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大法學博士:談臺灣年輕世代的「天然獨」

林泉忠 2017年10月09日 22:00:00
2016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進黨晚會現場(Studio Incendo@CC.BY 2.0)

2016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進黨晚會現場(Studio Incendo@CC.BY 2.0)

近年來香港與臺灣的學生運動此起彼落,年輕一代的訴求及其在運動中展示的瞬間爆炸力,不僅衝擊了現有的執政體制,也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帶來難以低估的影響。正因為如此,被這股年輕力量挑戰且否定的執政者,即使還站在臺上,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展示重視年輕人訴求的柔軟姿態。

 

自二○一四年三月太陽花學運以來,臺灣社會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天然獨。此一新概念發展至今,儼然成為理解臺灣新一代不可或缺的關鍵詞。

 

「天然獨」概念的源頭,正是現任臺灣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或許正因為蔡英文成功解讀了臺灣年輕世代的心理,因此在總統選戰中獲得年輕選民的壓倒性支持,入主總統府。

 

蔡英文在二○一四年七月十九日民進黨召開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前夕,就黨代會是否討論凍結臺獨黨綱時表示:「隨著臺灣的民主化……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樣的事實、這樣的狀態,如何去凍結?如何去廢除?」

 

這段話隨即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被視為民進黨臺獨理論家的林濁水在其〈華山論劍〉專欄連發三文,討論年輕世代的「天然獨」(當時他使用的是「自然獨」)。

 

後來,「天然獨」快速成為臺灣社會的流行用語,並被太陽花世代所接納。太陽花學運之後崛起的新政黨「時代力量」在組黨期間,身兼該黨建黨工程隊代理總隊長(後就任黨主席),也是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的黃國昌,於二○一五年七月八日就該黨的國家定位與兩岸主張直言:「天然獨是時代力量的創黨DNA。」並進一步指出會將「追求臺灣國家地位正常化」此目標列為黨綱。

 

二○一五年十月,一位來自外省籍深藍家庭的二十三歲臺灣青年投書電子媒體,在這篇引發廣泛轉載和議論的〈身為一個年輕人,國民黨得不到我支持的三個原因〉中,他點出其中一個原因是:國民黨小看天然獨。他批評國民黨和中共一起「把這些天然獨的年輕人,統統打成是被民進黨洗腦的」。

 

在臺灣,臺獨並非新生事物,而是由來已久的政治主張與思想。然而,隨著天然獨帶來的語彙新詮釋,賦予了臺獨全新的內涵與形象,構成二十一世紀新臺獨現象的四大特徵。

 

其一,天然獨強調的是自然的、與生俱來的天性。不同於傳統臺獨的後天屬性,天然獨並不背負過去臺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歷史悲情,也否認受到特定政黨的操控或臺獨教育的洗腦。正因為視天然獨是一種自然生成的觀念,因此具有拒絕汙名化的自然反應。

 

其二,天然獨的假想敵不再是傳統的國民黨,也不限定於臺灣民主化時代的中共,而是轉換成崛起的中國以及向北京當局靠攏的國民黨。在過去的臺獨思想發展脈絡裡,尤其是威權時代及民主化初期,臺獨的假想敵是國民黨,帶有濃厚的省籍因素,因此成為終結國民黨「外省人統治本省人」的意識形態。二○○○年民進黨執政後,臺獨思想的抗爭對象從國民黨轉移到不放棄武力犯臺的北京政府。到了太陽花世代,天然獨的反對對象除了北京當局,還有在馬英九時代日益明顯、不斷向中國靠攏的國民黨政府。正因為抗爭對象的變換,天然獨也因此得以重建新的政治攻守態勢,並試圖裂解現階段的假想敵。

 

其三,天然獨化暗為明,擺脫了傳統老派臺獨的隱諱陰影特質,彰顯出自在與自信。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臺獨不僅是禁忌,相關的活動與訴求都因損及國家安全和擾亂社會秩序,成為被取締的對象。即使是今日,臺獨仍被北京當局視為數典忘祖、十惡不赦、絕沒有好下場。然而,如今臺灣年輕人的「獨」在冠上「天然」此一形容詞後,已一掃負面形象,在使用上也常展現出「別小看天然獨」的自信。

 

其四,天然獨世代對中華民國的接受程度高於傳統的臺獨支持者。傳統臺獨認為中華民國是國民黨外來政權帶來的國家符號,存有排斥的心理。然而,年輕世代基於出生以來所熟悉的,對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國歌等國家象徵大多予以接受,並與「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銜接。不過,天然獨世代對國民黨連接中國的國家論述,以及中華民國憲法不現實地涵蓋大陸地區的中國座標,則趨於無感乃至否定。

 

二○一五年十一月,新臺灣國策智庫公布了在馬英九與習近平會談後舉行的一項民調結果,數據顯示高達九八%的年輕世代(二十至二十九歲)認同自己是臺灣人,只有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認同「臺灣未來應獨立成一個國家」的同樣高達八一.九%。

 

*本文摘自《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林泉忠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兼任副教授。歷任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准教授、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兼任准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富爾布賴特學者、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國際關係,側重中日關係、琉球研究、釣魚臺問題研究、兩岸三地關係等。已出版專著《「邊陲東亞」之認同政治:沖繩、臺灣、香港》、《二十一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及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包括〈中國崛起症候群〉;〈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中國崛起」對臺灣社會國家認同之影響〉;〈試論蔣經國之「本土化政策」(1972-1991)〉;〈戰後臺灣文化之建構:從「新中國文化」轉向「新臺灣文化」之政治脈絡〉;〈何謂「香港人」?從戰後「香港共同體」之成立看新生身份認同之特徵〉;〈香港國籍與護照的多重性:兼論港人身份認同的流動性〉等。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關鍵字: 書摘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