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基因編輯」進階了 ZFN技術首次治療黏多醣症

吳栢妤 2017年11月16日 21:03:00
醫療人員透過靜脈注射,將ZNF及矯正基因注入馬德體內。(美聯社)

醫療人員透過靜脈注射,將ZNF及矯正基因注入馬德體內。(美聯社)

科學家在13日首度嘗試「人類基因編輯(human gene-editing)」,希望能藉此醫治一位名為馬德(Brian Madeux)的44歲罕見疾病患者,未來1至3個月可得知治療成效,若此次試驗成功,將開創基因治療法的先例。

 

ZFN基因編輯技術

 

根據RT電視台(RT TV)報導,科學家透過靜脈注射,將名為「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的人造基因編輯工具及數十億個矯正基音注入馬德體內,ZFN能找到正確的基因位置,進行DNA切割並將矯正基因插入原有的DNA中,修復基因缺陷。

 

醫療人員正在為此次試驗做準備,馬德則在觀看自己的血管。(美聯社)

 

馬德表示,很高興自己能參與這項創新的實驗,並成為第一個試驗對象,「我很樂意冒這項風險,也希望能幫助到我和其他病患。」他說。

 

過去「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因為能夠改變人類胚胎的DNA引發道德及倫理爭議。而ZFN並不具有此方面的道德爭議,技術潛力受到醫界的注目,希望能以此開創基因治療的成功案例。

 

試驗對象為「黏多醣症」患者

 

馬德患有「第二型黏多醣症」(MPS II)又稱韓特氏症(Hunter Syndrome),是一種「基因缺陷」所致的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全球登錄患者不到1萬人。

 

馬德正在等待接受治療,他的女友韓佛瑞(Marcie Humphrey)也陪在她身旁。(美聯社)

 

黏多醣為構成人體骨骼、血管等重要器官的成分之一。根據我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黏多醣症(MPS)患者因基因缺陷,導致代謝黏多醣的酵素無法正常作用。

 

MPS患者出生時不會有明顯病徵,但隨著年紀增長黏多醣在病患體內累積,開始影響腦部、骨骼及皮膚等器官發展,使患者出現關節變形僵硬、疝氣、角膜混濁等症狀。

 

尚無治癒案例

 

過去並沒有成功治癒MPS II的案例,只能藉由藥物及復健來減輕患者的不適。

 

 

「許多病患必須終身仰賴父母的照護,在輪椅上度過餘生。」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遺傳學博士惠特利(Chester Whitley),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中說道。

 

根據ABC,過去馬德曾因為疝氣及眼部、膽囊等器官問題動過26次手術。若「基因編輯」成功馬德就不用再接受定期的治療,可省下一年約10至40萬美金(約新台幣300至1200萬)的醫療費用。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