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兩岸軍事力量不能用武器數量來比    

紀永添 2017年12月04日 00:01:00
台灣的空域與海域非常狹小,同時能容納的戰機與艦艇很有限。一旦超過合理的數量,不止指揮管制不易,跑道與港口等設施也難以負荷。(合成畫面)

台灣的空域與海域非常狹小,同時能容納的戰機與艦艇很有限。一旦超過合理的數量,不止指揮管制不易,跑道與港口等設施也難以負荷。(合成畫面)

因為台灣長期以來受到中國的武力威脅,每一次出現這樣的新聞時,報紙、電子媒體或政論節目總會開始討論台灣的安全問題,並常以影片、圖面、條列式的方法來對比兩岸的軍事力量,以提供閱聽者相關的背景資料。但可能因為版面有限或電子媒體的時間限制等因素,這樣的對比資料往往非常簡略,也缺乏詳細的說明與解讀,結果就是原本是要提供給閱聽者進一步瞭解問題的背景說明,反而常常變成了誤導的資料。

 

只是這也不能全怪罪於媒體或記者,畢竟軍事國防的議題通常較為複雜艱深,有很多東西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清楚的,再加上中國的刻意誤導與誇大恫嚇下,兩岸軍事力量的討論與報導,不只無法讓台灣大眾瞭解目前的實際情況,甚至已經被某些特定人士、媒體與中國官方刻意操作,變成對台灣心理戰的重要手段與工具。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中國在改革開放、經濟起飛以後,擁有充裕的經費來投資國防建設,使中國解放軍的現代化改革突飛猛進,也不能無視中國與台灣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與部隊員額上的巨大差距。但就是因為如此,台灣才更應該清楚地瞭解中國的真正實力,並仔細評估台灣的未來因應方案,而不是隨便一份在媒體上傳播的不精確兩岸軍力對比圖,就能拿到立法院的外交國防委員會上質詢,決定台灣未來的國防發展計畫。這不只可能會造成錯誤的決策,也可能會隨著媒體的傳播,而加深國人的恐慌,在不知不覺中協助中國達成以文攻武嚇來瓦解台灣自我防衛決心的戰略目標。

 

中國在這幾年將過去的七大軍區合併調整成現在的五大戰區。(湯森路透)

 

不該用武器數量來比

 

兩岸軍力對比中最常見的第一個盲點,就是用兩方全部的武器數量來比較,那當然台灣就處於絕對的弱勢。但問題在於武器有新有舊,性能也良窳不一,光是在戰機這一個項目上,就是很複雜的情況,單純以戰機、戰車、軍艦、甚至人員的數量來對比兩方的作戰能力是絕對錯誤的。畢竟中國的國土極為遼闊,需要防守的空域廣大,邊界與海岸線更是綿長,俗話說「備多力分」,中國不可能將所有的部隊調集到東南沿海參戰。畢竟對中國而言,北方的俄羅斯與南方的印度都不得不防,更不用說位於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政經中樞,也需要維持一定的防衛力量,以避免首都門戶洞開,讓美、日能以圍魏救趙的方式趁機介入,而這將會牽制為數眾多的解放軍部隊。

 

過去中國將全國劃為七大軍區,很明顯能看出這七大軍區所負擔的作戰任務並不太一樣,並非全部用於對台作戰上。而隨著時代與內外情勢的改變,中國在這幾年將過去的七大軍區合併調整成現在的五大戰區,我們可以看到過去擔任對台作戰主力的南京軍區變成了東部戰區,廣州軍區則併入了南部戰區,至於原本擔任全中國戰略總預備隊的濟南軍區,則被劃入了中部戰區。因此可以大膽推測未來中國的對台作戰主力將會是東部戰區,與部份的南部戰區、中部戰區部隊。

 

以數量來對比兩岸軍事力量,一方面是錯誤的,誇大了兩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無法瞭解中國現代化武器的發展情況與部署數量。(湯森路透)

 

