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應逐步走向中間偏左

黃樂祈 2017年10月14日 00:00:00
自6月大選失利,加上接續的脫歐談判未見順利,梅伊會下台的傳聞此起彼落。(湯森路透)

自6月大選失利,加上接續的脫歐談判未見順利,梅伊會下台的傳聞此起彼落。(湯森路透)

筆者日前看過一部英國電影《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內容觸及當地低下階層的生活,叫人動容。在DVD的封面上更有一行字:「現實如何迫人,怎夠政府麻木不仁?」

 

保守黨死抱資本主義不放

 

剛結束的英國保守黨年度大會,似乎反映了這個執政黨的倦態。首相梅伊在會中演說約一小時,但媒體卻聚焦在她身後手工不佳的佈景版、喉嚨不適,以及諧星布洛迪金(Simon Brodkin)在途中遞上離職者用的P45報稅表格,至於她實際說過甚麼,倒變得其次。這種現象,並非無中生有。

 

自6月大選失利,加上接續的脫歐談判未見順利,不難想像梅伊會下台的傳聞此起彼落。參考《衛報》與市場研究機構ICM所做的民調,甚至顯示工黨的支持度近日已有反超保守黨的跡象。然而,面對保守黨內的不滿以及工黨的挑戰,梅伊仍舊陳腔舊調,未能給予一個頗具新意的說法。

 

「英國夢」(British Dream)在梅伊的講詞出現22次之多,但內容欠奉,毫不實際。筆者認為更值得思考的是以下這一句:

 

"The free market – and the values of freedom, equality,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rule of law that lie at its heart – remains the greatest agent of collective human progress ever created.''

 

顯然,梅伊在此強調「自由市場」,並稱資本主義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進步象徵。雖然這符合保守黨的意識形態,卻也正正是執政黨不能爭取更多民眾支持的主因。如果從卡麥隆上任起計,民眾已給予保守黨將近七年的時間。保守黨還有甚麼可能再叫國民深信英國夢與自由市場?英國社會不會忘記,就在大選後不久,格蘭菲塔公寓大樓(Grenfell Tower)的火災反映了英國嚴重的社會問題,讓國內外見到國內貧富懸殊的情況。梅伊在大選前夕本來就被重提在擔任內政大臣大幅削減警察開支預算,在大火後又有傳媒追溯國內的社會住房(social housing)等福利在保守黨執政以來的負面變化,自然加深國民對保守黨有「置大眾於不理」的印象。

 

另一方面,即或梅伊不濟,保守黨似乎也沒有更好的人選取代之。一方面,雖然國內中間偏右網站ConservativeHome近日做過一個民調,顯示愈來愈多保守黨的基層支持者希望現任外相強生(Boris Johnson)取代梅伊,然而國際網上市場研究公司YouGov在同期所做的民調亦反映,仍有71%的保守黨會員以為她算是一個好(well)的首相。更令人氣憤的是,強生在會上竟以在利比亞因對抗ISIS而喪生的人命來開玩笑。可見,梅伊的首相任期應該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不過,就算保守黨轉為推舉強生成為新首相,既無助團結黨心,也不容易贏取民心。

 

工黨改革不宜走太急

 

那麼,現在作為最大在野黨的工黨,有否可能在近期取代保守黨的勢力?瞥眼來看,工黨現時形勢並不差。工黨吸納大批年輕人的支持眾所周知,近期連自由市場智庫Legatum撰寫的一份報告也顯示英國主流支持某些資源國有化(報告第15頁),甚至視資本主義為「貪婪」、「腐敗」、「自私」(報告第9頁)。不過,容筆者先把鏡頭稍為轉回臺灣。現在不少聲音質疑蔡英文政府近日提出的稅改方案為富人減稅,其實這個問題絕非臺灣獨有,不少國家都為此十分頭痛。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固然最為乎合大眾期望,但不少政府都深怕這種做法會嚇走外資和人才以罷休,變相打擊經濟。二、現在資本家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所以,工黨黨魁柯賓提倡對富人課「肥貓稅」("fat cat" tax)雖然吸引,卻叫人不禁思考其可行性。事實上,英國的脫歐路線未見清晰,外資早有所保留,若還要加稅,富人難免擇木而棲。如是者,政府的收入未能顯著增加,工黨提出的其他政策如廢除大學學費、國有化、增加福利等,有機會淪為紙上談兵。如何調整黨內政策以至宣傳內容,避免高談闊論,將是工黨當務之急。

 

工黨早就有過拋棄幻想、面對現實的經驗。二戰之後,英國政策一直在社會福利和經濟成長之間左右搖擺。保守黨的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1979年成為首相後,除了把大量國有企業轉為私有,又力圖減少社會福利,並大力打擊工會,把英國導向新自由主義的時代。但是,她執政時期之長(約十二年),令當時的工黨也只好向右轉,譬如放棄全盤國有化和同意降低富人的稅率。正如工黨前黨魁金諾克(Neil Kinnock)在保守黨一帆風順時說過:「我們面臨的是市場經濟問題,我們必須把它管理得比對手更好。」要執政,始終不能完全忽略務實。對資本主義可以抱有厭惡的感覺,但如果極端的反資本,結果未必會理想。共產主義如何在上世紀蹂躪社會,有良心的人都會記得。不過,這同時代表毋須誇大資本主義的偉大,它所以在近年一枝獨秀,只是因為對手太差。

 

如此看來,改革以新自由主義為主軸的管治哲學,勢在必行,關鍵在於改革的步伐。畢竟資本主義仍然是國際大勢,柯賓不應持有短期做出卓越成績的心態。回顧工黨的布萊爾(Anthony Blair)任首相時推行的「第三條路線」(the Third Way),其實就試圖在左右之間摸索一條超越兩者的中間偏左路線。這種做法固然富有爭論,而布萊爾的功過也難以說清,但對當下的工黨而言,不失為一個參考。相對保守黨本質上需要爭取資本家的支持,工黨本來就是為了保障工人權益而生,左傾的包袱較少,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下取平衡,一步一步改革國家的經濟結構以造福國民,真正做到他們的口號"For the many, not the few",將考起他們的智慧與勇氣。

 

誠然,英國在國際社會仍然有一定影響力,假若真的能行出一條較新自由主義更為有放分配資源的棧道,對其他民主國家來說當然是好事,也是挑戰中國政經模式的好機會。

 

※作者現居香港,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英國 梅伊 自由市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