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者的自私與短視破壞台南的多樣性

鄭任汶 2016年08月27日 07:00:00
台南的自我光榮感,除了來自於「府城」的自我驕傲與對這塊土地的認同之外,有非常大的部份是來自於非常零碎且遍佈各個角落的在地意識。圖為赤崁樓。(維基百科)

台南的自我光榮感,除了來自於「府城」的自我驕傲與對這塊土地的認同之外,有非常大的部份是來自於非常零碎且遍佈各個角落的在地意識。圖為赤崁樓。(維基百科)

位於安平運河東側盲段的魚市場舊建築,差點毀在台南市政府的手下,一下子要拆除,一下子說要異地保存,惹得台南文史界要角痛批這是台南之恥,許多關心文史保留者發起聯署,雖然市政府被迫宣布暫緩此事,但這一場震撼幾乎把這幾年來部分本地文史界與市政府之間的緊張與對立關係掀上檯面,更凸顯出一些嚴肅且可能影響深遠的危機。

 

沒有歷史積累,就是沒有靈魂,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但反過來說,對於統治者而言,斷開歷史鎖鍊正是鞏固自己權力地位的捷徑,此舉不但具有政治與社會層面的象徵意義,更有經濟上的實質效果。

 

府城的發展歷程,其城市面貌約略跟著政治權力的移轉而改變,這可能是世界上許多重要城市的共同特徵之一。就府城地區而言,平埔族居住的面貌,早已經被剷平,荷蘭時期統治38年的治理重鎮-熱蘭遮城,後來也被壓在地底,清治時期,外牆的部分磚頭與建材還被移至三鯤鯓用以興建億載金城。隨後,50年的日本統治,日本人大舉興建具有日本帝國象徵意義的建築,更把許多年輕建築師派至台灣,進行具有實驗與佔領意義的建築規劃。

 

中國國民黨政權抵台之後,挾著黨國資本主義的威權體制,用國家統合主義的手段,進行著社會控制,大舉摧毀日人所留下來的建築,有些部分納為己有,有些部分全面剷平並改建,這些例子不勝枚舉,最顯著且具代表性的就是火車站正對面的日本勸業銀行台南分行,遭國民黨接收並變賣,最後淪為產權複雜、龍蛇雜處的住商混合大樓。

 

逃過一劫的歷史建築

 

所幸,在這種由統治者所率領的城市破壞運動,幸運的留下許多來不及摧毀的建築,例如:台南州廳、武德殿、林百貨、土地銀行、公會堂、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台南測候所,以及位於成大校園內的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等,觀察這些倖存的建築,若非純屬私人財產,就是被後來的統治者所利用,因此逃過一劫。這也讓台南的城市面貌,比起許多城市,有著更多樣化、更富有歷史層次,也更具獨特風味。(日治時代的台南運河。圖:維基百科)

 

統治者的自私與短視,導致城市多樣性的自我破壞,尤其是追求短期政經利益的結果,更促使統治者用最快且迅速的方式,把過去統治者留下來的記號一一抹去,也把城市面貌破壞殆盡。

 

在舊時代的殖民掠奪政權之下,當然不存在著文史保留的概念,一切以無止盡的掠奪作為終極治理手段,而在民主政治的體制之下,統治者依然用上下垂直的權力運作方式,進行著都市的規劃與重建,與威權體制的差別只在於,民主體制在形式上建立了一個狀似民主但實際上不民主的「都市計畫委員會」,當有需要或形勢所逼,經由選舉選出的統治者才會進行短暫的水平分工,納入其他的異見。不過,借用美國都市計畫界Jane Jacobs女士的話語來說,「在這種安排之下,包括規畫委員會在內,還是沒有人能夠用普遍或是更零碎的方式來理解城市裡面的地方。」

 

無關乎夷平後再造的開發價值

 

台南之所以為台南,並不是這是什麼深綠的民主聖地,別忘了,1950年國民黨開始實施所謂的「地方自治」至今,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國民黨或無黨籍的市長執政,民進黨執政還佔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台南的自我光榮感,除了來自於「府城」的自我驕傲感與對這塊土地的認同之外,有非常大的部份是來自於非常零碎且遍佈各個角落的在地意識,絕對不是那些建商或開發商所標榜的「軸線翻轉」思維,更不是夷平之後再造的開發價值。

 

內城的衰敗,也許是歷代統治者所遺留下來的歷史軌跡,但我們要怎樣的一個台南?才是治理者與所有市民應該關注的焦點。城市的靈魂在於市民的生活,而累積市民生活價值的真實意義,就在於非常零碎且具地方性的歷史記憶,畢竟細微歷史記憶的累積,才是偉大城市的象徵,而只有尊重這些細微記憶的城市,才會因此而偉大。

 

擁有80年歷史的魚市場當然不是如何偉大的建築,只是居民細微歷史記憶的一小部份,不過,當這些歷史記憶逐漸不見了,城市的價值也會隨著海潮的退去,消逝的無影無蹤。

 

※作者為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

 

1.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Jane Jacobs著,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10初版第六刷。

 

2.昨日府城、明星台南-發現日治下的老台南-,加藤光貴著,黃秉珩譯,台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出版,2007年12月初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