不過由於中部戰區同時也負有保護中國心臟地帶的重責大任,南部戰區的部份部隊其主要任務是用來防守中國與越南、緬甸之間的複雜邊界線,專長是叢林山嶺巡守,所以也不可能全部投入對台作戰上。比較可能的方式是抽調這兩個戰區裡的部份現代化精銳部隊到東南沿海,以支援東部戰區的對台作戰。至於西部戰區與北部戰區,不止距離很遙遠,各有負擔的任務,大部隊的長程移動也很容易被發現,因此很可能只會抽調某些特種部隊與戰略武器部隊來支援。

 

台灣海峽空域與海域狹小

 

同時隱藏在數量對比中的,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台灣海峽這個作戰環境裡,空域與海域非常狹小,同時能容納的戰機與艦艇很有限。一旦超過合理的數量,不止指揮管制不易,跑道與港口等設施也難以負荷,更容易在遭受攻擊時蒙受巨大的損失,在今日飛彈射程動輒超過五十公里的情況下,寬度只有上百公里的台灣海峽將很難讓大部隊從容集結作戰。中國因特殊的國情,各個戰區仍然保有大量的舊型戰機、軍艦或裝甲車輛,以供部隊訓練、邊界巡邏、國土保護、海岸線監控、維穩等任務使用,雖然也可能會擔任佯攻牽制的任務,但其機率與效用應該不高。因為中國為確保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最大的優勢,快速壓制台灣守軍,好結束戰事,最合理的戰術應該是會調集手上所有能調動的現代化先進武器來擔任對台作戰主力,而這數量就有限。

 

所以從上述幾點來看,單純以數量來對比兩岸軍事力量,一方面是錯誤的,誇大了兩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是不精確的,無法瞭解中國現代化武器的發展情況與部署數量。此外還有武器系統的使用有其設備本身或物理上的限制,這也往往無法在條列式的對比中顯示出來。

 

上千枚對台彈道飛彈不可能成真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來說,中國針對台灣部署了上千枚的短程地對地戰術彈道飛彈,其最常見的武力恫嚇說詞就是,一旦開戰上千枚飛彈就會萬箭齊發,摧毀台灣的所有空軍基地、防空飛彈與雷達站。但這種說法的謬誤之處,在於以解放軍的編制,地對地彈道飛彈依型號的不同,是以六或八枚配屬一個發射架,也就是說一次可以發射的最大數量要再除以六或八,而且發射完再填裝的時間需要三十至四十分鐘。所以一次以上千枚地對地彈道飛彈同時發動攻擊的說法目前只是紙面數字上的想像,並不可能成真。

 

另外中國雖然擁有數萬的空降部隊,但軍用運輸機數量有限,一次可以空投的武裝傘兵數量,可以輕易計算出來,在加上中國東南沿海的跑道數量也有限,每一條跑道在短時間內可以起飛的最大飛機數量是固定的。除非中國在未來大量添購運輸機並在東南沿海一帶構築新的跑道,否則一開戰就以數萬空降部隊同時空降台灣的說法,也是誇大了威脅。更何況運輸機的速度慢又沒有自衛能力,通常在攻方取得制空權,並能有效壓制地面的防空飛彈系統,開出一條安全的空中走廊之前,是不會冒然發動大規模空降的。只是「上千枚飛彈萬箭齊發」與「數萬人快速空降台灣」的說法,卻常常出現在台灣的媒體上。雖然台灣也的確不能對中國的飛彈威脅與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的運輸能力掉以輕心,但這樣失實的兩岸軍力對比,卻早已對台灣的社會民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雖然擁有數萬的空降部隊,但軍用運輸機數量有限,一次可以空投的武裝傘兵數量,可以輕易計算出來。(攝影:陳品佑)

 

站在國防部的立場,「料敵從寬」是國防部從不輕易對這些新聞發表評論的原因之一,同時也能避免隨之起舞,或無意間洩露台灣對中國解放軍裝備與戰力的掌握程度。這樣的想法在過去也許沒有什麼大錯,但隨著中國的攻勢重心已經順應時代改變,慢慢轉向以媒體戰與輿論戰為主時,也許就有一些檢討的空間了。

 

媒體戰輿論戰是另類封鎖戰術

 

