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諾貝爾獎】解構生理時鐘運作機制 美3名遺傳學者共享生醫獎

國際中心 2017年10月02日 18:08:00
美國遺傳學家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麥可·揚(Michael W. Young)共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

美國遺傳學家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麥可·揚(Michael W. Young)共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

201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2日揭曉,由三位美國遺傳學家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麥可·揚(Michael W. Young)共同得獎。

 

3位遺傳學家以果蠅作為研究模型,發現其腦內一種基因可控制蛋白質呈現晝夜節律的變動,並適用於人體身上,為解構生理時鐘的基本機制打開大門。

 

 

美國遺傳學家霍爾於1971年獲得華盛頓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任教,現已退休。羅斯巴殊同為布蘭迪斯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員。麥可·揚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任教於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

 

三人於1984年成功複製果蠅體內的周期基因(Period,PER),發現該基因能調節果蠅的生理時鐘。2013年三位獲得素有「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The Shaw Prize)生命科學及醫學獎,以及威利生物醫學科學獎(Wiley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

 

 

 

羅斯巴殊於美國當地時間凌晨5時得知獲獎,驚訝不已的他說:「我還是很驚訝,我現在還穿著睡衣跟老婆坐在一起。我從沒想過我會得獎,我還沒跟我同事說,我甚至連喝咖啡的時間都沒有。」

 

 

解構生理時鐘機制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2日揭曉。(湯森路透)

 

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霍爾等三人的研究成果闡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如何因應其生物節律(biological rhythm),與地球自轉同步運作。」

 

在1980年代,羅斯巴殊及當時仍在布蘭迪斯大學任教的霍爾,聯手研究基因變異果蠅。霍爾坦言:「當時有人知道我們研究這個項目時,直說這是愚昧的行為,斷言我們不會有任何發現。」然而他們和另一得獎人、洛克菲勒大學的麥可·揚,分別複製了果蠅的周期基因,於1984年發現經過變異的基因,可以改變其晝夜節律。

 

3人隨後更發現該周期基因負責控制蛋白質週期變化,呈現晝夜節律性的變動,也會受日光影響,而這調控機制也存在於人類。最常見的例子為出國時所出現的時差問題。

 

羅斯巴殊。(湯森路透)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自1901年起,共頒發過107次,當中有12位得獎者為女性,是所有諾貝爾獎中女性得獎者最多的獎項。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