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經觀點:解決「五缺」是舊經濟 還是救經濟

蔡明芳 2017年10月20日 00:00:00
蔡政府為解決台灣投資環境問題,應該是讓耗能與附加價值不符比例原則的企業退場,減少資源浪費。(攝影:張哲偉)

蔡政府為解決台灣投資環境問題,應該是讓耗能與附加價值不符比例原則的企業退場,減少資源浪費。(攝影:張哲偉)

近來,政府為了優化投資環境,特別針對公共投資的執行效率與促進民間投資動能這兩個面向來進行政策檢討。其中,包括缺地、缺才、缺工、缺電、缺水等企業「五缺」的問題被視為政府首要解決的問題。蔡英文總統在本月11日也提醒政府部門,執行政策過程中可能面對許多不確定性,解決企業五缺的執行上不能太多樂觀。

 

解決五缺的目的何在

 

土地、人才、水電與水資源等,都是廠商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素。任一生產要素短缺都將帶給廠商麻煩,更何況五缺。雖然五缺與廠商切身相關,但每個廠商對於資源的耗用程度不同,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也很不一樣。

 

例如。有些企業對於資源的耗用程度高,但附加價值也很高;有些企業則是對資源的耗用程度高,但附加價值很低,特別是生產過程會產生汙染這類負向外部性的企業。

 

小英政府目前對於台灣產業的戰略思維是要往五加N的產業方向走,這些創新產業對於未來資源的耗用程度與附加價值的關係應是較偏向低度耗能與高附加價值的,若此,則政府在解決五缺的方法上與要解決傳統高耗能的產業必然有所不同。

 

解決五缺要可以提升經濟效率

 

如同許多企業所言,他們不怕電價漲,但怕跳電。不可否認,電力供應的不穩定會造成企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增加,進而影響廠商的投資意願。因此,如何維持供電的穩定性是政府無可迴避的責任。

 

就供給面來說,政府目前是希望透過包含再生能源在內的發電方式穩定供電,就需求面而言,台灣的電價長期因為忽略核後端處理成本所需的昂貴費用,而低估核能發電的成本,進而訂定了較低的電價,使得許多較無競爭力的廠商也可以存活。

 

同時,過低的電價也扼殺了利用再生能源發電獲利的空間。若政府可以如實反映電價,許多無法承受高電價的廠商將無法生存或沒有競爭力的產品線將會被裁減,釋放出的資源才可為其他生產力較高的企業所用,經濟效率也將會提升,才可把餅做大。如果資源的需求沒有重整,又不斷引進新的需求,解決五缺問題將是假議題。

 

解決五缺問題需「開源」與「節流」並進

 

總統一直希望藉由五加N的創新產業計畫來讓台灣產業升級與打破低薪的局面。因此,賴院長在解決投資環境問題時應該要先問:解決五缺可以讓產業升級嗎?如果可以,那麼解決五缺才是「救」經濟,而非舊經濟。

 

政府面前希望一方面讓既有的產業可以升級,另一方面讓新的產業可以有好的投資環境長大,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解決五缺應該要從開源與節流來著手。

 

開源指的是釋出更多的資源,節流指的是讓耗能與附加價值不符比例原則的企業退場,減少資源的浪費。但是,目前政府所提出的工業區土地的買回、水庫更新與自來水降漏等措施多屬於開源的做法,節流的相關措施更需要政府重視。

 

法規鬆綁不該是投資不振的替死鬼

 

最後,許多業者認為政府應進行法規鬆綁以促進投資,但是,台灣國內法規的制定可能多參考先進國家的法律,若這些國家的法規環境可以培養出競爭力良好的廠商,台灣的法規制定卻無法營造這樣的產業生存環境,問題出在哪裡?法規鬆綁若無法解決問題,恐怕會製造更多的問題,這才是政府更該思考的。

 

賴清德院長上台後確實在清除投資障礙做了不小的努力,希望賴院長在處理五缺或一例一休的爭議問題上,可以多想想能否達成「創新、就業與分配」的小英願景。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副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