侵權網站獲得廣告收益 。由於TAAA包含台灣13加媒體廣告代理商,掌握全台主要媒體投放比約八成,若上述備忘錄能夠貫徹執行,對防制假新聞氾濫的現象應有相當助益。

 

3.由政府編列經費,以及(/或)已在台灣壟斷八成以上網路廣告市場的臉書/谷歌應在台灣提供回饋經費,補助推廣媒體識讀/數位素養教育的公民培訓活動/工作坊:促使公民具有更好的辨別真假資訊的能力,並且養成不輕易按讚或分享轉發疑似「假新聞」的習慣。

 

優質新聞業本身是最好的事實查核機制,因此政府有責任扶持優質新聞業在台灣有更健全的發展條件,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促使具公信力和專業性的優質新聞業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若有更多優質新聞業得以在台灣健全發展,不僅有助於減少「假新聞」的衝擊,也有助於強化台灣新聞媒體抵禦陸方刻意操作屏蔽措施的差別待遇,無畏因陸方屏蔽網站造成網路流量和廣告的可能損失,繼續堅守獨立性和新聞專業。

 

4.鼓勵自發投入防制「假新聞」的公民協力方案:例如由民間打造的「真的假的LINE bot」、「新聞小幫手」等網路工具,讓它們有機會在既有基礎上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

 

盼「後事實時代」 媒體業仍可共同追求真相

 

上述最後一種解方值得做更多的討論。我想,胡教授倡議成立新聞事實查核機制,其實是抱著成功不必在我的初心,其他如「真的假的LINE bot」和「新聞小幫手」這類結合科技和公民協力的新聞事實查核工具,同樣值得公民社會共同支持與改良,也都有助於改善若干已被證偽的「假新聞」仍一再被轉發分享的現況。

 

面對這項艱難的挑戰,應為可為之事還有很多,誠盼《筆震論壇》一起嚴肅面對「假新聞」,共同追求真相並捍衛公共利益,至少不要刻意炮製缺乏事實依據的「假評論」,而這應該是台灣公民社會對一家新興網路媒體有權利提出的基本要求。

 

 

【熱門點閱推薦】

●【影片】好兄弟暑假結束咯! 基隆老大公廟關鬼門

●《大家論壇》瑞典視角:歐洲人須學會利用多重國籍的優勢​

●HTC 與 Google共同宣布簽訂11億美元合作協議

 

【延伸閱讀】

Line曾是小英團隊溝通利器 卻慘遭假新聞滲透

●羅世宏專欄:「老大哥」的刷臉時代來了

●投書:指控「X色恐怖」前 先弄清楚臉書審查機制

●【紅色假新聞】滅香、年改重傷蔡政府 造謠源頭遭爆來自中國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