或許換一個國防部比較能理解的說法,軍事封鎖是現階段評估中國最有可能、也擁有足夠能力進行的攻台戰術,這種以封鎖而不直接攻擊台灣的戰術,其目標是要讓台灣社會陷入恐慌之中,最後民心崩潰,逼使台灣政府投降。而今日的媒體戰與輿論戰其實就是另一種的封鎖戰術,是在虛擬空間中的媒體與輿論封鎖,其目的一樣是要讓台灣社會慢慢陷入恐慌之中,最後民心崩潰,逼迫台灣投降,只是這是「溫水煮青蛙」,讓人較不容易察覺罷了。

 

國防部日前成立第四軍種「資通電軍」,負責通信、資訊、電子作戰等肉眼看不到的虛擬世界攻防,說明了在這個人人倚賴網路與電子通訊的現代世界裡,掌握電磁權的重要性,而電磁權當然包括了「以電磁訊號為載體的資訊內容」。其實政府並不是完全在狀況外,如資訊人出身的政務委員唐鳳,就曾建議應該要建立防範假新聞的機制,只是這與台灣社會所重視的「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可能會有所衝突,因此並未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許政府可以換個方向思考,在無法事前防範或圍堵的情況,也許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台灣言論自由的優勢,先一步就國防與軍事議題進行充份討論,政府與國防部在每一年的兵棋推演時,就應該事先推想敵方未來的可能媒體攻勢,並就這些文攻武嚇與可能的假新聞,製作詳盡的說帖,先一步打預防針。

 

但這樣的策略要奏效,先決條件是政府與國防部要誠實地就未來的可能威脅做出評估,並提出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政府與國軍有何因應之道或反制措施,千萬不要又是以「國軍已加強戰備」、「將全程嚴密監控」、「籲請國人放心」等陳腔濫調來回應。國軍先一步就未來的可能發展提出警告,並不是在恐嚇民眾,相反的當國軍在情勢發生之前,就已經對這個情勢進行過分析,並說明威脅的程度與國軍的處理方式時,民眾反而會認為國軍的確完全掌握狀況,且已預做準備,而比較不會恐慌。同時新聞媒體在報導時,也會因為已有現成的詳細圖文資料,而引用國軍的說法,無形中就能達到平衡報導的目的,削弱敵人威嚇的企圖。事前的預防永遠比事後的補救更有效,就算猜測落空,國防部也算是「料敵從寬」,只要預判的內容合理,且非出於政爭私利,相信國人也都能理解。

 

試舉數例:中國的轟炸機與電偵機最近頻繁繞行到台灣東部海域,雖然目前擔任護航任務的Su-30MKK/MK2戰機因航程問題還無法全程伴飛,但隨著中國自製的新型航空母艦下水成軍,未來以殲-15艦載機從海上起飛,接力全程護航的可能性很高,這威脅性將比現在的情況要高上許多。當擁有殲-15艦載機護航的轟炸機與電偵機在台灣東部海域上空出現時,台灣該如何應對,才能確保我方空域安全又不會擦槍走火,國防部是應該預先規劃並向國人說明,以避免中國的武裝機隊繞行台灣後,搶先發佈新聞,奪得媒體戰的先機。同樣的,中國積極在南海興建基地,未來如果以執行司法警察權為名,逕行攔檢我方船隻,我方應該要如何處置?而解放軍也正在發展自製的新型氣墊登陸艇,未來將擁有一定程度的快速渡海突襲能力,那台灣又要如何防範?

 

遼寧艦從2012年9月服役後,便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殲-15艦載機訓練,以及組成航母戰鬥群的海上綜合演練。(取自國際在線cri.cn)

 

這些情況才是台灣真正面臨的威脅,而不是那些虛假失真的兩岸軍力對比。台灣目前的最大問題,在於國軍因為種種原因,並不受國人信任,即使在民主化以後仍在學校裡維持了軍訓教官的編制,但全民國防教育的成效如何,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再加上今日新聞媒體的速食化,網路世界的推波助瀾,民心很容易隨各種突發事件而波動,這是身為一個民主自由社會的副作用。但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也絕對不是沒有防禦的方法,台灣不需要跟中國一樣編列龐大的維穩預算,就證明了台灣社會遠比中國社會穩定。媒體與新聞自由易被利用,但同時也因為能相互制衡而能讓真相越辯越明,這都是我們的優勢,只要能發揮這些優勢,身為守方的台灣也不一定在這場媒體戰與輿論戰中毫無勝算。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